靜思晨語:【04月11日】遠劫結緣 隨緣度化

Community:
Branch:

「遠劫十六沙彌,承時解惑結緣;世世與菩薩俱,無緣必不相聚;有緣必不相離,各隨有緣度化。」

 

我們人生講一個「緣」,時間長久,因、緣不斷不斷延續,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凡夫世界是這樣,諸佛菩薩世界也是這樣,生生世世。凡夫的世界是懵懵懂懂,隨業因緣受生,諸佛世界的生生世世是隨緣上求下化;「上求佛道」,殷勤精進,「下化眾生」,累生累世不休息,經歷長久的時間,也同樣一一成佛。這就是佛與菩薩的世界,時間、空間,走入人群,這是他的道場,這是他修行的對象,就是在人間。

 

時間很長久,「遠劫」是很長啊!最近一直跟大家說長時間,塵點劫,時間很長,無法算計的塵點劫,無法說它是何時開始,就是叫做無始,無始中的過去的無始,這種無始以來很長久。就如我們在宇宙間的大空間,到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還是原來就有,大空間,不論在宇宙星空,星的世界有成、住、壞、空,小星星有時候也會爆掉,這是我們在天文學所看到的。

 

現在的科技,讓我們了解整個宇宙的大空間,有很多無量無數算不清楚的星球世界,包括我們地球都是在這個大空間、大宇宙之中。虛空無盡,無法算計,每一個星球世界。虛空是永恆,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開闊了這樣的虛空宇宙?同樣沒人知道。

 

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這樣,遍虛空法界,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自己自身,收納進來的真如本性,到底它能展開多大、多廣呢?常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人人的心可以這樣開濶,有這麼大。所以說「遠劫十六沙彌」,很長久長久的時間,那時候的大通智勝佛時代的十六王子,大家每天都聽法了,「承時解惑結緣」。

 

大通智勝佛修行將要成佛時,還沒成佛前,他也是在菩提場,經過幾劫以後才成佛。成佛那個場面,我們在<化城喻品>這一品,從開頭看到大通智勝佛坐道場,長劫的時間不得成佛,一直到了因緣成熟,他終於成佛。

 

可見長劫,修行的過程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一直到了坐道場十劫身心不動與天體宇宙合而為一,心靈世界與大宇宙世界合而為一,突然覺悟了,「心包太虛」。同樣的,有諸天來道場,共護大通智勝佛,成佛了,一開始也是要請佛轉法輪。

 

轉輪聖王送來了十六王子出家,十六沙彌開始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發揮了他們的智慧,聞法、受法,發大心、立大願,甚至請佛轉轉大法輪,希望佛能夠開始講說大乘法。所以很用心來懇求,請佛轉大法輪。

 

當中有十方的大梵天王不斷不斷地前來,這樣人間、天上,因緣成熟了,大通智勝佛開大法門了,講說《法華經》。宣講過程的時間很久,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大家聽了,能夠體解,有的人能信解,但是十六沙彌不只是信解,他們又是信受奉行。

 

有的人是信解了,但是多數的人還有疑惑。但是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也很長久的時間,這些有疑惑、有疑問的人,誰來為他們開示?誰來為他們解惑呢?十六沙彌承擔起這個責任,他們在佛入靜室八萬四千劫的時間,為那麼多還有疑惑的心、還沒完全開解的人,一一向他們解釋。與他們有緣的就親近,十六沙彌各有結緣眾,帶開到不同的道場,各人升座開始說一法,那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

 

雖然是十六位分別帶開,說同一種法,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一一都信解了,一一都有堅定的信心。就是這樣成為結緣眾,得度了,所說的得度是大家都生信心了,與說法者結了這分緣,生生世世與這位為他說法的沙彌;當時的十六沙彌,各個各有緣,現在各個已經都成佛了。每一尊佛,現在已經在不同的國土,有不同的佛號,那些國土的眾生就是那個時代結緣的人,各隨有緣的佛,在他的道場修行。

 

所以說,「承時解惑結緣」,這是在說十六沙彌。

 

「世世與菩薩俱」。十六沙彌由大通智勝佛來見證,他們這時的成就,不是在大通智勝佛時代才開始修行,他們已經在過去的過去,無量劫前已經供養很多佛了,也是這樣認真修行,生生世世都是與菩薩聚會在一處,每一生世都是與諸上善人互相勉勵。

 

每個世界都有菩薩,過去的過去也一樣,在每一尊佛的道場中,十六沙彌都與很多的菩薩共住一處,互相為益友,互相做朋友,互相來了解佛法。聽法之後再開一個讀書會,再覆講,「我聽到的是這樣,你聽到的是這樣」,將各人所聽到的優點、真實法會合起來,這叫做益友,這就是菩薩相聚會,大家聽了之後的心得來會合一下。這就是「世世與菩薩俱」。

 

我聽說常住,大家每天中午虔誠的祈禱之後,繼續有這樣的讀書會,同樣共處討論法,我聽了也很歡喜,大家有這樣的精進;對法要體會入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動作來會合。佛法是不離世間法,今天的時間,到了中午已經半天了,這半天,從早上一開始所聽的法,經過半天之後,我們的舉手動足,待人接物,與我們早上聽的法有沒有契合?有心得嗎?或者是法記在心裡,大家互相討論、彼此勉勵。有這樣嗎?有。我歡喜,向大家祝福。這就是法已經入心,也有真實體會,這就是生生世世菩薩相聚會,好好結深緣。

 

「無緣必不相聚,有緣必不相離」。聽法,有緣的人就是歡喜信受奉行。就如十六沙彌與大通智勝佛的緣很深,先是父子緣,後是師徒緣,緣這麼深,現在接受到法,他們就是信受奉行。

 

同樣的道理,我們過去生絕對是有緣,「有緣必不相離」。若是無緣,哪怕已經居住一處了,但是自己的起心動念,不一定能長久共住,或者是長久共住,卻對法不重視,法緣無法相結合。雖然同一個地方修行,法緣卻是兩相離,所以「無緣必不相聚」。所以,既然住在一起,應該要好好地重視,勤精進,應該要有緣。

 

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沙彌的結緣眾,我們應該承認過去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法緣若是沒有很密切,現在也還是一知半解;法緣若是很密切,已經一一成就了,或者是現在一聞法起歡喜心,就能不相離,所以「有緣必不相離」。

 

所以各個「隨有緣化度」。我們各人都有各人有緣的人,不斷地延續,十六沙彌各人所度、結緣的,還是在每一個地方化度,「各隨有緣化度」。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所結緣的,從二千多年前成佛之後,還是有利根者已度了,中根者就要「當度」。那個時代沒有很深的理解,佛陀入滅了,但是同樣在釋迦牟尼佛法中,生生世世,還能有緣接觸到佛法,這就是當度,有緣能接觸到。

 

「未度」就是還沒聽到,必定要靠佛法不斷延續,聽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同樣將這個法一直傳下去,各人都有各人的有緣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很用心去體會,這個有緣是很重要,但是我們自己要很清楚,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是共有因緣。

 

這個「因緣」二字很不可思議!這三天兩夜我們的志業體舉辦慈濟「宗門法脈」營。昨天(編按:20151018)我去參加他們的圓緣,聽同仁的心得分享,大家都很有心得,看起來也皆大歡喜。在這時也接到一分肯定,對個人來說是受之有愧,但是對慈濟而言,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那就是泰國納里宣大學(NaresuanUniversity)的校董委員會主席,他專程來頒贈給我們一個榮譽博士──「社會發展榮譽博士」學位。這份殊榮,我自己感到受之有愧,因為他所看到的是慈濟的全體,為國際人群的付出,他們非常隆重地由納里宣大學的主席頒發。

 

這位卡紗博士(編按:卡紗‧差納翁博士Prof.Dr.KrasaeChanawongse),過去是泰國的前副總理,再之前當過五個部的部長。這是他昨天在餐會中說的,也有說他來過臺灣,但是沒有來過花蓮。他在社會上的地位很高,舉足輕重。

 

他很重視這一次,自己領導十幾位(編按:十八位)在他們那裡社會地位、教育等等很高的人,副主席是一位大將軍退休,還有學校的校長與院長,各個為這件事來了。他們來花蓮四天,看到我們的營隊,慈濟這樣的整齊,他們昨天也表達很歡喜。這一分榮譽是對慈濟全體的肯定。

 

緣,實在是很有緣。他在用餐的時候,表達他也要皈依,我想這只是檯面上而已,沒想到已經送到大門了,他還是說:「皈依,我以後要開始做志工。」他還要再來臺灣,他要當志工,要來講課,要來和大家互動。這種緣不可思議。

 

昨天本來下午一點要離開,本來我要送他離開,只是跟他說聲再見,送啊、送啊,到了第四次時,還是跟我說他要去坐車了,我又送他,說:「好,你去坐車,我也要坐車。」就看他已經走過轉角要坐車了,他卻等到我上車了,又走回到車子旁邊,這樣拉著手,還是說很歡喜,他一定會再來。

 

這就是緣啊!這個緣很長,很遠的地方,他也是願意為慈濟付出。一位很有地位、有智慧,年齡也已經八十二歲了,他還是健康,還是要再投入當志工,很不容易。所以,這是善知識也是菩薩,尤其是來鼓勵我們,不分年齡、不分國度、不分……只是有緣同在這個道場裡,就是結緣也很密切。我們要重視因緣。

 

接下來,我們看前面的經文說,「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

 

前面經文已經在東與東南方的佛已經一一成就了。

 

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威德尊嚴,現天帝相。

 

西南方這兩尊佛,佛德都是「威德尊嚴,現天帝相」,就是很有威德,一名帝相。

 

每一尊佛覺悟,都是覺悟諦理,真諦道理,以「開覺道之門,立教為主」。佛出世時,當世無佛,這一尊佛覺悟了,開始有新的佛出世了,就是世間已經都無佛了,道理也都沒了,每一尊佛都有正法、像法、末法,到了世間無佛的時代就有緣覺。

 

這就是承過去的過去來了解佛法,佛法已經隱沒了,但是再來人間還是保持覺性,所以看到外面的氣候,或者是看到有形相的東西,就能體會到無常的道理。無佛而覺悟,叫做獨覺,獨覺或者是緣覺,緣這個境界而覺悟,無佛而自通叫做獨覺,這是出在無佛的世界。

 

但是,世間不能無佛,因緣若成熟,佛他修行,自然就現相成佛,「開覺道之門,立教為主」。

 

⊙佛覺悟諦理,開覺道之門立教為主。撫育群生慧命,如世帝王,萬民所依,故以帝王名之。

 

在這無佛的世界而成佛,重新將佛法再建立起來,他可以「撫育群生慧命」,他能撫育群生的慧命。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佛性被埋沒,要如何去除無明,慧命增長起來。如世間的帝王,萬民所依,帝王若將國家的國政做得好,人民就安居樂業。同樣的道理,這尊佛名叫做「帝相」。

 

⊙二名梵相:具清淨行,現梵天相。梵行清淨,涉有不染,故云梵相。

 

「二名梵相」。這尊佛,因為他具足清淨行,現梵天相。「梵行清淨」,還有「涉有不染」,投入在人群中而不受污染,哪怕在污濁中也不受染著,這就是梵天相,梵相就是清淨之相。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這尊佛大家都認識,與眾生也是很有緣。過去幾十年前,淨土宗也是很興盛,念佛的法門也度不少人。「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壽,所以有人問候時說「阿彌陀佛」,有人就說「無量壽佛」。不只是無量壽,又是「無量光」,因為充滿了智慧,智慧就是光明,壽長、智慧長,這叫做無量壽、無量光。他的法身是常住,教化無盡眾生。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無量壽:法身常住,教化無盡故。

 

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也是很有緣,很多人稱念佛號。現在慈濟人也是一樣,將「阿彌陀」的佛號傳到非洲了,看,在非洲,他們見面問安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個好說,發音好發,若要他們說「釋迦牟尼佛」,就長多了。所以在非洲就是說「阿彌陀佛」,好像出口很順,已經傳到那麼遠的地方。

 

⊙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以大慈悲憐愍眾生,能度世間一切苦。

 

第二位佛就是「度一切世間苦惱」。世間苦惱偏多,所以「以大慈悲憐愍眾生,能度世間一切苦」。

 

這尊佛出現在人間,他所度的地方苦難偏多,這尊佛也是在苦難中的眾生中,發揮佛的大慈悲,憐憫度眾生,這是佛他的德。

 

再來經文,「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西北方這二尊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多摩羅跋」,華文說「性無垢賢」,就是他的本性清淨。我們人人也是一樣,本性清淨,但是我們凡夫已經受垢染了,但是這尊佛無垢染,所以叫做「性無垢賢」,不受穢垢染著他的心,保持著這樣清淨。這很不簡單,不是賢聖絕對不可能不受污染。所以「多摩羅跋,此云性無垢賢」。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多摩羅跋」此云性無垢賢,「旃檀香」即牛頭旃檀。佛德妙香充滿法界,能救眾生離煩惱垢,得清淨智,故名「性無垢賢旃檀香神通」。

 

「旃檀香」就是牛頭旃檀,那個香氣、香味,很香。我們「爐香乍爇」,所用的這種香、沉香,各種各種的香。但是旃檀香是特別的,很珍貴,而且香味能傳很遠,如「佛德妙香充滿法界」。「爐香乍爇,誠意方殷」,這就是聞到這個香味,自然內心起歡喜而虔誠的心。所以「能救眾生離煩惱垢」,表示用這個檀香,在這樣的氣氛裡,就是一個很好的氣氛,讓大家的心能靜下來。

 

中藥的用藥中,檀香,沉香功效是定神,中藥裡有這一味藥,沉香。同樣的,在寺院常常用這種香,它讓人聞了,心神能穩定下來。所以,他的法就譬如檀香一樣能救度眾生,這尊佛的說法,能定住人人的心神,所以「能救眾生離煩惱垢」。讓大家聽到佛法,一聽聞佛法就能去除煩惱,就如我們聞到香味,心定氣靜,同樣的道理,得到清淨的智慧,他的名號叫做「()無垢()檀香神通」。

 

⊙二名須彌相:須彌為群峰之王,喻佛為諸法王。

 

「二名」就是「須彌相」。須彌就是「群峰之王」,也譬喻「佛為諸法王」。這就是每一尊佛他的德。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以大身如雲遍布一切,於諸法中得大自在。

 

又有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就是「以大身如雲遍布一切」,遍虛空法界,雲是無處不在,所以「以大身如雲遍布一切,於諸法中得大自在」。

 

看,雲在天空中無處不在,而且它在天空裡很自在,雲的形狀千變萬化,但是不論它怎麼變化,有時候我們抬頭看,雲的形狀好像一朵花,有時候看,這朵雲的形狀好像一條龍,不論是什麼樣的形態,「這朵雲看起來好像一尊佛,一尊菩薩」,在虛空中,雲的變化無量,也普遍在虛空中,這是雲在虛空,很普遍、自在。

 

二名是雲自在王。

 

⊙二名雲自在王:如雲自在,去來無礙,成最正覺,為法中王。「雲」,喻聖心無私,體用無礙。

 

前面那尊是「雲自在」,但是後面這尊是「雲自在王」,就是「如雲自在,去來無礙」,要去、要來都無礙,「成最正覺,為法中王」。雲自在王,他就是去來無礙。前面這尊「雲自在」,是遍虛空法界。現在這尊「雲自在王」,他不只是遍虛空法界,他還是去來無礙,來來回回在人群中都無礙,就是「成最正覺」,正等正覺,是「法中之王」。

 

「雲」是譬喻「聖心無私」,就如聖人、聖賢、諸佛的心,諸佛、菩薩心,都是無私大愛付出,都叫做佛聖心。雲是譬喻聖人的心無私,普遍去來自在,這種「心無罣礙,無罣礙」,在空中無處不在。

 

就如這次土耳其發放,我們慈濟人到那裡,主麻教授與大家座談時,他就說:「愛就是像一間房子一樣,這間房子能住百萬人、能住千萬人、能住無數億人,在這間屋子裡。」是啊!我們都是一家人,這不就是慈濟人如歌所唱的嗎?(編按:慈濟歌選「一家人」,註一)而且,不論是從臺灣帶到全球,要發放之前,帶動「我們都是一家人」。是一家人,天地之間都是一家人,生下來何必要骨肉親呢?我們都是一家人。

 

若能夠這樣,還有什麼國際種族的分別呢?哪有什麼你愛的、我不愛的,哪有這樣的分別?我們開闊心胸,如雲能普遍虛空法界,去來自在,付出無所求,不斷去來自在,心無染著,不執著我是能幫助人的人,這麼淡然,但是非常重要的付出。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德,我們要學的就是學這個,自覺覺他,而且普遍的愛無量,這種付出無所求,遍虛空法界,我們大家做得到,只需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慈濟歌選:一家人(詞/陳建名)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而你如果流淚我會比你更心疼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而你給我的愛讓我勇氣倍增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分擔分享 彼此的人生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分擔分享 彼此的人生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