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01日】為諸眾生演說諸法

Community:
Branch:

『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曾經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

眾生、眾生,還是同樣眾生。想,眾生何其多啊!什麼是眾生呢?一切有情含識的動物,都是叫做眾生。我們有情就是有含識,含藏著識。識,有情的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從『根』緣外面的『塵』,所『識』的東西,全都含入我們的識。

今天說的話,大家聽,聽入心,隨大家的根器,字句從意識中吸入,再來分析解釋。這就是『含識』。第六識,也是要經過第七識的思考,分析過後,納入了內心的藏識中,就是第八識。離開了這個時間,講經結束,第八識還有記憶,記憶著所說的『眾生』。眾生到底有什麼?我們從內心再消化,和第七識再互動,從第六識緣這個境界,所接觸到的,一隻貓或狗,若是看到牠們,『唉呀,牠們也是眾生,也是有靈性啊!』是啊,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全都稱為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之一,貓、狗,也是眾生之一。所以說『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

『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不論是何體相,『體相』,人體就有人體的相,鳥有鳥的相,貓、狗都有牠們的相。不論牠們是什麼樣的相,什麼樣的體,其實都各有因緣。就如我們人類,同樣稱為人體、人相,卻是各有不同的因緣。我們各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我們都有過去不同的環境遭遇,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因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在這眾生類中,各有因緣。

『曾經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我們曾經歷過,我們不是無中生有,我們不只這輩子有父母。釋迦牟尼佛向一大堆白骨膜拜,阿難問:『世尊,為什麼看到這一大堆囤積如山的白骨,佛陀要向他們禮拜呢?』佛陀就回答:『因為這些白骨,是我累生累世互為父母。』每一生世都有每一生世不同的因緣。所以,『曾經歷眾多生死』,在生死中,我們還是在眾生中。

『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十法界』是六凡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的眾生,『四聖』就是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這樣叫做『四聖』。

聲聞,就是依聲音聽法入心。緣覺、辟支佛,是緣境界的無常,而體悟道理。菩薩是聽聞佛法來配合著觀境界因緣清楚,發大心、立大願,發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等等,『四弘誓願』。一邊度眾生,一邊『佛道無上誓願成』,生生世世,這就是菩薩。當然,到了成佛,佛就是在十法界中的最頂端,已經完全解脫了,完全透徹瞭解。所以,『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法界皆名眾生。眾生,眾生一定還是在六道四生中。我們要好好用心聽法。

前面的經文說,『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看看他的根性是什麼,不論他的身體是人,或者其他的天地萬物,只要一雨下降,任何東西全都受自己體相所能接受的而得到滋茂。所接受到的,一定就是有所利益。

下面經文說,『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這段重頌是『頌能說法者』,佛。『佛亦如是』,佛就是能說法的人。

⊙頌能說法者。諸佛出世度生,無有差別。諸佛為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諸佛出現世間,無非是為度眾生而說法。他度眾生無有差別,但是對機說法,就觀機逗教,所以『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對眾生的關懷疼惜,尊重眾生,蠢動含靈都皆有佛性。只是眾生根機不同,所以,平等的愛,用分別的法來教育,才會有五乘、三乘的名稱來分類,適應眾生的根機。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會合上喻,從真起應,如大雲起,喻佛應身,遍應群機。

譬喻佛出現人間,過去無央數劫已經來來回回,就是在眾生群中。這就是表示佛陀在五道四生中,不論哪一道,凡是有眾生的地方,他就會應身出現。

『譬如大雲』。雲有時候長長的,有波浪,有波折,看來好像有龍頭、龍身、龍尾,好像周圍還有其他。像這樣隨著因緣,雲端千變萬化,很多種的形類。『譬如大雲』,就如佛的法身、應身、化身,應世間所需要,來人間現相,修行說法。就如這樣,法如雲聚集,『普覆一切』,庇蔭大地。

『會合上喻』。大家聽法,要再回顧過去,長行文也好,偈頌也好,要加強記憶,更讓我們法入心來體會,所以要會合。『從真起應,如大雲起』。真就是真如,將我們的真如,內心本性起應,應身。佛陀的真如遍空法界,就如大雲起,雨將要下了。所以,佛的應身出現,就是將降法雨之時。『喻佛應身,遍應群機』。就是應眾生的根機,讓大家聽法能瞭解,歡喜接受,生出信仰,信根堅固。

⊙既出於世,初降生時,如雲之生,及轉法輪,如雲澍雨。為諸眾生,受道之機。

『既出於世,為諸眾生』。佛陀已經應這個世間的因緣,來世間示相成佛。二千多年前,『為諸眾生』,他的來生在這個世間,就是為眾生而來,所以『既出於世』。

『初降生時,如雲之生』。有了這個氣流因緣,天上已經形成雲了。『及轉法輪,如雲澍雨』。因緣再聚集更具足些,雲已經開始成熟了。

『為諸眾生,受道之機』。因為修行的過程,成佛了,來到鹿野苑開始初轉法輪,無非是開始為廣度眾生。所以『為諸眾生,受道之機』,愈來眾生愈多,這種心性,眾生有無量億數的煩惱無明,佛陀要隨他們的根機,破除他們的煩惱習性。

所以『分別演說』,就這樣隨他們的根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

『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因為眾生的根機很不整齊,佛雖然希望眾生人人即刻轉凡為聖,但是無奈啊!還是要用盡心機,用時間,隨眾生的根機,分別演說三乘、五乘的方法。

⊙諸法之實:雖說方便,實為佛乘。

『諸法之實』,就是『雖說方便,實為佛乘』。雖然他用三乘、五乘的方法,應眾生機,雖然是方便法,實為一佛乘。這是佛陀的愛,對眾生是平等的,只可惜眾生根鈍,根機太差了,所以不得不用種種方法。

⊙諸法之實,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

說過了,法是無形無體,怎麼有相呢?這只是一個代名詞。其實,諸法實相就是緣起性空。我們剛剛說過了,就是集諸眾緣所生,這就是真理。

緣起性空,其實,這個性空緣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性空就是妙有,因為有因緣。我們的開口動舌、舉止動作、起心動念,有了人的相對等等,自然就有各種的緣來會合。芸芸眾生無不都是在這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樣牽纏著。這就是起自於我們的一心。

『一心萬行』。我們一念心為善,我們所做的,這輩子都會遇到很多好人。好人、好緣會合起來,就成就了很好的因緣,造福人群,這是一心萬行。萬行,也是一心,好事情大家成就,假使有心要破壞這個善事,也是一個心念起,這種無明心念一起,惡念一生,就是怨與妒,怨妒、無明,不由自己就生出誹謗,擾亂了這個善行團體。萬行,也是從一念生,這一念實在是很可怕。

⊙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諸法唯一心緣起,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我們大家修行就是要修得很清楚,明白我們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性空。我們一直在說真如,真如在哪裡呢?我怎麼帶來的?在哪裡呢?其實,這已經是無形隨著我們來,無形隨著我們去,這種自性。他會造業,因為在這自性中生起了無明,他也能造作一切善,聽法入心,身體力行,成就一切善事。

所以,『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諸法唯一心緣起』。所造作的一切也是唯一心,一心也是緣起。所以,『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佛』,我們『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善惡,為惡者也是一心,為善者也是一心。我們聽法,道理瞭解了,心能夠體會,能夠身體力行,一心能涅槃,涅槃也是心。這個心清淨,成就了真如本性現前,煩惱去除了,也是這念心。纏在凡夫,六道生死不休,也是心。所以『一心而作二』,能在修行中,能夠落入五道、三惡道,通通都是這念心。

這念心,『二還無二相』。還是回歸道理,名稱是二,有善有惡,惡法、善法,惡法從一心去造作一切惡法,打亂了眾生的善道方向,所以一心作二。有善,我們堅持在善,安住在我們的心受法,這也是叫做善法,所以,二其實無二相;因為它回歸道理,惡的道理破壞善,善的成長能夠消滅無明惡法。

總而言之,我們是要受什麼法呢?十法界中除佛以外,大家都還是眾生。哪怕我們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我們若是再一點點的無明起,善根又被破壞掉,可能又要再補修了。所以,我們這念心要很堅持,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