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15日】自度度他 真報佛恩

Community:
Branch:

『圓教菩薩迷理輕,不借事喻之方便,直談一切法理妙,佛陀直教菩薩法,稱之謂界外理教,諸道實相之妙諦。』

瞭解嗎?小乘者還是執著在獨善其身。小根機的人,佛陀用種種道理來勉勵,但是若聽的是大乘法,小根機的人都認為這是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我自己就是守在清淨無染,與世無爭,沒有煩惱,這就是我的本分事。佛陀怎麼說大乘、教菩薩法,這都是別人的事。

任何的譬喻,用事來譬喻道理,無非是要我們瞭解,人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我們心理如何的動念,結果造成人生的苦與樂。所以,佛陀的教育,藏、通、別、圓不同,後人就將它分類。

『圓教菩薩迷理輕』,這就是大根機的人,相信佛陀所說的法,也相信自己有如來真如本性。從道理來說,已經清楚了,就是還有一點點不瞭解,那是很輕,不是很重的煩惱,不瞭解的事情很輕微。只是現這個菩薩相,『上求佛道』,就是還有進步的空間,才能夠『下化眾生』。哪怕是文殊菩薩,過去七佛之師,也曾經成佛過,來人間幫助釋迦佛度化眾生,他也要現菩薩身。其實他們對道理一點都不迷,只是為了幫助佛來教化,代替眾生來請法,他示現出『我不知道,我代替大家來問,佛陀來說明,讓大家知道』。其實他不迷,他是現這樣的形象來幫助弘法。

對這種大根機,佛就『不借事喻之方便』,不必繞一大圈,他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立刻就說:『你要成佛,你的修行方法要真正瞭解道理,要去除無明。去除一分無明,就現出一分智慧。智慧從何來?從人群中得。』就這樣直接說,菩薩就這樣瞭解了,做就對了,不必再用種種譬喻,『直談一切法理妙』,直接就這樣教育。

知道了,既然因緣成熟,來到人間得遇佛法,我信解奉行,這樣做就對了,入人群中度眾生。這是佛陀這樣說,菩薩這樣接受,發大心,行菩薩道,這『稱之謂界外理教』。界外,三界外之道理的教育。

我們昨天說過了,修行,斷三界內的煩惱,也只不過斷分段生死。三界外的淨土,法身菩薩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一念心去來自在,捨此投彼都是乘願再來,不論是天堂、人間、地獄、餓鬼,他都是隨自己的心願而去,不論在什麼樣的人間,有緣界的眾生,他都會去度化。

就如阿難跟隨佛陀也是很久了,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將要結集經典,迦葉尊者責怪阿難,說:『你煩惱未盡。』阿難就說:『為了侍奉佛陀,所以留著少分煩惱。』所以說,發菩薩心也是要留著少分的煩惱,這就是『迷理輕』,其實都清淨了,就是留著一點點,要現出『我不知道』。我如果知道,佛陀就不必再說法了,所以我不知,佛陀就要再說法。

所以,佛陀對這些根機很高的人說法就很簡單,不必再牽藤挽豆,他直接就可以說,不必用種種譬喻,所以『直教菩薩法』,這叫做『界外理教』。撥開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煩惱要如何除?佛陀一下子就跳過了,說,菩薩法要如何去實行。所以『直教菩薩法』,這叫做界外理教。

『諸道實相之妙諦』。過去的諸佛道道皆通,諸佛的法都是相通的,道理都是一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是當中就是要投入人群去行菩薩道。這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菩薩,人間菩薩也是這樣,做就對了,不必用很多譬喻去解釋。

前面的經文說,『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這是迦葉尊者的自我譬喻,在這漫漫長夜裡,佛陀的智慧如日光,而我們只是守在長夜,抬頭看天星、望月,以為這樣我已經見到光明,體會到遼闊的天空了。他不知道天空之下還有萬物,很多的事相物理還沒有很清楚,只是守在漫漫的長夜,看到夜空而已。

他用這樣來譬喻,佛陀的智慧如日光,天亮了,看到山河大地,萬事物理都現在眼前,這是佛的智慧。但是我們沒有想要去取得,不貪不著,也沒有那個志願,自以為已經對這些法都瞭解了,得到四果羅漢,我這樣已經究竟了,滿足了。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得脫三界』,過去就是修習空法,只是想這樣就能解脫三界。『住最後身』,這輩子已經道理透徹了,去除無明了,這輩子就是最後身了。『有餘涅槃』,其實這是『有餘涅槃』,因為『有餘涅槃』只是斷除三界的苦惱。『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知道佛陀用心教育,我們就很認真修行,現在認真修行,我們就是在報佛恩,不辜負佛的用心。

確實也是這樣,佛陀看到弟子認真修行,當然這是佛最安慰、最歡喜的。不過,除了他自己修行以外,佛陀更歡喜他們再進一步,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所污染,這才是真實的清淨。若是入人群,嘈雜時就煩惱,這樣哪算是清淨呢?佛陀要他們斷除煩惱,就是要達到在很複雜之中,他還是很冷靜、很清淨,這樣才是真正不受污染,才是真正的斷煩惱。

⊙斷見思惑,得無漏果,脫離三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指已具有滅生死苦之無漏智慧說。

這個煩惱就是見思惑,要『斷見思惑,得無漏果』,這叫做斷煩惱。『脫離三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這都是在三界內。在欲界中讓我們的看法、思想無明,所以造作這麼多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個源頭就是來自於無明煩惱。『已具有滅生死苦之無漏智慧』,這些都知道了,已經有滅生死苦的無漏智慧了,所以說『住最後身』。此身尚存未滅,叫做『住』。

⊙住最後身:此身尚存未滅,故曰住。

迦葉等,佛世的弟子,就是斷除煩惱了,身體還在,還沒有入滅,所以叫做『住』。『住最後身』,這個身體還在人間,念頭已斷除煩惱了。

⊙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已證四果,故云最後身。

『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已證四果,故云最後身』。這個身體若滅了,到了人生最後一天,就『不受後有』,不會再來人間受生,不必再來六道輪迴。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說,『我現在這輩子是最後身。』因為他已經證四果羅漢。

⊙有餘涅槃:見思雖盡,尚有身在,名為有餘。

『有餘涅槃』,就是『見思雖盡,尚有身在』。見思惑雖然已經盡了,還有身體在,所以名『有餘涅槃』,還留著身體在。這個身體,冷的時候覺得很冷,熱也是同樣會熱,同樣每天要有五榖雜糧來維持生命。所以說,還有這個身體,但是斷了煩惱,所以叫做『有餘涅槃』。

⊙心住空寂,名為涅槃。

『心住空寂』,他的心以為一切皆空,所以沒有再需求,沒有要再進修。佛所說的教菩薩法,他們認為不必學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此小教中生滅之法,是佛所說,依之修行,已得聖道,是實不虛。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此小教中生滅之法』。小教,獨善其身,就是這樣,這個小乘的教法,也是佛說的法。佛這樣說,我們照這樣修,果然能得到道理,瞭解之後,心很輕安自在,我們真的有得到聖道了。『是實不虛』,這是真的。

⊙以得顯失,謂果雖有餘,乃佛所教為因,因果皆真,故為得道不虛。

因為這樣,他就覺得我們得到了,所以才會失去求大法的心。所以,『以得顯失,謂果雖有餘,乃佛所教為因』。佛陀所教的,『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一層一次,他們所體會到『因果皆真』。因與果,佛陀給他們的道理,他們用功的結果,這些道理都是真的。『故為得道不虛』,真正按照這個法去體會,能夠自己的內心輕安自在,所以『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則作已得隨順佛之所教誨,信受奉行,即謂報答如來化育之恩。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覺得『則作已得隨順佛之所教誨』,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這樣做,信受奉行,乖乖地修行,佛就很歡喜,這樣就是報佛恩,『報如來化育之恩』。

當然,學生若乖,老師就歡喜。佛陀也是一樣,弟子認真修行,這就是佛陀最歡喜的境界。佛陀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教育眾生悟入真理,所以弟子悟入真理,當然佛陀歡喜。他們用這樣認真修行來報佛恩,『謂我等如實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為已報佛恩』。

⊙謂我等如實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為已報佛恩。因此無希求大法,沒有領受佛陀要他們回小向大之意。

『因此無希求大法』。他們應該要度他人,但是就停滯在自己而已,沒有希求大乘法的心,沒有領受佛陀要他們回小向大的意思,還不很瞭解。佛陀希望弟子『回小向大』,基礎的道理你懂了,現在要超越基礎的道理,要趕緊跨大步,入人群中去,發大心願。佛陀的盼望就是這樣,但是他們還沒有辦法真正體佛的本懷。這是須菩提等,以為能了分段生死,這樣就已經報佛恩了。以為自己斷三界煩惱分段生死,這樣是報佛恩,這就是『自了漢』。

⊙須菩提等,以為能了分段生死,便是已報佛恩,這是自了漢。

這不是佛陀的心意所想要教的。不是要你們自私,不是要大家只有自覺,而不去利益他人。所以,你接受到法,應該要將佛法的道理再去教育他人,法脈才能夠相傳下去。不是自己這輩子結束,一了百了,就都沒有了。所以,必定要『學佛大悲大智,廣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

⊙必學佛大悲大智,廣度眾生,才是真報佛恩。

學佛就是要這樣。我們既然瞭解,道理透徹之後,我們身體力行,又能夠作人群中的典範,入人群造福;在人群中能夠吸收很多智慧,這些智慧來磨練我們的煩惱,在人群中完全能去除,不受人群染著煩惱,這樣才是真正斷滅生死。要不然,我們還是一樣帶業來生。

我們應該要發大心,法入心之後,今生此世把握時間如法修行,行在法中,將來我們的身體最後一天,我們帶法往生,將法、真理銘刻在我們的心願,我們乘法再來。不是帶業往生,我們要乘法、乘願再來。這就是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