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04日】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Community:
Branch:

『得菩提道實乘直到彼岸,已證佛精妙智慧真諦理,如是夜睹明星體解大道,佛法現前契天體合真如。』

修行,無非就是希望能夠通達菩提大直道,這是我們人人修行的目標。菩提大直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古以來,無始無終,這條菩提直道就是這樣傳下來,源頭從什麼時候呢?無始無盡頭的以前,原來就是。

我們凡夫之所以叫做凡夫,就是生生世世染著無明煩惱,真如未減,只是煩惱增加。我們修行就是要減少煩惱無明,這就是我們要下的功夫。下這個功夫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一大早上殿禮佛、聽經,這個時候才叫做在修行,這個時候叫做在減煩惱。到底這個時候我們的煩惱有減少嗎?若是專心無二志,虔誠禮佛,這段時間我們的心叫做減煩惱。因為心中沒煩惱,我們是專心虔誠,這個時間就是沒有煩惱。

接下來開始聽經了,聽經,這個時候的心是隨著聲音轉呢?聲音的內容有沒有入心?若有,這個時候就是慧命增長,沒有煩惱。若是聽的當中,心還有雜念,『這個法是這樣嗎?我記得在哪一部經就不是這樣講啊!』這樣,這當中聽法已經分心了,到底你是在依據過去看的法,或是要聽現在的法?心已經分開了。

儘管都是法,但是在這個時候應該要專心一個方向,將法聽清楚,若是要印證其他的法,等到我們有時間再去印證,到底它的道理與這個道理是不是會合?或者一理通徹萬法,這樣也能解釋,這樣也能通,這就沒有什麼好疑了。只要用單純的心探討佛法,也是要專心聽完之後,有時間再去找、去探討,來合這個法,再靜心去體會,這樣心在聽法就無雜念。

若能夠專心一向,『實乘』,我們是真正入佛法的乘。就如一輛車,我們是真正上車,這念心隨著這輛車往前走就『直到彼岸』,能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專心才能真正得菩提。道理要時時一心,聽法時一心,禮佛時一心,一天的時間最寶貴就是這個時間,這個時間沒有其它的雜事,只有我們要探討道理的時間,回歸我們真如本性,回歸我們的心地來找真如的時刻,所以這個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所以要用心。

若能『已證佛精妙智慧真諦理』,能用專心,才有辦法將佛法一一印證在我們的心裡,佛法若能印證在我們的心,自然道理的微妙,能讓我們四方八達都通用。這個人事到底是或非呢?道理瞭解,人事是非才會清楚,這就是我們要對佛法要精,若專精,心專,集中精神來探討微妙的智慧裡面的真諦道理。

微妙的智慧到底在哪裡?在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之中。外面的人事物,我們來與它對照,這就是真諦理。用其中的妙智慧來對照日常生活的人、事、物,去分析,每一件事、每一項物,無不都是天地真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如是夜睹明星體解大道』。就如釋迦牟尼佛,他已經在這麼多年的時間去探討、探討,人修行的方法,他去瞭解、瞭解,五年參訪、六年苦修,這樣很用心去體會,一直到了最後三七日間,最後那一天夜睹明星,天未亮,星空下,他在寧靜中,那種靜寂清澄的境界,向著天空看,這個時候這樣接觸,恍然大悟,體解大道。

我們就是要這樣長時間,菩提實乘,我們要不斷在這上面很用心,真正坐上這輛車或是這艘船,我們身心乘著這個法往前直走,一心一志,這樣才能將佛法的道理,將我們內心精妙的智慧,真如本性與外面的事物理契合,是非清楚了。就如佛陀也是一樣,要修行那麼久的時間,忽然間一個境界來,瞭解了,這種『佛法現前契天體合真如』。這就是平時要累積,要不然,什麼時候我們能成佛呢?

人人都有一個盼望,都有一個願望。昨天聽馬來西亞這一場的『入經藏』分享,將近百人回來,只為了要回來與師父分享他們入經藏的心境,他們哪一句法啟動了他們的心,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其中有一位藝人,雖然平時也是遊戲人間,電視明星,這一次他也是號召當地的藝人,不論是演舞臺劇,或是電視劇,他號召這些人。

原來有二十幾位,開始進來參與排練,與二三千位完全沒有受過演技訓練的人,要那麼的有道氣,幾萬人都能合心起來,要配合,不容易啊!這二十幾位一直減少,減到剩下他們幾個人參加在這一場之中。

他深心受感動,昨天也在面前發一個願,他說本來這個願都不想說的,但是今天難得機會來到師父的面前,他一定要說出來。說好幾次才說出來,『我的心願,將來就是要成佛!』願夠大啊!我就跟他說:『人人都能成佛,你有這個成佛的願,很好啊!但是不要忘了發悲心,度眾生要先行菩薩道,自然你絕對會成佛。必定要入人群度眾生。』

大家都有心想成佛,藝人同樣有心願,他的心願放在心裡很久了──將來要成佛。相信任何一位佛教徒都想成佛,是啊!要成佛,我們才更要下決心,佛法現前就要契天體合真如,心要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這種契天體合真如,這是多麼的心境開闊、寧靜,心境是靜寂清澄,真如與天體合一,多麼舒服啊!

這是必定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你要先發現這條菩薩道,你要借重這個法,乘這個實法,心志一致,與法平行,去一一體會精妙的道理。這個智慧、真理,我們要一項一項不斷去印證,瞭解了,到了心很寧靜、無染著,這種淨潔無染的心志,這時候境界現前,自然就是一顆明星,你就能體解大道,與天體合一,合真如。這就是我們修行必定要有的過程。

前面的經文說,大通智勝佛已經成佛了,坐道場十小劫,覺悟之後,他為大眾說法,同樣弘揚佛法,將他所得的心理,那種與天體合一的心境,人人本具,希望人人都能體會到。同樣的,眾生還有小乘、中乘、大乘的根機不相同,他就要應天下眾生根機而說法,同樣要過一段時間,佛法才開始能傳出去。

皇宮裡知道了,太子成佛了,佛法已經在人間流傳了,就是等待成佛的覺者回歸王宮來說法。真的,同樣還是回歸王宮說法,王宮裡大家歡喜接受,尤其是轉輪聖王,就是仁王,用他的智慧統領大眾,所以也聽到法了,歡喜,希望他的人民全部都能接近佛的正法。

孫子們發心,瞭解人間無常,享受就如天上的浮雲一樣,浮雲隨風飄散,這是人間的富貴,只是高高在上,大家抬頭看到白雲藍天,以為是高不可攀,其實同樣的,藍天也有灰的時候,白天也有黑夜時,白雲也有烏雲密布時。天地之間,宇宙的形式都沒有常住,何況人間有形的物質呢?這通通都是有為法,是人間雕琢所製造的,這不是永恆的。所以王子們體悟了,還是要去修行。

轉輪聖王贊成,母親不捨,看,這不就是世俗,亙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母親們也是贊成,所以就與人民、大臣,浩浩蕩蕩地送十六王子到道場。這是前面這段經文,全部就是要來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包括轉輪聖王在內。

下面這段經文,既然大家都來了,當然就是『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既來到佛的道場,人人都抱持著敬供的心,來了就是讚歎,見面必定要讚歎。『這麼久不見了,莊嚴啊!成佛,佛相莊嚴。』在這種讚歎時,同樣的,形態一樣要作禮,這是一個禮數,見佛的禮節,所以『頭面禮足』,這樣的大禮,之後再繞佛周圍,這樣就是表示恭敬,表示敬佛、敬法。『一心合掌』就是表示恭敬。

⊙王子詣佛所,以最恭敬心供養禮讚。詣所,繞佛為禮,偈頌為讚。

『王子詣佛所』,大家送他們到佛的道場。『以最恭敬心供養禮讚』,除了人民、大臣以外,王子也同樣以最恭敬的心來供養、禮讚。

再者『詣所』,就『繞佛為禮』。一到了那裡,他們就繞佛為禮節,同時也是要讚歎。雖然在俗親為父子,禮節照舊,何況父已成佛了,現在要來親近,叫做弟子,所以還是要以同樣的禮節來繞佛禮敬。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陳設供養,盡心恭敬,倍加尊重,發言稱讚。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這是一個禮節。不論是人民、大臣或王子都一樣,就是『陳設供養』,除了人來了,也要帶著伴手禮來供養,要供佛及僧,表示恭敬。『陳設』就是擺設出很多供物。『盡心恭敬』,這都很虔誠,『倍加尊重』,這種有形、無形,都表達出加強恭敬的禮節,然後才『發言稱讚』。先禮拜、獻供,然後才開始發言稱讚。

⊙十六王子與其祖父母親,為欲親近大通佛,所以到佛所,而恭敬禮拜,繞佛尊重讚歎。

十六王子與祖父,以及他們的母親,為欲親近大通智勝佛,所以大家都到佛所了,到了之後就恭敬禮拜,繞佛尊重讚歎。

⊙到已頭面禮足:到佛所已,以頭至地,面禮佛足。父王頭面禮足:謂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禮,而還其禮。

『到已頭面禮足』,到了,就要頭面禮足。看過嗎?現在一些孩子,年紀小小的,阿嬤帶來,媽媽帶來,就告訴他:『頂禮啊!』孩子就這樣整個趴下去,手伸得長長,頭面都在地上,四肢也都在地上。這就是佛成佛時,禮佛的原始禮,頭面禮足,這叫做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是頭與手、腳,全身都伸直了,這是在印度的大禮節。所以一到佛所,連轉輪聖王也都到了,這個禮,到底轉輪聖王是怎麼樣的方式呢?轉輪聖王就是頭面禮足,也是和大家一這樣如律如儀。

既成佛,是覺者了,在家人,哪怕是國王,他也是俗人,所以同樣用禮節。這就是轉輪聖王到了的時候,與他的臣民一起頭面禮足。因為在家的父母不受出家子禮,而還其禮。其實出家,記得每一次舉行出家儀式都有一段文:『現在開始,還未正式剃髮之前,先禮拜父母,後不拜也。』這是出家儀式中的一段文。

因為我們已經是辭親割愛了,父母將孩子已經獻給佛,為佛子了,所以既然獻出去了,就是盼望他專心,沒有家庭俗事的掛累。在這個親情,辭親割愛,都已經割斷了,父母將孩子供養出去,就已經是佛的了,是天下眾生的。既不是這個家庭的,因此『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禮』,這是佛門的規矩。

『出了家,忘了家』,因為心無掛礙在小愛短情,沒有這樣了,現在已經是大愛長情了,心沒有家眷的掛累。所以,出家已經辭親割愛,在家的父母就不受出家子禮,而還其禮。所以來到這個地方,還要再頂禮,頂禮已經覺悟的覺者。這就是修行與在家,出俗、在俗,有這樣分明的禮節。

不過,佛成佛了,記得在佛陀──釋迦牟尼佛,我們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同樣是辭親割愛,出家之後成道了,第八年後,有一天想,該是要回宮的時候了。所以他就是安排好,通知大家他要回迦毘羅衛國了。淨飯王接到訊息,很歡喜,一直盼望著這一天的來臨。佛陀即將接近王城了,淨飯王帶著家眷,同時大臣、人民都出城,淨飯王也出城來了,在城外迎接佛。

遠遠地,『看到了!來了,僧團到了!』遠遠地來了,大眾非常激動的心。佛與僧團是這麼安詳的步履,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而人民、大臣、國王就是心情非常歡喜踴躍。一直到接近時,淨飯王在迎佛的隊伍當中也與所有的大臣、人民一樣,全都不由自主地頂禮下去。

這個時刻,佛陀『踊身虛空,隱身不現』。當淨飯王頂禮時,佛踴身虛空,就是騰身到天空,這樣隱起來,等到頂禮結束,頂禮已,佛再從空而降,出現在淨飯王的面前。開始接近淨飯王,問父王,『這麼多年來,平安嗎?』父子相見,那一刻真的是很感動人。

禮節是要向佛頂禮,佛就趕緊稍避一下,停在虛空,避隱起來,等到父親禮畢,他才再現前向父親問安:『大王,近來可好嗎?大王,這幾年來平安嗎?』這就是親情。

⊙出家佛弟子,不再拜父母,父母若禮拜時,應避而不受,如此才得世法與佛法,兩全其美。

『出家佛弟子,不再拜父母,父母若禮拜時,也應避而不受』,佛就是這樣。但是禮節也是要這樣,你既然出家了,父母還是在俗的信徒,他到了道場,同樣是要頂禮,我們就避一下,這是一種禮節。雖然不拜父母,我們也要知道,這是生身的父母,所以他要拜,我們就要退一旁,請他禮佛,這就是禮節。

出家與在家的親,因為出家,我們一定要常常記得『辭親割愛』,將天下老者都視為父母;將年紀與我們相仿者,都視為姊妹兄弟;年紀較輕的,都是我們的晚輩。天下一家親,哪有只是單獨一個小家庭呢?這就是出家之後,我們應該有的心境,來應這個世法。

雖然我們是要修出世法,卻是還在人間,也要合世俗的理,所以有這樣的禮節,世法與佛法兩全其美。世俗與佛法這樣將它合起來,是合情合理的法。

⊙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繞佛,表敬。息諸妄念,端謹一心,合十指掌。

『繞佛畢已,一心合掌』。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中,有這群人隨著轉輪聖王所領導來,做這樣的供養、禮拜、繞佛,這麼的虔誠,一心合掌,這就是表示一心,就是『息諸妄念』。

雙手合掌,意思就是將所有的雜念歸為一念,合掌在胸前,這就是表示一切的雜念都沒了,歸為一念在心裡,這種的虔誠。『息諸妄念,端謹一心』,完全都在我們的內心。『合十指掌』,合掌不是十指分開,也不是指間開開,而是十指合一,這才是真正雜念歸一心,無雜念,這就是合掌。合掌的意思就是一心,是意業虔誠恭敬。

⊙一心合掌:是意業虔誠恭敬。瞻仰世尊:是身業誠敬仰慕。以偈頌曰:是口業殷勤讚美。

『瞻仰世尊』。那就是合掌之後,我們的心,我們的耳、鼻、舌,全身都歸向於佛,眼睛要瞻仰著佛,看佛的形象,而且佛在講法,就要坐得挺、坐得端正,雙手合掌,眼光向著佛陀。這都是身根,我們的身根,眼、耳、鼻、舌、身,連我們的手,連我們的身體都要很端正,這叫做『瞻仰世尊』。這就是『身業誠敬仰慕』,表示我們很仰慕世尊的意思。

『以偈頌曰』。很虔誠,開始以『偈頌』誦出聲來,就是以口業殷勤讚美。到佛前來,開始就是要讚歎,讚歎佛所說法。就如昨天聽他們在分享,就說,大家剛開始排練時,怎麼練都不整齊。原來,他們的口頭默念,默念就是『一二三、一二三』。

明明歌詞、偈文全都能念出來,韻律也出來,應該大家大聲唱出來,文字句句清楚,配合著文字,你要大聲唱出來才能整齊,你念得小聲,不整齊,大聲唱出來,聲音整齊,動作自然就整齊。

過去我也跟大家說,念法要大聲念出來,不只是念給自己知道,虛空法界,魑魅魍魎,都能分享到你現在誦經,就如說法一樣。你虔誠的心在誦經,就是遍虛空法界在說法。佛陀的教法,從我們的口中出來,應該就是要大聲誦出來。常常都很少聽到你們大聲,所以才要用麥克風,說:『維那、悅眾要戴麥克風,要不然沒有人聽到。』人這麼多,應該眾口合一,聲振天空,應該是這樣。

我們的心聲,聲音應該要遍虛空法界,都有佛法存在。卻是我們連這個口,這麼簡單,能大家共同修行的時間,為什麼不肯發出大聲來呢?最好的機會,早課、晚課,就是讓我們能發聲說法,為天龍八部、魑魅魍魎,遍空法界能說法,為什麼我們不要這樣呢?

所有所有的眾生,不只是你能看得到的人,看不到的也很多啊!我們既然要度眾生,『六道四生』我們都要度,要怎麼度?佛法度眾生,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成佛來說法度眾生?還很久。現在我們就能藉著大眾一同出聲說法度眾生,四生六道,我們都能度。所以說,頂禮要身口意三業很虔誠。

轉輪聖王與大臣、人民,陪伴著十六王子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就是用這麼虔誠的心,大家『以偈頌曰』,都是很大聲地誦出來。所以,『一心合掌』就是表示意業虔誠。『瞻仰世尊』是表示身體的恭敬,虔誠的敬供仰慕。『以偈頌曰』是口業殷勤的恭敬讚美。佛法需要我們人人身、口、意三業合一,時時虔誠,時時都要為眾生說法。請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