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09日】化城喻品敘因緣

Community:
Branch:

『上等之機,於方便品中直說法,舍利弗得授記;中等之機,譬喻火宅三車一乘、藥草喻平等法;四大弟子各得授劫國莊嚴記,佛一大事因緣。』

文是簡單念過了,卻也是希望大家回憶過去,從《序品》開始,《序品》的形態,佛陀的發光、入定,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互相對唱,過去日月燈明佛,佛佛都是經過了無數劫修行。希望我們心志要堅定。

《方便品》中,開始就說佛陀過去是對機逗教,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耐心、愛心,運用智慧投眾生機而說法,所以作三乘的教育。來到『法華』這個時刻,佛陀就收攝了過去的三乘,告訴大家仍然是一乘,這一乘法歸納於智海,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之本覺。像這樣,『於方便品中直說法』,佛陀直接說智慧之法,這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又廣。這種慧海,舍利弗體悟了。

《譬喻品》,舍利弗更表達出他對『三界火宅』已透徹,佛陀就為舍利弗授記了。舍利弗是經過了《方便品》的攝受、《譬喻品》中的授記,這就是上等根機,舍利弗得授記。

因為舍利弗得授記了,中等根機如迦葉等四人,他們就在《譬喻品》過後,《信解品》開始就完全信解了,所以他們就說了貧窮子的譬喻。佛陀聽了,瞭解了,弟子真的是體悟了。佛陀接下來就以《藥草喻品》,再說明諸法平等,只是人的根機差別。這四大弟子都很體會,『是,法是平等。』所以大家體會了,決定了他們的信心。因此佛陀就在《授記品》,授記四大弟子,將來成佛時,時間之長、壽命之長,國土之莊嚴等等。

這是我們過去說過的,大家聽過來的,這很重要,我們要瞭解,道心要更堅定。

每個人都有一大事因緣,諸佛也都有一大事因緣,人人與佛一樣。我們眾生的一大事因緣,都是在懵懂中,一念無明,開始不斷複製,不斷招惹了很多的無明,由不得自己輪迴六道中;這就是眾生,無明的一大事。佛陀有一大事,佛佛道同,他的一大事是明明覺覺,很清楚,為眾生開、示、悟、入,所以生生世世沒有放棄眾生,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完成他的一大事因緣。

所以佛陀的說法,他就有方法。『法說一周』,是從《方便品》到《譬喻品》,這當中,舍利弗深深體悟,所以佛為舍利弗授記。

⊙法說一周:方便品至譬喻品為舍利弗授記。喻說一周:譬喻品火宅三車喻、信解、藥草、訖授記品。因緣一周:化城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

『喻說一周』,是從《譬喻品》的火宅三車喻,接著再《信解品》、《藥草喻品》與《授記品》。

三界火宅外面布置三車,讓大家趕緊先脫離火宅,之後在《信解品》,經過了四位弟子來表達他們的覺悟,佛陀再以《藥草喻品》,要堅定大家的心。不是法有問題,是根機有問題,法是平等,必須看人間的器量,他的根機、他的肚量,他能接受多少法。

聰明的人如果肚量不夠,沒有器量,聽了法還是一樣,知道是知道了,但是器量不夠,法還是無法受用。這就是《藥草喻品》要加強大家,『要知道,不是法對你有分別,是你自己的心量不夠,只有接受這樣而已。』這是《藥草喻品》的用意。後來授記了,堅定了大家的心,打開了心門,用大根、大智、大量來接受法。所以這是《藥草喻品》與《授記品》的用意。

再接下來『因緣一周』,也就是《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

佛陀為四位弟子授記之後,就安慰大家,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人人都有得授記的機會,在座還有五百位弟子等待將要授記了。五百弟子,大家都很期待,乃至法華會上的人人都期待。

所以《化城喻品》的開頭,經文就說,『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

經文一開始就是『佛告諸比丘』。《化城喻品》開始要敘述過去的因緣,過去釋迦佛本身的因緣。

⊙佛告諸比丘:此化城喻品敘說過去因緣,以領會佛之自身本生事。諸比丘,即五百羅漢等。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

諸比丘,也可以叫做羅漢,有五百人。

羅漢,華言『無學』,也就是說,『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已經在佛的座下修行,聲聞得證四果叫做『羅漢』。光是從佛的聲音來聽,這樣叫做『聲聞』。聲聞,法入心了,他修行證果了,名稱叫做『羅漢』,華言『無學』。

『學』,就是聲聞(未證極果),還要倚重佛的聲音說法,他們用耳聞來體會。羅漢已經聽法都已透徹法的內容,所以他們很認真修行,已經不必聽法,他們也辦得到;小乘法他們都瞭解,要如何修行的方法,他們都清楚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都清楚,叫做『無學』,因為他們已經證果了。

佛陀對這些比丘說,『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間無法計算啊!這是『歷劫』,要經過很多次的成、住、壞、空的世界,時間很長。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歷劫,即經過劫數。世界成壞之期,名為劫。

『劫』,就是很長的時間,是世界經過成、住、壞、空之期的時間。

『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那時候有一尊佛,名叫做大通智勝如來。

『大通』,就是佛名,『未見所出』。到底這尊佛是在多久多久以前?只能說『三千塵點劫』,這麼長久以前的時間。那麼長久的劫時以前出世的如來,名叫做『大通智勝佛』。

⊙三千塵點劫前出世之如來名大通,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

『此佛在世』,這尊佛在世時,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之後,這十六沙彌就承擔起弘法的責任,他們各個領著法,所有的世界去講說,為大眾複講《法華經》。

這十六王子成為沙彌,就是出家修行了,其中第十六個沙彌,也從那時候開始,生生世世修行,一直到成佛,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

⊙第十六沙彌成佛,為今之釋迦如來。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於第十六沙彌結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而入證得果。

『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蓋今之大眾』。也就是說,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十六位沙彌各人分開去講《法華經》,在第十六位沙彌所講經處,那些聽眾就是現在的我們。現在,佛陀時代說現在,我們的時代也還是現在。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在第十六沙彌講《法華經》時,我們就開始在那裡聽法了。時間久不久呢?相信我們那時候應該也是在那裡聽第十六沙彌講法,我們也是在場的結緣眾。要不然,現在地球上這麼多人,為何偏偏就是我們聽得到?

『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而入證得果』。這是在《化城喻品》,佛陀再接下去就會說:『大家都是在那個時候的結緣眾,所以現在再來聽《法華經》更清楚瞭解,會慢慢開始體會了。』那麼長久時間,生生世世聽法,生生世世上求下化。

我們生生世世就是這樣在聽,緣是這樣一直結下來,時間長久,只是我們的根器所接受的法很少,所以我們還在這樣煩惱、五趣雜居之中,就是這樣過日子。所以我們不但要惜緣,還要精進,我們的器量要大,開始接受佛法入心,待人接物真的要肚量開闊,要承擔責任入人群。

⊙有佛名大通智勝者,佛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悉知悉見,無不通徹,故曰大通。

下面說,『有佛名大通智勝者,佛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意思就是說他的智慧很廣,遍虛空法界,『悉知悉見』,所有的法、道理『無不通徹』,所以名叫做『大通』。

⊙智勝者,二乘之智能斷見思,出於三界。菩薩之智雖斷界外無明塵沙至於等覺,尚有一品微細無明。唯佛之智究竟覺了,三惑淨盡,二死俱亡,勝彼三乘,故曰智勝。

『智勝者』,『二乘之智能斷見思,出於三界』。一直一直到等覺,因為還有無明惑,所以還要修,只是斷除見思惑還不夠,所以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再不斷修行,經歷過了菩薩道,菩薩道在人群中歷練之後,才『至於等覺』。

『尚有一品微細無明』。那就是在菩薩道,雖然已經到達『等覺』,還沒有到達『無上』,這就是還在菩薩的境界。

『唯佛之智究竟覺了,三惑淨盡,二死俱亡,勝彼三乘』。超越了三乘,超越了二乘,超越了菩薩乘,所以稱為『智勝』。這是解釋他的名。所以,除了二乘法超越,還要超越菩薩乘,這樣叫做『智勝』。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

如來,『如者真如也』。每尊佛十號具足,就是他的十德具足。乘,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所以名叫做『如來』。

我們學佛一定要很清楚我們的人生過程,面對著無量無數苦難眾生,我們若沒有經過很多苦難眾生,人世間,我們哪有辦法去覺悟這麼多呢?所以我們要用心學佛,時間長久,我們才更要好好歷練。只要我們有心,不必去計較時間多久,只要我們有心,不必擔心路多遠,總是我們下一念心,對的事情,該學的法,我們學就對了。總而言之,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