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26日】敬樹如敬佛

Community:
Branch:

『供佛亦供覺樹,乃佛之所依;敬樹如敬其人,如不忍伐意。樹十由旬,其華巨大如車輪,其相云何爾巨?當知不思議。』
 
偈文好像比較深?甚深,甚深啊!這是完全代表我們要恭敬。
 
我們前面的經文,大通智勝佛一坐十小劫,成佛了,諸天護法歡喜供養。一直到佛說法,很長久的時間,又再度眾生,十六王子出家,聞法歡喜,再向大通智勝佛請法,請他說真實法。
 
知道十六王子的根機與一般人不同。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說法,過了四十二年,所說的法,聲聞、緣覺乃至一般大眾,所瞭解的就是『苦、集、滅、道』法。緣覺能知道的就是人間無常,四季輪轉,生命來自『十二因緣』等等,對這些法能瞭解。雖然菩薩能體會佛意,要投入人群中,不過還沒有很確切的瞭解,所以佛陀無奈,就要這樣觀機逗教。
 
一直到四十二年後,佛陀從時間的推測,這世間的因緣也差不多了,所以不得不開始講說《法華經》,就是一乘實法。他要讓聲聞、緣覺都來體會,修行的目標,要好好找回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所具有,人人可成佛。只是方法,大家要打開心門,發大心、立大願,不是只有獨善其身,不是只有瞭解道理,必定要在人群中去歷練,去真正的體會瞭解。真的要成就人人體會佛性,要開導人人知道生命是平等,這是佛陀到四十二年後開始才說,讚歎一乘實法。
 
《無量義經》裡,佛陀開始讚歎菩薩法,甚至講出了菩薩與人間種種,教育菩薩如何入人群,甚至要當不請之師,甚至要讓人人知道,雖然還是凡夫,但是你聽法瞭解,也能入人群中說法。就如大船師,自己身體雖然也有病,他還是能利用這艘船去度眾生。這在《無量義經》裡,大家一直在誦《無量義經》,我們就瞭解,菩薩入人群,就是將知道的事情、道理,趕快入人群中去付出,不顧自己,就要為度眾生。
 
大通智勝佛,他成佛之後開始說法,一段時間,十六王子發心出家,聽法入心,瞭解,知道這些法當中含著很寶貴的一實相法,他們懂得自動請佛轉法輪。而舍利弗就要一直到《無量義經》聽完了,佛陀開始放光,經過了文殊、彌勒菩薩的對唱、讚歎,提起了過去的日月燈明佛種種的故事,過去二萬佛的過程。大家聽了之後還不清楚,佛陀出定,還要再不斷提起了佛的智慧,那個境界等等,舍利弗才終於瞭解了,原來佛陀的境界是這樣,人人可及,只是人人不清楚。
 
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所以舍利弗代替大家來請佛說真實法。佛陀三止,舍利弗三請,佛陀到了第三次才正式捨方便,開顯一乘道,就講《法華經》了。這是娑婆世界的佛面對這樣的眾生,所以在《法華經》後面就說,眾生難調難伏,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很頑固,很難化度。這就是能代表娑婆世界眾生真的是頑冥難度。
 
在大通智勝佛是這麼簡單,他所說的法,人民很快接受,而且十六王子很快就瞭解,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在那個時刻,天人梵宮殿都感受到了,大通智勝佛將要說大法了,所以這個光向東照第一道光,十方都遍照了。不只是橫的開闊,十方各五百萬億諸梵宮殿,還有直的,上至有頂,下也普照到幽冥黑暗的地方,忽然間亮起來了。
 
這就是要表示,真理即將開始,人人,不論是梵天或是幽冥界的眾生,道理平等,不論是天人或是六道眾生全都一樣,共同能瞭解這個法,人人本具有這樣的法存在。這是一個表達,佛陀的教法原來是這麼平等,慈悲等觀,到了悲智雙運。我們人人若能慈悲、智慧會合起來,道理就能很清楚普遍。佛法也是這樣,要能成佛,雖然道理都瞭解了,不過,到了最後還是要悲智會合,這樣就是大圓鏡智完成。
 
同樣的道理,但是,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就是那麼容易,其實是因為我們人人的本性本來就這麼簡單。但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何會這麼困難呢?那就是不斷無明覆蓋,才會這麼剛強難調伏,道理這麼難體會。人心就是難以與理相會,道理一直怎麼說,『知道了、知道了』,卻是未透徹瞭解,不願意用心接受這個法,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
 
所以說『供佛亦供覺樹』,意思就是說,佛成佛了,諸天人民、天龍八部全都出現,因為佛開始要講大法,所以全都來了。不只是供佛,又供養菩提樹。為什麼呢?菩提樹乃佛之所依。佛要成佛,他一定要捨棄家庭,他以天地為家,天地之間,佛還未成佛之前也是人,即使成佛之後也是人,同樣的,他要找一個遮風避日的地方,有蔭能遮日。菩提樹就是很茂盛,所以在這菩提樹下就是他所依止的地方。
 
菩提樹是佛陀最安穩的坐處,所以叫做『佛之所依』。他若坐在這棵菩提樹下,菩提樹很茂盛可以遮日,若是稍稍下雨,也像一把雨傘可以遮雨,遮日遮雨,在那個地方也能避風,這就是佛所依止,能安心在那個地方坐著,安然不動。所以佛陀所依止,在這個地方成佛了。過去大通智勝佛也是,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是,所以供佛,同時也供養菩提樹。
 
『敬樹如敬其人』。佛在這裡坐過,在這個地方覺悟成佛了,佛最後入滅也是在樹下入滅,所以『敬樹如敬其人』。敬這棵樹就如敬佛在世一樣,佛在這裡成佛,佛在這裡說法,佛也在樹下入滅,所以恭敬這棵樹。『如不忍伐意』,就是我們人人要珍重樹,不忍砍樹,我們的心意要疼惜樹。
 
其實,在地球上,樹是很重要,樹是保護地球,是地球的生命。要知道,地球若有樹,就是表示有水;有山、有樹,自然有水。因為樹,每一棵大樹,若是下雨,樹能藏雨,它會將雨水吸收在樹裡,不論是大樹、小樹。樹吸收的水量,大約一棵樹能吸收三四噸的水,再更大的樹,吸收四五噸的水。想想看,一棵樹能吸收容納這麼多水分,再多的雨水下來都是在樹裡先保存著,慢慢地,雨若停止,才慢慢地釋放,從樹葉而樹枝,而一直到樹根,而一直到大地。水的循環回收,這個大地的水就能夠保障大地。
 
眾生的生命也需要水,水若缺乏,我們的生活,惡性循環就很大了。看看大樹,它能保護大地,這也包含樹供應給人人很多清新的空氣,樹能吸收水分,慢慢釋放保護大地,水分再循環回歸大地。我們人就是要有不忍心去砍伐樹木這念心。所以,敬樹如敬人一樣,你砍伐樹木就等於是傷殺生命,就如大地的生命被砍伐一樣。我們要很愛惜樹。
 
『樹十由旬』,高十由旬。這是一種形容,樹從地面一直到高的地方,每一棵樹都是很高大。『其華巨大如車輪』,花開起來也很大。這是在大通智勝佛的世界,樣樣都大,樣樣都是寶,樹的異常,花與我們大地不同。
 
我們的蓮花池,以前有一位人士送我兩顆蓮花種子,後來種在我們後面蓮花池,那個蓮花葉有這麼大,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就說一個孩子放在葉子上,那片葉子有辦法承載一個孩子。這種蓮花(帝王蓮),與一般的蓮花不同,它的蓮葉是平貼水面,這是在娑婆世界有的。但是在大通智勝佛那個世界,樹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十由旬,想想看,有多高啊!它開的花就如車輪那麼大。『其相云何爾巨』,這個相為何那麼大?樹也大,花也大。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不可思議啊!
 
因為我們是凡夫,簡單的道理就是無法體會得到。就如我們在地球上,美國在2009年的3月,發射一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他們要去尋找有沒有第二顆地球?終於在2015年的7月23日這一天,地面上接收到太空望遠鏡的訊息了,在這天宣布,距離地球一千四百光年那麼遠的距離,發現到一顆『類地球』行星,但比地球大多了,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是一年三百八十五天,這是與地球很接近。
 
好像發現到它有海也有山,但是望遠鏡無法到達,只能遠遠地照到,無法到達,距離實在是還很遠。這個距離,只能發現到它有火山、有海洋、有陽光,它的光比地球的光還亮,但是,是不是有人能飲用的水?那個地方是不是有生物?他們還不知道。因為這個望遠鏡到目前無法到達,只能遠遠看得到,但是到不了,因為它距離地球是一千四百光年。光年是很長的距離。一光年,就是以『光速』跑一年,那個距離差不多是九兆四千六百億公里。
 
你想,一千四百多光年。聽他們說,報告的文獻說,『若是搭飛機,至少是十五億年才會到。』想想看,距離那麼遠,但是科學家已經發現有這顆『類地球』,不過,這顆『類地球』,與地球很像,有生物嗎?不知道。但是它比地球老多了。
 
總而言之,這就是我們人間。現在這顆小小的地球,我們現在的人,樹一直砍,垃圾一直倒,現在這時候的空間,看起來再一顆地球、兩顆地球還是不夠用。但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懵懵懂懂,還不斷在破壞,還不斷在浪費、消費,資源一直消磨。這就是我們要及時警惕。
 
所以說,樹與整個大地,整個空氣的循環、水分的循環,與地、水、火、風很密切。所以特別與大家分享,我們要用供養佛的心來供養樹,以重視佛來人間的難得,我們來看待每一棵樹的樹命也是難得。你砍一棵樹只要幾秒鐘,電鋸一鋸就倒了。若要種一棵樹到那麼高大,想,要幾十年、近百年、近千年,但是我們人都不懂得珍惜。所以,希望大家瞭解真理、道理,就是這樣去瞭解,這樣去推尋,去找出道理,就是這樣找。
 
前面的經文說,『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我們說過了,十六王子與諸梵天王都到了。十六王子本來就是在那裡請法,諸梵天王、天龍八部都到了,所以在那個地方很恭敬禮佛,圍繞散花,場面之莊嚴,真的是很莊嚴的場合。
 
再接下來經文說,『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大家都來獻花供養佛及菩提樹,供養的菩提樹是這麼高,花也這麼大,這樣一直從天降落,全部諸梵宮殿也是隨身到了,全都用身心物質來供佛。這是表達誠意。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梵語須彌盧,此云妙高峰。華積如山,言其多也。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這是形容花多,花落積如山。山有樹,樹有花,花落下來,你看過去就像花囤積如須彌山。這是最高的妙高峰,就是須彌山,最高的地方,花這樣散去,從天降的花就是鋪滿了山峰。
 
⊙散華如須彌山,有三意:第一意,天華散於佛的上空,結成華蓋,高大如須彌山矗立於空。
 
花散在佛上,花自然在那裡停著,結成如蓋,就是像一把傘,這樣停留在佛的頭上。高大如須彌山,重重疊疊,這樣在空中裡。
 
⊙散華如須彌山,第二意:散華在地上,積厚之高大如須彌山,取其形似,非實如之。
 
第二、『散華在地上』,積成很厚、很高,如須彌山。這都是譬喻,譬喻花積得很高,取以形容,『非實如之』,不是真的,這是一種形容詞。
 
⊙散華如須彌山,第三意:散華超過菩提樹之高,此乃不思議事,彼此不礙。
 
第三,就是散華超過菩提樹之高。當然,菩提樹再怎麼高,花是從天撒下散開,所以超過了菩提樹之高。『此乃不思議事』,這是很不可思議。菩提樹就已經很高了,還有比菩提樹更高,這是諸天所散的花,遮蓋在佛的頭上,遮蓋在菩提樹上,鋪滿了大地,很厚的花,這是表示那個道場之莊嚴。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就是散花供養佛與樹,樹高十由旬,這剛剛已經說過了。
 
⊙供佛亦供樹者,樹乃佛之所依止住座處,靜思惟修法處,故敬其樹,實敬其人。
 
『供佛亦供樹者』,就是樹乃是『佛所依止住座處』。佛所依止、住在這個地方,他在這裡修行,在這裡靜思,在這裡覺悟,在這裡說法。這就是佛所依止,靜思惟修的地方,所以人人都來供養樹。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還在拜樹神,在印度也很多,臺灣也有。若大一點的樹,就說『拜樹公』,就在那棵大樹下造一個小廟,這樣他們說是拜樹神,這就是表示一分的恭敬。其實,菩提樹就是覺樹,是佛當初在那個地方修行,在那個地方依止所坐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環境周圍是他所思惟修,受法,瞭解了,瞭解天地萬物道理,去靜思惟修的地方,因此成佛,也因此大家恭敬,敬樹如敬佛,如佛在,就像佛還在那裡一樣,這樣的恭敬。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天人都是隨心所欲,隨他們的心,想去哪裡,就將什麼帶到哪裡去;我想做什麼,就什麼東西現前。這就是天人的福。所以來到佛前,『各以所乘天宮殿』,還是一樣,要來供養。
 
有很多人都說:『我都願意供養。』甚至也有人說:『我錢賺得多,這不是為我自己賺錢,我就是為……』等等。其實也不是為誰賺錢,他錢賺得再多,到底有什麼用呢?說是供養嗎?供養,要供養什麼呢?佛陀即使是這些天人,有多少呢?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宮殿,天人都來,這些宮殿也全都來,要拿到哪裡去呢?這些若都要供佛,你想,佛要怎麼收呢?這都是一種描述,就是譬喻盡形壽的恭敬、尊重。盡形壽,將我的生命、將我的一切,我都願意付出,這種盡形壽的譬喻,所以才說連所乘的宮殿也來了,都要供佛,供養大通智勝佛。這就是一種譬喻。
 
希望我們人人聽經就要瞭解經文的意思,要不然,經文所說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天龍八部到底有沒有呢?看是看不到,有沒有呢?不論有沒有,總是我們要謹記『舉頭三寸有神祇』。常常說,就像很簡單的舉例,一位父親半夜帶著他的孩子,說:『走,走,爸爸帶你去一個地方,你要幫忙。』孩子就跟著父親走到別人的菜園裡,父親跟孩子說:『你看,前後有沒有人?』孩子就幫忙看,說:『沒有,沒有人。』
 
『沒有啊!來,你看哪一顆瓠瓜比較大,我們來摘瓠瓜。』孩子就說:『爸爸,這個瓠瓜棚不是我們的。』他說:『沒關係,現在都沒有人看到,所以我們可以摘。』孩子就說:『爸爸,有啊!我看到,您也看到,還有月亮也看到,星星也看到。爸爸,怎麼會沒人看到呢?』
 
爸爸聽了,趕緊雙手放開,『哎呀!我的孩子提醒我,原來不是沒人看到,應該是我的良心有看到。這是壞事,小小一點點,一顆瓠瓜在瓜棚裡,雖然晚上沒有人看到,但是孩子看到,天看到,月看到,星看到,其實我自己的良心也看到了。不應該做這種不該做的事,也教壞了我的孩子。』這是良知發現了。我們若人人有良知,良知時時發現,時時用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心來看一切,這道理,理就是無體相,不是一定是你都要看到的,你才願意相信。
 
科學家發現到的,在一千四百光年那麼遠,另外一個太陽系的一顆星球,與我們的地球一模一樣。假如這顆地球沒辦法容納我們,我們去那顆『類地球』,那裡是不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呢?現在用太空望遠鏡只能能很遠地去拍它,但是到不了,距離很遠很長,這麼遠、這麼長的距離,我們哪有辦法看得到呢?沒辦法。這個距離這麼遠,我們若要去,假設搭飛機就需要十五億年的時間。這顆地球是科學家證明發現有,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到不了。
 
所以說來,有很多事物,我們摸不到、看不到,但是在天體中,它還是存在。因為我們地球也是浮在空中,印象很深,從月球來看地球,也是要抬頭看。我們在這裡看月亮,是抬頭看上空,到了月球抬頭遠遠看到的是地球,與月一樣也有光。不可思,不可議啊!原來我們也是在虛空界一顆星球之中,只是我們人類這種無明覆蓋,我們的無明把我們覆蓋了,所以我們有很多想不通、看不到,讓我們不斷被煩惱蓋覆了,很多道理,我們無法瞭解。
 
所以我們學佛,最最重要是要去推究道理,但是,是不是推究到底,你才要相信呢?我們應該現在相信,佛陀教我們要走入人群中去,真正將這個道理及時與大家分享,將惡轉為善,將煩惱成菩提。現在人人做好了,現在人人勤儉,對地球絕對有幫助,對我們的社會絕對是有幫助。既然有幫助,我們就要相信,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所以請大家時時要用心,時時都要信受奉行。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