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31日】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Community:
Branch:

『五乘體相根性不同,如來法雨所潤是一,大地所生種物無量,雲雨能潤澤無差別,各得滋茂不自覺知。』

佛陀所施教社會人間的眾生,就是用五乘教。若是在家菩薩,教他們行十善、持五戒。同樣用法,聽得懂的,一聽,即使是在家菩薩也發心立弘誓願,同樣能夠行菩薩道,這是大根大器,接受到雨的量,大根器就接受大雨量。

除了社會人群是這樣,要看他的大小根器來接受佛的教法,哪怕是在佛陀的身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同樣是說一乘法,卻是三種根機接受的分量不同,所以說,『五乘體相根性不同』。法是同,『如來法雨所潤是一』,卻有不同根器的接受。

『大地所生種物無量』。大地是『能生』,萬物是『所生』。我們每天眼睛所接觸的東西,哪一項不是大地所生的呢?所以,大地是能生一切萬物,萬物是受大地所生,道理很淺顯,大家都能清楚。

『雲雨能潤澤無差別』。不論是什麼類的東西,什麼樣的形相,同樣都得到雨水普遍潤澤。『各得滋茂不自覺知』。我們都是這樣,每天在生活,我們不知不覺。水分對我們的重要,每天面對的生活,誰能缺水呢?就如我們眾生,生在人間,我們要按照規則、道理來走,我們的心地,人人本具的佛性,需要法水來滋潤,需要法水來洗滌我們累積已久的塵埃、無明,我們必定要用法水去除我們的無明,同時,法的清水能夠滋潤我們的慧命。

一切都要有因緣。釋迦牟尼佛,他在今生此世也是承過去生世的因緣,不斷來人間,結眾生緣、造眾生福,因緣會合,正是時候了,來人間現相成佛。

佛陀在王舍城時,迦毘羅衛國的淨飯王,他思念兒子,知道悉達多太子已經修行覺悟,完成道業,所以他就趕快派遣從小與太子常常在一起、感情很好,王族裡的一位優陀耶,去請他回來。優陀耶向佛陀傳達淨飯王的心意。佛陀聽了之後,他也覺得因緣已經來了,應該要回國,度他的國家的人了。優陀耶聽到這個訊息,趕快回來向國王稟報。

國王歡喜了,舉國歡騰,全城的人,包括國王,迎接佛陀入皇宮,佛陀開始展開說法。但是那個時代,男女的分別,隔礙很大,要聽法,唯有男眾有資格親近佛。佛陀就向國王提出:『人性平等,同樣是人,不應該有男女相的分別。若要分別,那就隔天,一天是男眾來聞法,另一天就是女眾來聽法。』就這樣開始,女眾也可以聽法了。所以,佛陀的教法就像雨,任何一個地方都普及,各得滋潤。

前面的經文,『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希望這一雨所潤,所有的華果,皆得鮮澤。根、莖、枝、葉,就是譬喻因、果、善緣、行動。修行中,我們看如何接受,我們能修行於現在,現在開花,未來結果。

接下來這段經文,『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如其體相:實質為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之相。體者一也,相者非一;體者絕待,相者相待;體者無限,相者有限。稱其體質,及以相貌,故云:如其體相。

意思就是說,『實質為體』,我們人人都有一個身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張三李四,各人有你們的名,各人都有各人的形相,卻是通稱人體,雖然現出來的形相不同,但是體質是一。

『相者非一』。貓、狗、豬、牛、象,牠們的相都不同,但是『體者絕待』,體質是一樣,只是相不同,所以『相者相待』。就是你的相、我的相,有你的名、有我的名,有人的相、有貓狗的相,有牠們的名稱,這種不同。

『體者無限,相者有限』。體,有無限的體質,相則是有限。光是一個身體,體內的細胞是算不完的。若是『相』,很簡單,人就是人的相,分辨得出來的形相;但是一個人的身內構造,光是腦細胞,何況其他好壞的細胞,實在是無限量。光是一個人就是這樣,何況其他的動物、植物等等的形相,內涵的道理實在是無限量。

所以,不論是有限量、無限量的體相,『稱其體質,及以相貌』,所以叫做『如其體相』。各個的物理、生理、心理,種種都有它的體、有它的相,這叫做體相,『如其體相』。光是體相,其中所含蓋的道理實質,真的是很深廣。

佛法要應這麼多根機,去體會那些理,這是佛陀的智慧廣大無邊際。

⊙性分大小:種性自分,若大若小,諸法差別之自性。

各種的種性,都自己去分別。雨要降下來,法要施予人,同樣要看人的根機,看他的種性,到底是智慧,或是愚鈍呢?這種『種性自分』,看各人、各人的因緣。『若大若小,諸法差別之自性』。看我們各人能接受的,到底是多大的根機,我們如何自我差別。

⊙所潤是一:法無異味,即指教一法一。

其實法是平等,所以『所潤是一』。『法無異味』,法沒有差別,就如雨水一相一味,就是指『教一法一』。

教導的心是平等施教,所說的法,無非是要讓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人人平等,這是佛陀所說法的目標。不論他的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大家來接受這個法,『天降甘霖,滋潤大地萬物,各能所受不同』。

⊙而各滋茂:天降甘霖,滋潤大地萬物,各能所受不同。即指各有因緣,而有機差、益差。

每一片土地,雨下來,經過了大地,還有河川等等,若是樹、草等等,各隨各的根器,從天降的雨來滋潤,所以大地萬物所受的是不同。

『即指各有因緣,而有機差、益差』。各人的因緣不同,有根機大小的差別,佛的法,大家都能夠受益,小草所收的雖然很少,不過它也受到利益。漸教,慢慢地它能夠成長。

⊙喻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大小不同,而各滋茂。

譬喻『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其實,人皆有佛性,都是平等。『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我們人人這個習氣,你接受佛法,你若是過去都一直在薰修佛法,法入心來,我們大家所接受的都是平等。我們的習氣若是很差,俗性未除,這樣我們的無明就較多了,這耳聽、那耳漏,或是一知半解,或是聽了就漏過去,如漏水的水管一樣,有水進去,漏掉就乾了。

所以,『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但是『隨各人之習因』,我們所薰習的因,『緣起果報』,因緣會合了,自然我們到底過去的習因是什麼?我們若清楚,趕緊用功。雖然我們有結了不好的緣,雖然在受這種苦果。但是,我們法入心來,好好用心接受,能夠往昔的業力消除,現在精進用功,法入心,這樣法就對我們很實用,要不然就是有差別。因為『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

『故曰體相性分』,體相與性分大小,『如其體相,性分大小』,這就是各有差別。『大小不同,而各滋茂』。我們的大小根機,我們到底接受多少呢?『而各滋茂』,各人修,各人得,各人受法,各人能瞭解。不論你是解深或是解淺,這都要看大家,『而各滋茂』。

⊙眾生佛性,即是諸佛法身,亦名自性清淨心,本來生佛同無差。

『眾生佛性,即是諸佛法身』。我們眾生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法的身,也叫做真如。『亦名自性清淨心』,修行要能成佛,就是要回歸我們自性清淨心。『本來生佛同無差』,眾生與佛是平等相同,本具佛性,一點都沒有差,只是我們眾生的習性差別了。

⊙由淨心中流出五乘教法,也是究竟法無差,皆入一切種智故。

因為我們眾生,大家內在的心中若是清淨,就如佛用清淨心所流出的法,外在眾生的根機有差別,所以他就要施五乘的教法,但是五乘教法也是究竟無差別,全部還是回歸到一切種智。

⊙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或成就三賢十聖菩薩,有如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

一切種智就是清淨真如本性,卻是『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人人都有真如本性,無差別的本性,我們自己還不很清楚,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所以『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用五乘法,不論是小乘,一般的俗人,接受十善,他就去修福;一般的凡夫接受五戒,他就要好好受持。總而言之,法是平等,只是眾生根機差別。

『或成就三賢十聖菩薩』。同樣一個法,三賢,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按照這樣修,就叫做『三賢位』;十聖,就是從初地到十地,這樣叫做『十聖位』。這就是要我們依教奉行,照這個法去修。

『有如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佛陀所說的法,本來是這麼平等,依照人人的根機所接受。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佛陀的慈悲智慧,為眾生來設教,卻是我們還是習氣這麼重,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通徹呢?希望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