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05日】以法增慧報親恩

Community:
Branch:

『以世道大孝報親情,唯資於一世盡天年;以法增慧命報親恩,有益於萬劫離三界。』

人間親情是一項很奧妙的感情!以常理來說,父母親子其實是一個難斷的情,但是在現代,孩子長大就離鄉背井了,只留老父、老母在故鄉,這個情已經是淡薄了;哪怕是父母在身邊,老來時有病痛也無法照顧,送老人院去了,這就是現代的親情。在古代呢?報父母恩是天經地義,人人應該要遵守孝道。

但是在佛法,說孝是要說大孝。什麼是大孝呢?大孝,我們已經透徹道理了,人生就是因緣會合,親子也是有過去的因,會合今生的緣來出生。但是,父母的恩重難報,因為我們是經由父母的因緣才能來到人間,知道父母為孩子是多辛苦。

母親生孩子是用生命,經過了陣陣、陣陣的痛苦,經過了幾個月的懷憂,擔心孩子在肚子裡能否安全等等。時日到了,十月懷胎順利生產,那個時間即使怎樣的順利也是歷盡了母體的痛,也是歷盡了將要出生的孩子赤裸裸的身體的痛,親子之間經過掙扎拚命而生下來。

父母開始為幼小的孩子取名字,盼望他將來的人生和名字一樣好。很多父母從孩子還沒出生就一直傷腦筋,要取名,總是一個盼望。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名字就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其實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名字,父母對我們有什麼樣的盼望?孩子出生,是不是從小都平安呢?是不是平安順利長大?長大了又很擔心要給他什麼樣的教育?要如何讓他將來在人間能成功?很多事情都是在父母的心思掛慮。

長大學成,事業也成了,現在要回報父母恩。父母的恩情,知道要孝順,儘管怎麼孝順,『世道大孝報親情』還是只能在身邊來孝養父母。養父母,父母老了,我們要養父母。孔夫子說,父母不是只有奉養就叫做孝,你若是不尊敬,這樣叫做孝嗎?你養你的孩子也是叫做養,你養一隻狗、一隻貓,養豬、養牛都叫做養。養父母,這樣就叫做孝嗎?不是只讓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這樣就叫做孝,不是。就是要敬;你若不尊敬,不順父母,不敬重父母,你光是養父母,這樣與養貓、養狗又有什麼分別呢?

所以,孔夫子對這個『孝』字,教育他的弟子還是要尊重、要恭敬,尊重、恭敬來供養。不是『養』(台語音同『勇』),是養(台語音同『用』),供養。我們普通人說供養(台語音同『勇』),提供養你,不是;要說供養(台語音同『用』),這就是要加上尊重、恭敬。

不論如何尊重恭敬,『唯資於一世盡天年』。再怎樣孝順,讓他這輩子很豐富,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住得很好,也很尊重的孝順,這只不過是這輩子享盡天年,這就是人間的孝順。

現代是不是能求得這樣的孝順呢?讓他盡天年,無煩惱、無氣惱,現在的人有辦法嗎?時時在父母的身邊,這樣來敬重、順孝,做得到嗎?有時候父母若說了一句什麼話,就頂撞:『你知道什麼。』好像父母什麼都不懂,這就是現代人。『哎呀!你別管啦!有得吃、有得住就好了,你別管,你知道什麼?』這句話常常聽人這樣說。將父母供養在家裡,但是『色難』啊!父母就是要看孩子的臉色,而能常常給父母好臉色看,這也很困難。所以說,子夏問孝,孔夫子回答:色難。

什麼是孝?很簡單,你要很好的臉色給父母看,這樣就是孝。情緒若不好時,父母會擔心,『你怎麼了?』『你別管那麼多啦!我就是很煩惱就對了。』這都是很平常的事,要做到讓父母安心,看到孩子每天都是很快樂,很難啊!是現代的人難做到。所以說,『以世道大孝報親恩』,就是你這樣盡心行孝,讓父母聽到孩子所說的話都安心,看到孩子的臉色都很歡喜,讓他一輩子享盡天年,實在是已經不簡單了。不過,這樣也只是一輩子而已。

佛教所說的是大孝,不只是一輩子,希望他們能受法,能夠得到法。人生再怎麼享受,若不懂道理也只是在人間空過;不只是人間空過,又是以煩惱養煩惱,複製煩惱。即使這輩子讓他們享受,不懂道理也是空度人生,所以,真正的孝就是要讓父母瞭解道理,讓父母有機會為人群造福,瞭解佛法,讓父母雖然時日漸減卻能慧命日日增長,這才是真報父母恩。這是佛法的大孝,這才真是報親恩。

『有益於萬劫離三界』。讓父母這輩子瞭解佛法,自己佛法自用。讓父母自己瞭解佛法,瞭解、吸收在內心,父母懂得身體力行,將佛法用在人間。若能這樣,那就是父母自造福德,自得福緣,有益於萬劫,這樣才能脫離三界。這才是真正透徹的孝。

其實,要怎麼孝呢?總是人生法則,要及時讓父母能享受法樂,這是我們修行者應該要有的。讓他們能先瞭解佛法,讓佛法成為父母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是日已過,慧命增長』,同樣在過日子,一方面是自然法則的壽命減少了,卻是佛法入心,用在生活中,利益人群,體會人間的道理,這樣他的慧命增長。這就是修行者需要趕快給父母的,是法,這才是盡孝道。

還記得嗎?佛陀,釋迦牟尼佛,雖然他離開王宮那段時間,淨飯王思念孩子,心如刀割,但是悉達多太子是為了要完成生命的大利益,利人群,所以他出家修行,很用功,完成他生命中的大使命。八年後,他回皇宮來了,淨飯王聽到太子要回來了,歡喜啊!太子已成佛了,很感動,太子已經度了無數的眾生,佛法真理落實人間,整個釋迦族都很歡喜,出城迎接。

看到遠遠地來了,這樣莊嚴威儀的僧團,國王、大臣,所有的眷屬、所有的人民,不由自己就頂禮了,佛陀趕緊閃避,隱身不見,等到淨飯王三禮之後,釋迦佛才現身來向父王問安。這也符合世間的禮節,雖然完成了出世的大意義,卻也是與世俗的孝道合宜。

這樣開始回到迦毘羅衛國說法,有時在王宮,有時下鄉,不論是宮裡的親族、大臣等等,都能聽聞佛法、親近佛陀,連全國的人民都能親近。這就是佛不只是回報親恩,淨飯王也能瞭解佛法的深意義,他的國家人民都能瞭解佛法諦理,這是一場很圓滿的回國弘法。

回來之後,也度了釋迦族、度了王族,很多的王子隨佛出家。因為淨飯王要成就佛陀的心願,他下達命令,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讓一個去出家。因此,很多的王子、大臣的孩子都隨佛出家了,透徹道理,追求佛法。就這樣,佛陀很安心,遊化恆河兩岸,宣說佛法。

人生的法則過了之後,淨飯王年紀也大了,臨命終時,病痛是痛苦啊!即使他是佛的父親,一病下去也是很痛苦。他的兄弟、親王,還有大臣等等,日夜都圍繞在身邊,每天都對他說:『國王,您要放心了,您這輩子很有福,您的兒子成佛,利益天下人間。您身為國王,施行正法,愛民如子,您這輩子做很多好事,造福很多人群,所以您這輩子已經是很有福了,您安心吧!』

淨飯王的回答,說:『是啊!不過,我的心還是很掛念著想要看的人,是悉達多啊!我的兒子,是世尊。我還想要看難陀,我的次子也出家去了。難陀,我還想要看他。我還想看我的孫子羅睺羅,我更想要看斛飯王的兒子,阿難。阿難他傳佛法,佛法入他的心就謹記著,阿難是傳佛法的人。唉!我想要見的人,現在都不在我身邊。』

圍繞在身邊的人就說:『國王,您已經很有福了。佛、難陀、阿難、羅睺羅也回來看過您了,回來皇宮說法,回來迦毘羅衛國弘法。現在他們弘法在王舍城,離這個地方是五十由旬之遙遠,哪有可能回來看您呢?現在您病得這麼重,即使他們要回來,路途也是很遙遠啊!』

皇宮這裡是這樣,但是在王舍城的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已經將難陀、阿難、羅睺羅叫來,一一對他們說,『難陀,迦毘羅衛國的國王是我們的父親,是阿難的伯父,是羅睺羅的祖父,現在他命在旦夕,他的世壽將結束了,我們大家趕快趕回去,滿他最後的願。』大家認為:是啊!要趕緊趕回迦毘羅衛國。運用他們快速的神通,就這樣回到迦毘羅衛國。

大家看到佛陀已經回來了,全國的人又歡喜、又悲傷。歡喜的是釋迦佛回來了,又有阿難、難陀、羅睺羅也都回來了,所以大家歡喜;悲傷的就是國王將離開了,所以全國人民就是這樣的心情。大臣、親王看到,『到了!到了!』告訴國王,國王展露了安慰的笑容。

佛陀到了淨飯王身邊,伸出手來牽著父王的手,說:『父王,我悉達多回來了。』『是啊,世尊,您回來了。』佛陀在淨飯王將臨終之前為他說法。淨飯王牽著世尊的手,貼在他的心口上,佛陀也展開他的手掌,撫在淨飯王的心上,淨飯王的手也是貼在佛的手上。這分親情,大家都很感動。佛陀的說法句句入心,淨飯王帶著安詳微笑離開了。

羅睺羅和大家哭啊,大家都是不捨,佛陀就來撫慰大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法則。羅睺羅就提出來說:『世尊啊,是不是能允許我來扶棺呢?』難陀也響應:『是啊,是不是能讓我們來扶棺?』阿難也響應了。佛陀就說:『是啊!為了教育未來眾生的孝道,提倡人人的孝道,我也是要來盡最後扶棺之孝啊!』這個時候四大天王也現前了,向世尊頂禮,就向世尊說:『我們四位也願意來扶棺。』

佛陀就向他們說:『你們是住在須彌山的四方,各稱為天王,你們怎麼願意來扶棺呢?』他們就說:『我們已經是佛的弟子了,佛的父親就如我們的長輩。佛陀既然看天下眾生都如子,皈依佛陀,人人都是佛子,所以佛的生身之父王離開了,應該天地之間都要來回報他生佛之恩。若沒有淨飯王,怎有世尊的因緣在人間呢?』

就是這樣,所以有佛陀世尊扶棺的故事,無非就是教育人間要盡大孝。光是世間的孝還不夠,一定還要讓父母有機會接觸佛法,佛法入心,要讓他自己去造福人群,結善緣,種善因,得福報,這就是真正的大孝。

人間,是不是都能到盡這分孝道呢?這就是世間人人要學的。怎樣才叫做孝?連孔夫子也回答:『色難』。大家要能盡孝,你的物資等等會供應給父母安享天年,但是你能否做到給父母都是很好的臉色呢?困難,對不對?所以,世間要盡孝道都不簡單,何況要度父母能夠瞭解法,能夠體會生命的大意義,真的是不簡單。

『以法增慧命報親恩,有益於萬劫離三界』,這才是盡大孝啊!確實,佛出世人間是不容易,要成佛子,孩子能有這樣的成就更是困難啊!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行,希望人人都要有願,將來要成佛,成佛之前要行菩薩道,將父母留給你的身體去利益人群,這就是報父母恩。

前面的經文說,『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供養就是要恭敬,不只是將物質擺在面前就對了,不是,還要恭敬。恭敬就要做到『頭面禮足,一心合掌』。要很虔誠,除了禮拜以外,還要很虔誠。這是面對佛。因為父母生的是我們的身體,我們是要造福或是造業,都是在人的身上。但是『佛口所生子』,佛口說法,從用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對佛的恭敬,就是要尊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了見佛,要『頭面禮足』,這是行大禮,圍繞,還要很虔誠地合掌,就是去除雜念為一心,這是『一心合掌』,『瞻仰世尊』,這樣來等待佛陀的開示。

接下來文說,『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知道是哪一尊佛?大通智勝佛。是啊,大通智勝佛已成佛了,成佛的過程時間是長久啊!現在成佛,他的威儀,大威德,是經歷多久的時間體會天地宇宙人間的真理,無不攝受入佛的覺海中,這樣累積多久的時間,所以叫做大威德。很有威儀、威德,稱『大威德世尊』這樣的讚歎。

『為度眾生故』。佛是為眾生而修行,也是為眾生而成佛,每一尊佛來人間修行就是要度眾生。所以,這種修行的過程就是要讓我們學,叫做『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就是為了要度眾生而修行。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有大威德大覺世尊,為欲度脫諸眾生故。威儀、威信、威嚴具戒無缺曰:大威德。

『有大威德大覺世尊』,這是已經大徹大悟,世間唯一無二,獨一無二,稱為世尊。『為欲度脫諸眾生故』,為了要度脫眾生,所以這樣長久的時間修行。修行完成,就是在表態上能看到。修於內心,表達出來的是在形態上,所以有威儀、威信。因為佛的威儀能讓眾生看到就生出深信的心,又有威嚴,就是『溫而厲,威而不猛』,看起來很威嚴,但是不兇,就是溫而厲,在溫柔中有威嚴,非常溫和。『具戒無缺』,他修行完成『三無漏學』,無漏,戒、定、慧都完成了,所以這麼的有威儀。這種威儀的形象,就是要六度萬行,四修、三學都完全無漏,就能具足威儀,稱『大威德』。

⊙化世廣深曰:大德。折伏攝受,為眾生所依止,曰世尊。

『化世廣深曰大德』。大威大德,就是大威德,能『折伏攝受』,就是讓眾生接受。眾生很剛強,他能折伏眾生,受佛的教育,為眾生所依止。因為他的威德折伏眾生的諸無明煩惱,能依止佛的教育,成長慧命。

⊙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長時修,無餘行因,歷久無量億歲,爾乃得成究竟諦理佛果。

『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要能夠成佛,就要長時修了。因為無量億歲,塵點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無餘行因』,從開始一直一直修善因,就是這樣一直修過來。『歷久無量億歲』,經歷了很長久,是無法去計算的歲月。『爾乃得成究竟諦理佛果』,證得佛的境界。這是佛陀的用心、耐心,長久修持善因,現在已經佛果完成了。

⊙諸願已具足:在昔因地,願成佛道,今得正覺,具滿諸願。因行之德具足,即因行圓滿之意。

『諸願已具足』。『在昔因地』,還未成佛,發心修行,這叫做『因地』。過去在因地修行的過程很長久,發願成佛,開始發心的願就是要成佛,很長久的時間,那個願都不退。有進無退,長久的時間,已經『今得正覺』,現在已經得到了。『具滿諸願』,全都具足,滿願了,所以『諸願已具足』。

『因行之德具足』,過程很長久,就是這樣如律如儀,如戒律、如威儀,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一直一直在因行中這樣走過來。時間長久,無量億劫,因行之德具足了,即是因行圓滿,善因全都具足圓滿了。

⊙善哉吉無上:讚言善哉,吉祥無上。果滿之德,萬德純淨,故云善哉;見者無不獲益,故云吉無上。

『善哉吉無上』。要讚歎的都說遍了,已經沒有其他好讚歎,真的是很好,真正吉祥的事情很多,所以叫做『善哉吉無上』。真的是無上尊,這是讚歎,讚歎『善哉,吉祥無上』,佛成佛了,普天吉祥。

『果滿之德,萬德純淨』。圓滿了,修因證果,果的德就是萬德純淨,回歸非常純、很淨,很乾淨,故云善哉。這要讚歎佛德,很難讚歎,所以一直說『善哉』,很好。『見者無不獲益,故云吉無上』。看到的人,大家都得到利益,光是看到就歡喜,光是看到,煩惱就消了、煩惱就除了,看到佛,紛亂的心就能平靜下來,『故云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世上甚希有,在菩提樹金剛座上,入金剛喻定,一坐即經十小劫。佛智是常,不為生滅所壞。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世尊真的很稀有,世間稀有,這樣一坐就是十小劫,時間很長久,『世上甚希有』。『在菩提樹金剛座上』,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入金剛喻定,一坐即經十小劫』,這樣一坐就十小劫了。這對佛來說,他對一切的道理全都圓滿了,現在這個十小劫,對一位即將成佛的人來說,這是平常事。入定思惟,悲智雙運,在這個時候,佛智就是常,『不為生滅所壞』,就不受生滅所壞。

⊙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故云金剛喻。故能十劫堅固不動。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一切煩惱之禪定謂之金剛喻定。

『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所以叫做『金剛喻』,用金剛來譬喻,『故能十劫堅固不動』。

金剛就是很堅固、很銳利,所以能斷一切煩惱,而且堅固,就是如在禪定中。這是佛陀的純淨,已經都沒有煩惱的心,完全很堅固的定力,這樣一坐十小劫。

各位,學佛真的是要用心,只要我們用很純淨的心,時日就是那麼單純地過日,法在心中,在日常生活時時利益人群,這就是報佛恩、父母恩。因為父母生我們的身體,佛陀用口說法,成長我們的慧命,希望這個慧命,在父母的身上能入心,能瞭解佛法,這就是返度父母,這叫做大孝。父母生我們的身,我們瞭解佛法來度父母,這樣才是真大孝,讓他們成長慧命。這是我們要努力,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