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29日】內具妙力外達諸法

Community:
Branch:

『明本性淨明德,是德性有內外,內則具妙智力,外則諸法博達。』

 

常常說,凡夫在六道不斷輪迴,煩惱無明不斷複製,所以清淨的本性已經深埋在煩惱中。我們若希望本性現前,必定要下功夫,一層一層不斷地磨、不斷地擦、不斷地洗、不斷地下功夫。就像佛陀告訴我們,佛也要經過無量數劫,在無量數佛所,不斷地修行,生生世世不斷地累積,到最後內心的污垢盡去,清明現前,那就是覺悟了。

 

『是德性有內外』。我們人人這個德性就是要修。『內則具妙智力』,人人本具妙智的力量,只是長期以來糊塗了。我們應該很清楚,每一個人的德性就是要修,要好好在人群中,和群合眾。

 

不論是開口動舌、舉手動足,在人群中為他人設想,幫助別人減輕勞作負擔。我們若能盡一分心,多一分的動作,就可以幫助人少一分的辛勞。不一定在重災難之時,去到苦難人群中,這樣才叫做行善修福。我們當下就能夠行善修福了。

 

現在的菲律賓,海燕颱風的災難,已經有四十多個國家的慈濟人在為菲律賓付出。南半球很熱,在大太陽下流著汗,他們捧著愛心箱勸募,不論多少錢,即使是一個銅板,他們都向人哈腰鞠躬,這就是造福。向大家祝福:『你能夠啟發一分愛心,就能增長一分心靈的財富。為你祝福!』

 

雖然他們沒有到菲律賓,還是為菲律賓的苦難人在付出。這就是內心的本性,那分愛展現在身行上,願意去付出。這也是在修行,這種修行累積叫做德。

 

南半球是這樣,北半球呢?北半球冷啊!家裡有暖氣,屋裡很溫暖,他們卻要走出屋外,在市集中、在街頭巷尾,下雪天裡捧著愛心箱。天氣雖然冷,路人的臉色比天氣更冷,真的很冷漠。慈濟人,人間菩薩,臉上掛著笑容,彎腰鞠躬,這也是修德。因為我們的本性,不忍世間眾生受苦難,希望用這分的熱情來度化冷漠的人生。

 

有緣的人,看到他們捧著愛心箱,遠遠的也會跑過來,投下鈔票。多麼溫暖啊!慈濟人也是同樣一句:『感恩啊!祝福!』讓熱情的人感覺到他的愛心達到了,皆大歡喜,這叫做法喜。捐款的人發揮他的愛心,藉這個愛心箱,可以幫助菲律賓的災民,他很歡喜。所以,內外都是德性。在內,是人人本具的愛心;在外,就要行動、付出,這叫做德。

 

『德性有內外』,『內則具妙智力』。若沒有智慧的人,想做也做不到,若沒有願意付出的人,根本沒辦法動員。所以,有這麼多人的愛都啟發起來了,大家共同的行動,已經前後動員了三千多人次,用愛的接力,來來回回,不惜辛苦。不論是北半球的冷、南半球的熱,大家同樣這片愛心,也動員起來。內心人人具足妙智力,在外則諸法博達。我們若願意去行動,那就是已經了解佛陀所說的苦諦人生,體會了人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大家願意身體力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應眾生所需,及時願意付出,這種外行所修的德,內心本具清淨的佛性,內外的法都很通達。

 

看到出去賑災的人回來了,人人都很歡喜,問他:『很辛苦?』他很歡喜,說:『將簡易屋搭起來之後,這些孩子終於有地方可以安心讀書了。』現在天下災難偏多,有時候苦難的地方就是缺這個,這麼簡單,及時付出,讓他們在簡單中安下心來,發揮了最大的力量。

 

簡易屋是用了很長久的時間仔細研究,仔細組合,一次再一次,不斷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各種造型,什麼樣的形態最簡單、最安全、收起來最整齊、運送量最多,一個貨櫃可以疊愈多愈好,到達當地,愈簡單實用愈好。所以,過去花了好幾年時間研發,現在東西已經完成了,正好趕上菲律賓賑災需要,及時運過去。

 

不是東西過去就好,人也要過去組裝。去到那個地方,大家不惜辛苦,天氣很熱,爬高爬低,來來回回,為每一間簡易教室鎖上一千多顆螺絲。這不就是『內外』,『內』有愛心,『外』去付出,用很多的心思去設計、去研發,所以很多事情必定要內外合一。

 

前面的經文說,『今此幼童皆是吾子』。你看他們在那裡做得那麼辛苦,只為了孩子們可以天真活潑的在學校讀書。『愛無偏黨』,別人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都一樣,我們就是盡心力,給他們最好的。『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就是這樣不斷不斷『各各與之』,只要我們做得到的,我們就是一直付出。佛陀對眾生也是一樣。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所以下面的經文說,『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佛陀為眾生說法,小乘者只求獨善其身,沒想到脫離了火宅,發現了大白牛車,裝潢是這麼好,可以自度又能夠度人,所以大家開始發大心,要來接受大法。與此道理一樣。

 

『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小』,意思就是說,世間的父親要給孩子的東西還很多,怎麼會只給這樣一點點呢?這是譬喻佛陀的智慧,佛陀所覺悟的法,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的道理都包含在其中。佛陀的法,力行於天下,人人都感受得到。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喻清淨法性,眾生同具。佛不過唯以眾生本所自具有者而開示之,令學而時習。是明人性之本具,為不給與,亦不增減之,而今授法指向,而令會歸自然本性,夫何匱乏之有?

 

法不只是在我們的範圍內,而是要普及於天下間都能做得到。

 

『此物』就是法,內外的法。我們的愛與德性是在內,內外要會合。對外,我們要付出;對內,人人本具無私無染的大愛,所以叫做『此物』。『此物』不是只侷限在小範圍。佛陀開宗明義說,只要有心的眾生,與佛的本性都平等。

 

哪一個眾生無心?每一種眾生都有心。哪一個人無心?每一個人都有心。有心,就有與佛同等的佛性,不只是佛的弟子,天下眾生全都本具,『何況諸子』,何況佛陀直接教育的人?因為受佛陀直接教育,他已經瞭解道理了,所以『各乘大車』,大家懂得選擇大白牛車了。

 

『得未曾有』,歡喜啊!不是選擇羊車、鹿車,所選擇的是大白牛車,這樣駕駛著大白牛車,多麼歡喜!在平坦的道路上,自己能夠到達,還可以載很多人一起到達,菩薩道上安穩向前,這豈不歡喜?能夠求少得大,當然很歡喜。

 

『清淨法性眾生同具』,清淨的法性大家都有,只要有心的人就有清淨的法性。『佛不過唯以眾生本所自具有而開示之』。人人本來自己具有的法性,佛陀只是為我們『開、示』,讓我們懂得『學而時習』。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學,要真正用心體會這個法。

 

這就是『明人性之本具』,只不過是藉著佛法,讓我們更清楚、更瞭解。所以『為不給與,亦不增減』。因為我們本來就有了,佛陀不需要再給我們,『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佛陀沒有比我們多,我們也沒有比佛少,人人的本性與佛同等。我們既不缺乏,佛陀要給我們什麼呢?我們應該瞭解,佛陀只是藉這個因緣來人間,也就是和眾生有因緣,而來為我們『開、示』。佛讓我們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他不需要給我們,因為我們沒有比較少;即使給了,我們也沒有比較多。因為我們原來就有了,只是我們不知道。所以,佛陀『而今授法指向』,為我們教授這個法,只是很簡單為我們指一下:方向在那裡,不要差毫釐。『而令會歸自然本性』,我們自然按照那個方向,去找出自己的本性。真如本性才是我們的自宅,才是我們的家。

 

下面再說,『佛智大覺』,大覺,非常的明朗。『眾生本具』,這種的大覺明朗不只是佛有,佛智人人本具。

 

⊙佛智大覺,明眾生本具。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人人本具佛智,人人本具大覺,不過,眾生已經迷了。我們要知道,『法性如大海』,我們的智慧、覺性,就如大海一樣。『不說有是非』,到底這些東西是真的嗎?佛陀說,一切皆空。『凡夫賢聖人』,你是凡夫,或是要當賢聖?賢聖也是凡夫修成的。總之,佛性『平等無高下』,一切法都是平等,人人本性都平等,凡夫、聖人都平等,差別只在於心的垢穢。我們的心若是髒了,就是平平凡凡的凡夫,若趕緊將垢穢清洗,磨、擦、洗,塵垢消滅了,本性就現前。若能如此,證果豈有困難?『取證如反掌』,不困難。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用心。

 

⊙諸子求牛車者,唯恐不得,今竟已得;始求得羊車、鹿車者,所求甚小,今竟得大,故均出於本望之外。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能回歸。『諸子求牛車,唯恐不得,今竟已得』,本來是鹿車、羊車,卻得到了大白牛車,所以大家很歡喜。

 

⊙是時:喻非子無緣者尚充裕有餘,何況是有緣諸子耶。言非子者,且缺正因不同緣。然佛慈普彼,畢竟無偏,況結緣子。

 

有緣、非緣,能夠聽聞佛法,就能夠種因。還要再去度人,這就是『無緣大慈』,也是人人本具真如的道理。一切眾生都是佛子,不論是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佛陀都不放棄,不斷不斷來造因緣、播種子,不斷在教育。

 

⊙於無緣大慈,即本具真如理,則一切眾生無非佛子也。且以宿昔未結緣者為非子也。

 

總而言之,眾生本具佛性,我們全都清楚了,只要得到善法,能夠自運用,這是人人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只要人人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