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6月18日】時空道場 突破牆籬

Community:
Branch:

證嚴上人讚歎臺中慈濟志工善用民權路舊會所,「這樣每個月一次在那裡朝山,天天在那裡,也是慈濟人守好這個家,把這個家的人氣還是顧得旺,也顧得很好,這樣讓我很安心,很感動,聽到在裡面在精進,讓我很感恩,這種愛的恆持,就是我們用愛建造起來的。」(攝影者:曾東勝)

【證嚴上人6月18日臺中行腳開示】
「未來,我們的地球會慢慢地被破壞,四大會越來越不調和,過去幾十年都是慢慢的說,好像還有很大的空間,讓我們這樣慢慢說;現在的空間已經緊縮了,時間也很緊迫,我已經無法慢慢說,也不能再等待,希望各位菩薩們要提高警覺!」 

證嚴上人行腳到臺中,接連幾天聆聽各功能團隊分享,內容包括社會救助、居家關懷、就學關懷等,慈濟志工們點點滴滴無私的付出,在在令上人感動且欣慰。上人6月18日對著中區慈誠、委員們開示,提醒人人要懷抱感恩心,把握時間走入人群,度化眾生。

聞法未因牆阻隔 念念意誠得真實

「去(臺中分會)地下室看我們的展示館,看到了五十年來,看相片而回顧說法,雖然是走馬看花,也能體會過去,五十年來,慈濟為臺灣所做的一切,我們要多用心去回顧。老實說,再大的空間都是有限,能展示出來的相片也是有限,但是,我在三天前,從醫院(臺中慈院)回來,看到時間還有一個鐘頭的空檔,我就在一樓繞一圈,看到舊的相片,很溫馨。」

照片可以說話,也可以陳述歷史,時逢慈濟五十周年,全臺各地靜思堂紛紛結合科技布置慈濟五十周年展覽館,透過一張張的照片,帶領社區民眾同步走過慈濟悠悠五十載的艱辛歷程。其中一張臺中舊會所的照片,勾起上人漫漫的回憶……

「那個時候,我在講《四十二章經》,晚上有時候人很多,看到了他所畫的,前面有的人比較大,後面有的人小,他是踮著腳尖,連這樣也畫得出來,就是踮著腳尖往裡面探。看到那一張相片,我就又想到圍牆外隔壁,那就是伍(慶雲)居士的家,因為他住在我們的隔一道牆圍,我們這裡真正的很吵,但是他能善解、能包容,他也可以墊高探頭往牆裡頭看、往裡面聽,牆圍的裡面廣播聲音都有出來,他就是這樣聽,看到這麼多人,聽啊、看啊,就這樣感動地進來。」

過沒幾年,伍慶雲師兄搬家,將原本的住所轉讓給慈濟使用,原本小小的臺中舊會所,因而有了更彈性的空間得以運用,成為在地拔苦予樂、結緣度化的道場。

空間不因時間老 善用精進耕福田

昨天的歷史,是今天持續精進的原動力,雖然為了廣度眾生,需要更寬敞的空間而遷移會所,上人仍提醒要善用舊會所,繼續發揮社區愛心道場的功能。

「我曾經有提起過,希望舊的分會還是要好好的利用,社區也要好好的帶動,在那個地方精進。昨天有聽到,每個人都很聽話,真的很聽話,就把舊的分會用得很好,當地社區也都在精進,每個星期,慈誠隊還是照常在那裡精進,每個月還有一次在舊分會前面朝山,每個月的農曆二十四日。這種的懷舊能持之以恆,這樣每個月一次在那裡朝山,天天在那裡,也是慈濟人守好這個家,把這個家的人氣還是顧得旺,也顧得很好,這樣讓我很安心,很感動,聽到在裡面在精進,讓我很感恩,這種愛的恆持,就是我們用愛建造起來的。」

愛心寬廣是從點滴匯聚而成,靜思堂的潔淨則是從方格之間踏實完成,「福田菩薩」一詞,正是從當時的臺中靜思堂所起名。

「這個分會蓋起來,我看到建築師將裡面的裝潢,隔間就是用一格一格的,臺中分會完成。我來的時後,看到了我們的菩薩,每天都要在那邊擦,就看他們用布一格一格擦,任何時間去,手摸一下都是乾淨,一顆塵沙不染,一格一格,所以我才會說『勤耕福田』,『哇!你們都在勤耕福田,福田菩薩!』這個名字就是從臺中起的,所以現在全臺一早就來清掃靜思堂的,他們都同樣名稱叫做『福田菩薩』。」

離家求道抵鹿野 回眸來時無悔路

一張又一張的老照片,滾動地歷史洪流不斷向前急急踽行,另外一張王母廟的老照片,則是讓上人想起當初離家的因緣。

「那個時候離開豐原,蹺家的時候跑到鹿野,聽到鹿野很親切,因為佛陀的第一個轉法輪道場,就是在鹿野苑,所以在鹿野苑,我們在車站看這臺公車要去的地方是哪裡?臺東到了花蓮,那時候公車開很慢,看到鹿野就很親切感,所以跟修道法師,我們決定到鹿野,所以就這樣在鹿野下車。」

上人與修道法師只憑著對於佛陀的一點點熟悉感「鹿野苑」,而決定前往位於臺東縣的鹿野。初到鹿野,對於後續規劃完全沒有安排的上人,面對陌生的環境,靠著當地熱心民眾的指引,一步一步穩健的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鹿野這個地方有寺嗎?我們要掛單。』在那個地方麵攤的老闆就跟我們說,『有啊!你就是這樣走過去,就有一個可以爬山的入口,你就照那個地方一直走進去,那邊就有一間寺廟。』聽到鹿野還有一間寺,很高興,二個人拿著當時出門的一個皮箱和一個包袱,提著的就是《法華經》。」

帶著簡單的行李、一部《法華經》、一罐紅毛苔當乾糧,上人與修道法師就這樣來到了臺東鹿野,隨著民眾的指引,走上坎坷難行的陡峭山路,好不容易看到一排古老的神社。

「這哪是寺?原來是一般民舍,是王母廟,而且是住家的,也不是一間廟,裡面主神是王母娘,副座才是釋迦佛,很多有白的、有黑的、有鬍子的神,很多,供奉的很滿。來到那裡已經天晚了,要怎麼辦呢?那裡有廟公,就問他,『你們這邊還有其他的寺嗎?』『沒有,就只有我們這裡。』所以在那裡就借住下來,那些故事都過去了……」

一張偌大的照片,含藏著豐富的故事與回憶……中區慈濟志工用心整理歷史老照片,讓每一張照片都能如現當時的情境,說出上人帶領慈濟一路走來的點滴歲月,過程中盡是淚水與感動,更是讓上人感到欣慰。

「慈濟人都只在我們臺灣這個範圍,大家都很用心做,我們要知己知彼,還要知道天下更多的事情。師父很期待,我知道的地方,你們也能知道,我能了解的法,你們也能了解,希望師徒平行,我知道多少,也希望你們知道多少,這是現在這時候不能等,時間不能等;那空間,我們要了解的空間,我們也不能縮小,我們要趕緊開闊了解天下事,佛法不離世間法,我們必定要去知道天下事。」

凡夫不定古來有 菩薩深緣鋪路走

立足臺灣,放眼國際,每天都在關心天下時事的上人,同樣期待弟子們要有全球觀,同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的每一個人,都要關心這片土地上的其他人,用覺有情的愛,鋪出長情之路。

「這一分的覺有情,愛是寸寸鋪,情是分分拉,是分分牽來的。『大愛廣披寰宇,長情古往來今』,這都是愛鋪在路裡走,這種情是這樣寸寸,總是古往今來,我們要不斷一直把這個情一直接過來,這叫做覺有情。」

凡夫心不穩定,總是容易受到社會中的無明風吹擾,拂亂了視聽,也動搖了學佛的堅定,此時就需要人人發揮覺有情的智慧,穩固他人起伏的心情,也穩定自己的堅持與信心。

「應該是在兩千多年前,我們也有緣在那個時代(聽十六王子講述《法華經》),只是我們的根基很鈍慢,常常受無明牽動,這種覺有情,覺悟的有情,我們淡薄了。過去一點風吹草動的無明給我們打擾,我們就又跟著無明網被拉扯離開,這是我們生生世世都曾經有過的,要是道心較堅固,這樣的覺有情,我們還是緊緊地拉住,我們一定就是不斷在人群中,去跟人家結好感情、眾生緣,我們一定要多入人群中去結眾生緣,人間菩薩就是要這樣不斷地過來。」

銅牆鐵壁困偏迷 入出救拔心自在

無明風吹拂,也有風止浪息的時候,只要發心懺悔,還是可以回向正道。上人舉例說明,就如慈濟志工穿過重重鐵牆,走入監獄帶動受刑人翻轉心念,等待他們重返社會後,持續接引他們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引導他們不再迷失,迎接另一個綻放的新生。

「我這回出門,不管是從北部一直到桃園、新竹,都有從監獄出來的翻轉人生,現在在人群中一樣覺有情,還有在見習、培訓,也有受證後現在很精進,不管是訪視也做、法親關懷也做、環保也做,很精進。這都是過去曾經一念迷失,進進出出在那個地方(監獄),現在同樣也是進出,現在的進出是自由進去、自由出來,他們是進去裡面現身說法,再去度人,這就是『覺有情』。」

善惡拔河,要將一個個墮入惡境中的人,重新拉拔回善的一方。曾經迷失過的更生人,再度走入監獄,這次不是因為犯錯受刑,而是要用自己改過向新的經驗,讓坐困繭中的人知道,只要願意改過,明天依然輝煌燦爛。

「現在跟他過去的人生不一樣,現在很認真在對這些曾經有過犯錯的,這種善惡拔河,很用力的,希望一個一個把他拉過來。這個善惡拔河只在一線之隔而已,再用力一點他就過來了。所以,我們都要有使命的,在人群中大家很自由,心還是很正確,我們就要再好好淨化人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