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1日】安住心所行菩薩道

Community:
Branch:

『安住心所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默契妙理行與佛同,誠意感通成如來種。』

瞭解嗎?人人既是修行,我們就要安心。安在哪裡呢?安住在心所。這個心所是佛如來所緣,智慧所照的境界。如來智慧所緣所照的境界,這是多麼清明的境界啊!學佛就是需要將我們所有的無明煩惱完全去除,與佛心所緣的境界相同。我們若能這樣,一切境界不就是非常明朗清楚,煩惱沒了,就大圓鏡智現前。

『遍修諸行皆無留礙』。佛陀教育我們,眾生苦難,生活中的苦難,現實中的苦難,心境的苦難,無明的苦難,很多啊!我們就能從人群中普遍去修行。眾生就是我們的道場,人群就是我們的菩提道,所以我們行菩提道,發菩薩心入人群中,應無量眾生機來修行,這樣完全就沒有留難,也沒有障礙。

我們要力行在人群中,從人群中見苦知福,看眾生的無明,啟發我們的智慧,這樣來『默契妙理』。眾生怎麼這樣,明明道理就是這樣,你為什麼要這麼煩惱?世間一切都是幻化無常,你為何要那麼執著呢?而我們為何能看清別人的煩惱、看別人的執著?因為道理我們瞭解,幻化無常。我們能瞭解幻化無常,就是從『上求佛道』而來。我們聽了法,瞭解了,『默契妙理』,所以我們要『下化眾生』,覺悟之後同樣走入人群來教化眾生。

所以『行與佛同』,我們的心要與佛理默契,我們的行為要與佛相同。只要我們用誠意來聞法,自然感應道交,佛心、眾生心,因為誠意而能夠感應,所以叫做佛心己心,這就是『誠意感通』。自然我們心中這個如來種,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開始就能慢慢啟發。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安住心,這念心與佛心同,智慧的境界,這就是如來種。期待我們眾生與如來見解、心境能夠相通。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得體會佛心。

前面的經文,『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

那位長者已將孩子帶進來了,父子相會了。父親漸漸年紀大了,剩下的時日不長,趕快要將孩子介紹給親族,或是國王大臣,或是剎利居士,讓大家認識他的孩子,因為未來的家業就是要傳給孩子。

其實,佛陀的用心,他為了眾生,不捨眾生,覺悟之後還是回入人群中,二千多年來,同樣生生世世都是隨眾生入娑婆。這是佛陀的慈悲,每一生世都一樣,法要有個交代,佛法一定要不斷流傳下去,生生世世接法,生生世世流傳法,這就是佛陀傳承佛法。

下面經文再說,『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

長者已經會集了很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全都來了。在大眾中,這位長者就開始向大家宣告:『諸君當知』,大家要知道,向你們介紹,這位就是我親生的孩子。他小時候在某個地方離開我了,逃離家庭,這段時間很辛苦,經過了五十多年了。說出了孩子小時候懵懂無知,逃離家庭,迷失了方向,不懂得回來,時間經過很久,受盡了很多辛苦。所以現在向大家宣布,『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很辛苦走過來的路。』

⊙佛陀慈愍愛重,誠表三界導師,父子情懷。實從我學,彼本是佛子,故云此是我子。生我法中,從我法得解,故云我之所生。

這就是佛陀的『慈愍愛重』。佛陀的慈悲憫念眾生,他來來回回在三界,在六道,在四生,就是這樣尋尋覓覓要找回孩子,找孩子的過程也很辛苦。這是表示出了三界導師那分教育眾生的責任,亦師亦父的情懷。

『實從我學,彼本是佛子』。佛陀表示這些眾生,實在是從我的法中學習的。不論多久的時間,無始劫以來,所結緣過的人,我現在成佛,我應該要負起這個責任。所以說『此是我子』,因為他是在我的法脈中所受的法,就如我的孩子一樣。

『生我法中,從我法得解』。我們人人的過去生都與佛結過緣,也同樣接受過佛的教育,我們一直都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緣還未圓,這輩子我們再來接受佛的教育。與佛同世的弟子已經很深的感受,也已經得佛授記了。結束了嗎?還沒有。還有當度未度的,所以還要不斷延續下來,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還是生在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法中。所以『生我法中,從我法得解』,這樣稱為『我之所生』。我們所得到的是佛的法脈,佛法讓我們瞭解人間道理。

⊙不能指明何時何處,總指過去無量劫,所教化大乘之長時、處地,故云於某城中。

接下來再說,『於某城中』,意思是無法說他是在某某地方。因為不能指明何時、何處、何地,無法指明。那就是表示,時間經過很長,過去有無量劫的時間,也有無量劫所教化的眾生。所以在過去無量劫所教化大乘,那個大乘法,我們在過去已經很久以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就是生生世世都在接受佛的教育,我們無法說出哪一個時代,無法說出哪一個地方。所以這在無量劫所教化大乘,很長的時間。

⊙又彼等於某時忽然起念,退大為小,各有某種不同因緣、業趣,故云某城。

『又彼等於某時』,再說,這些眾生於某時,『忽然起念,退大為小』。既然在佛法中這樣教,但是在佛的弟子中也有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間起念,『退大為小』。好不容易教育到願意發大心,但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他忽然間大心退為小乘。類似這樣的眾生,佛陀的教育,這樣『退大為小』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所以我們這樣浮浮沉沉,有時候聞法歡喜,發心,遇到什麼環境,我們就退失道心,又沉下去了。就是因為這樣,種種的障礙,所以佛這條菩提道無法暢通。

所以『各有某種不同因緣、業趣』。眾生都有種種不同的因緣,接受了佛法,又再退失大心。因為這個業,所以我們流轉生死。

⊙捨吾逃走:我昔曾教化彼等發大心,修菩薩道,彼忽退轉,失大乘心,墮於生死,流浪五趣。

『捨吾逃走』。這個孩子年紀小,就在某個地方『捨我』而去,就這樣迷失了,不知道回來。這就是譬喻『我昔曾教化彼等發大心,修菩薩道』,他卻忽然退轉了。佛陀也說出了無奈。

『過去我就是這樣教、這樣教,教他要發大心,行菩薩道,只是他忽然間退轉了。』所說的『彼』,應該是說我們大家,在故事裡是指那個孩子,其實就是代表所有的眾生。佛陀經過了無數次長久的時間,這樣在教育,就是希望他能行菩薩道,但是他忽然間退轉,『失大乘心,墮於生死,流浪五趣』。這個道心一失,就迷了。

⊙竛竮辛苦五十餘年:竛竮指行不正。備經六趣,故云五十餘年。謂孤苦零丁,獨來獨往,唯業隨身,不由自己。輪迴六道,恩愛夫妻、父子至親不能代受。

『竛竮辛苦五十餘年』。『竛竮辛苦』就是這念心起,所走的路偏了,行不正,這叫做『竛竮』。

行不正,所以他就墮落六道。因為一念偏差,惹來了很多煩惱無明,所造作的業,善惡業,就經過『六趣』,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我們明明原來是生在富家,就是無明,忽然間跑出去。明明我們有如來清淨的本性,卻因一念無明,一轉就到六趣輪迴,去受很多苦。『六趣』,其中『阿修羅』是普遍在『五道』中,所以叫做『五十餘年』。

阿修羅就是愛發脾氣,天道也有阿修羅,他有天福,但是沒有天德,所以阿修羅與天人戰。人間,有的人脾氣很差,財大氣粗,他有人間的福,卻沒有人間的德,這也是『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中,都有阿修羅,所以叫做『餘』,『五十餘年』,因為阿修羅普及於五道之中。

『孤苦零丁,獨來獨往,唯業隨身』。所以說,來去都是我們自己,就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在這個五道之中,我們真的是獨來獨往,不由自己。所以來到人間,各人所受的業不同,哪怕最恩愛的夫妻,哪怕很孝順的孩子,都無法代替我們的身心苦難。甚至到了最後,都沒有人會隨我們去,『唯業隨身』。

所以說來,學佛,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學法在人間,因為在人間才真正有法可修,我們要好好把握。我們應該要用心,要安住在心所,是佛智慧所緣的境界,我們應該也要『以佛心為己心』,用這種清淨心境來照耀一切眾生,帶給眾生的光明。所以我們人人有責,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