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04日】常修梵行得成為佛

Community:
Branch:

『無餘修,佛德具圓滿福德之資糧;長時修,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無間修,謂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尊重修,謂恭敬學所修如來之因。』

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四種方法。

『無餘修,佛德具圓滿福德之資糧』。我們恭敬佛陀,佛陀為什麼值得恭敬呢?佛陀是已覺悟者,佛陀是智慧福德已經圓滿的人,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能圓滿福德,這是長久的時間,累積了他的資糧。佛陀對時間是無餘,就是長久以來沒有將剩餘的時間漏掉,這樣累生累世,生生世世的時間,無不都是在修行,修福、修慧,所以福慧圓滿,他成佛了。這是佛陀的德,佛德已經具足圓滿福德的資糧。

佛陀以身作則給我們看,時間不浪費,入人群中,對眾生平等疼惜的愛,沒有遺漏掉,這就是他修福德的資糧。所以他必定要『長時修』,要用很長的時間來修行。多長的時間?『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用這麼長的時間也無倦,就是一直要很精進。

三大阿僧祇劫有多長呢?常常向大家說,人壽十歲做基礎,每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這樣重重疊疊直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叫做一增劫;從八萬四千歲,每經過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這樣叫做一減劫。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這樣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到底多長呢?應該是很長。

我們行六度,布施就要持戒,我們還要再忍辱,再精進,再思惟修,就是禪定,還要再增長慧命,所修的一切歸納在慧命的增長,這必定是長久時間的精進不倦,經得起忍耐,經得起思惟修。世間人人批評,或者是種種有形、無形的磨難,都要經得起,這叫做忍耐。要精進,要忍耐,才有辦法歷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這都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

還要『無間修(,謂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無間,就是在精勤中要勇猛,沒有剎那間的廢修,這種精進得不荒廢分秒的時間,這叫做無間修。

還要『尊重修』,也就是要『恭敬學所修如來之因』。我們要很虔誠、很恭敬,以虔誠的心面對佛陀過去的修行,我們的修行向佛陀看齊,用身來學佛陀的典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在積資糧。學佛,要用很長的時間,不能有懈怠,我們的心不要在煩惱無明中,荒廢了生命,所以要殷勤精進,這就是修行的態度。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等四位,已經在佛的面前表達出他們的心意了,表達出過去的失誤,守在小乘,獨善其身,現在已經瞭解我們有與佛同等的寶藏,就是法寶,智慧是與佛同等。

『心之所念』,佛陀當然很瞭解了,所以『告諸比丘』,開始向大家宣布,『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那由他』就是無量數,三百萬億,無量數的佛。迦葉尊者是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現在須菩提尊者,佛陀已經唱名,叫出他的名字來為他授記,也是要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佛在世,就要以很虔誠的心來『供養恭敬』,還要很尊重。對佛的德行,我們也要時時讚歎。你讚歎佛的德行,就是我們要學佛的德;你若是輕視,那就是不想要學。你要重視,非常重視,要能學佛的德,累積資糧。重視就是讚歎,所以我們要『尊重讚歎』。

還要『常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具菩薩道』,就是人人要去行菩薩道,以成佛為目標,一直到最後身。經過了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恭敬供養這麼長時間,最後因緣成熟了,自然『得成為佛』,這是須菩提。

所以,『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的意思,那就是『植福德之廣』。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植福德之廣。供養等是三業虔敬以修福,修梵行是出家離欲以修慧,福慧雙修圓滿,名菩薩道。

我們要不斷一直種福,不斷在人群中造福。植福就是去播種子,去布善種子,去結好緣,這叫做『植福德之廣』。

恭敬『供養等是三業虔敬以修福』。三業,就是口業要讚歎,讚歎佛德,讚歎佛法,讚歎僧,所以讚佛、讚法、讚僧,甚至我們在人群中,要時時說好話,常常做好事,心要不斷培養我們的智慧福德,這是『三業虔敬』,這叫做修福。對佛、法、僧的虔誠,對人、事、物的恭敬,這就是在修福。

不只是修福,還要『修梵行』,梵行就是出家修行,修清淨行。『出家離欲』,無明去除,才有辦法成長清淨的智慧。這樣叫做『福慧雙修圓滿,名菩薩道』。真正的菩薩道是完全去除煩惱、無明,修清淨行,這樣這條菩薩道才是真正很具足,才是真正修因而趣果。

⊙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修慧之深,梵行即淨行無染,總名梵行,修證圓滿,故云具菩薩道。

我們要修的是成佛的因,常常保持著這麼乾淨,身心都清淨不受污染,『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修慧之深』,慧業就能很深。『梵行』就是『淨行無染,總名梵行』。『修證圓滿』,這樣修證得身心都清淨圓滿,叫做『具菩薩道』,這樣才是真正圓滿的菩薩道。

⊙梵者清淨之義,菩薩利他之行,能對治一切不善之法,離過清淨,故名梵行。

『梵』字就是『清淨』的意思,就是『菩薩』為了要行『利他之行』,我們要自己先清淨自己,身心欲念完全沒有不善法的念頭,身心很清淨,這是『能對治一切不善之法』,能『離過』,離開過犯,常常保持著無錯誤、無過失,讓我們的身心永遠清淨,『故名梵行』。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身有二種意思:一是『聲聞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名最後身』。

⊙最後身有二義:一、聲聞此身已盡,謂生死界中最後之身。不受後有,名最後身。

不會再牽扯未來又有的因緣,現在開始就能生生世世出家修行,以無染著的身,遇三百萬億佛。就是在三百萬億佛之中,生生世世出家修清淨行,這是最後身。佛陀在大眾中這樣宣布,已經告訴我們,『聲聞此身已盡,不受後有』。

第二、『等覺後心』,就是從聲聞一直到等覺,一直到最上的法,無上正等正覺。(『金剛喻定』。)最後那個心,就是以金剛來譬喻定心。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立堅定心,要『無明斷盡,異熟識空,名最後身』。

⊙最後身有二義:二、等覺後心,金剛喻定,無明斷盡,異熟識空,名最後身。今是後義。

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已經空掉了我們平時所造作的、所結的一些緣,我們已經都空掉了。『異熟識』是第八識(、藏識的別名),就是你所做的一切善惡業都收納在第八識裡。

我們若好好修行,惡行都沒有做了,一項一項一直去除,直到這個識完全是善,連這個善也空掉了。我們對眾生修而無修,度而無度,到了很自然,就是為天下眾生而來,沒有人我相,也就是付出無所求,已經『異熟識空』,名為『最後身』。

『今是後義』,現在是取第二個的意思。

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用心,時時要去了解,修行最後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所以能『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未來須菩提所成佛的)這尊佛,佛號就是『名相如來』。名相如來,同樣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大家還記得嗎?舍利弗未來成佛,是什麼佛呢?(答:華光如來)華光如來。迦葉成佛呢?(答:光明如來)光明如來。現在須菩提成佛的名號,叫做『名相如來』。

⊙號曰名相如來:須菩提了知一切法空,故一切名相空,所謂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以了知法唯名相故,故佛果上之德號,曰名相如來。

『須菩提了知一切法空』。我們說過了,須菩提出生時,忽然家庭室內的寶藏消失了,過了一段時間(,取名『善現』之後),寶物又再出現;他出生就帶來一切是空的法,帶來人間一切是(四大)合成的法,這是他出生的瑞相。

『一切名相空,所謂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他現在就是這樣,所修的行,瞭解的法,知道一切名相都是空的,所有的言說都是沒有實義。常常說,真理,理無體相,用說的,言語道斷,要說什麼法呢?法,拿出來看看。所以,佛陀不得不用種種的譬喻來說這個相,這個相再分析又歸於空;須菩提完全瞭解這個道理。

『以了知法唯名相故,故佛果上之德號,曰名相如來』。他現在所修的行,因為完全瞭解,所有的名相、體相,分析到底就是空,所以他的名號叫做『名相如來』,這就是未來須菩提成佛之後,他的名稱。他的名稱是這樣,我們瞭解了,到底他的國土是什麼呢?再接下來當然要解釋。

我們要瞭解,學佛必定要『無餘修』,我們沒有再更多的時間,我們常常要知道來不及了,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我們還要知道,所要做的應該都要做完,所有的時間要很適當地把握時間。人人,我們都要度,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要讓他斷了善根,所以『無餘修』。我們要有這分心,要有長時間來修行,不要有厭倦,要『無間修』,無間斷來修行,還要『尊重修』等等,因為經歷的時間要很長,要走很長的菩薩道,才能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