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5日】深觀真俗大乘法眼

Community:
Branch:

『天地法則養生機,日旱夜露種萌芽,微風解脫除熱惱,法水清風除無明。』

 
天地法則能夠自然生養天地萬物,所以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感恩天地萬物在大自然法則中,供應了人類一切的生活物資。看,四季輪轉,地上的萬物隨著氣候應時而生。但是,人的無明造作,使天地這個大乾坤失去了調和。
 
有的地方,白天很乾燥,要種五穀雜糧很難。但是晚上有露,小小的花草在大地上,吸收夜露,濕潤大地,種子在大地裡還能夠滋養著生機。
 
還記得在很多年前,看到新聞報導,智利有一個地方長年不下雨。那個小村莊的村民很有智慧,他們用網去攔截露水,一大早就趕緊來收網,將網上的露水收進桶子裡,這樣供應一天的生活。
 
天地之間,真是不可思議啊!你感覺不到露水,你也看不到它,但是隔天一早起來,明明昨晚沒有下雨,卻在大清早太陽將要升起來時,你仔細看那樹葉尖、草尖上,露水開始縮收到葉子的尖端上。再用心看它一會兒,就滴下去了。所以地上也是因花草吸收著露水,這個露水滴下土去,土的濕潤再來養花草的根。大地之間這樣自然的循環,所以說『日旱夜露種萌芽』,那個種子在地裡,有露水溼潤來保護它,讓它能發芽,這是天地自然法則。
 
就譬如我們每一個人,若有法水來滋潤心地,人人心中這顆真如本性的種子自然就會發芽,本來具有的這面明鏡,有了法水來清洗,自然就會清淨明朗。
 
『微風解脫除熱惱』。很熱的天氣,室內很熱、很悶、空氣很不流通。若將門窗打開,空氣會引進微風,有微微的風來,就能解除熱惱。你若將門窗都關起來,一切封閉起來,風透不進來,室內就會悶。就像我們凡夫,正法一點都沒有入心。
 
我們若能夠將心門打開,微風進來,接觸到自然的空氣,這樣悶氣就會解開,空氣好,呼吸也比較順暢。同樣的道理,這個『微風解脫』,微微的風,讓我們解開了鬱悶,應該就是『法』完全解除了我們的煩惱無明,所以『除熱惱』。
 
就像我們聽了佛法、運用了法,這個煩惱就能解除了。假如你擔心這麼多工作,光是坐在那裡擔心、起煩惱,為什麼不起來做呢?你有多少時間、有多少力量,處理多少的事,做就對了。
 
若只是坐在那個地方,看事情很多,雙手一攤,內心擔心這些事情做不完。那麼多的東西,還是一樣囤積著,等著我們整理,時間不斷流逝,人卻停頓在那個地方,內心囤積著煩惱,永遠都沒辦法解脫。只有想通了,人站起來,手動起來,有多少力量、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這些讓我們煩惱的東西,不就減少了嗎?我們應用時間精進,撥開了煩惱,心就會清淨。
 
所以,很重要的就是法水,『法水清風除無明』。有法入心,又有周圍的環境來助緣,這樣我們的煩惱自然就除掉了,無明減輕了,甚至心完全清淨了。

 
⊙覺有情:謂菩薩從深觀真俗二諦,進而斷見、思習氣與塵沙惑,得法眼淨,成道種智,故名菩薩地。

 
佛陀來到人間,無非要來覺有情。佛陀用種種的方法,譬如五乘、三乘,說人間法、說生天法,說如何淨化我們的心,走入覺道的聲聞法,還要說天地自然法則『真空妙有』的道理。緣覺能夠體會天地之間,說到底『有為法』完全是空,瞭解這樣的道理,還能夠讓人知道『真空』。菩薩則是因為眾生執著,所以投入人群去做,『真空』在內心,『妙有』在人群。
 
看看人間,『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匯集了人間種種的苦。為世間種種的苦難,不論是物質上有形的苦難、心靈上無形的苦難等等,投入人群去,那就是菩薩道。菩薩是覺有情;菩薩經過了佛陀的教化之後,時時『深觀真俗二諦』,佛陀要大家能夠知道,而菩薩接受了,所以能做到『真空妙有』。
 
『真諦』就是真空,『俗諦』就是人間法,真的是奇妙啊!為什麼你的心態會這樣?為什麼你的造作會這樣?為什麼你有這樣的習氣改不過來?為什麼……,很多很多。這必定要設法讓人人的心智開啟,對道理能懂,行在道理之中,人倫道德上軌道,這樣教化有情人,才有辦法斷除煩惱。
 
所以『見』、『思』的習氣,一定要斷除。看法、思想,若能夠上正軌道,自然『塵沙惑』,很多很多的無明、煩惱就會去除。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一個地方受到霾害,所以天上的交通,飛機也停飛了,地上的交通也要提高警覺,因為視線不遠。看,人類所造作,已經變成了空氣與環境的污濁,這就像『塵沙惑』。這是我們眾生在天地間所造作,使眾生受苦。但是,覺有情人,菩薩,已經撥開了煩惱,連塵沙無明也淨化了,因為已經得到『法眼淨』,所見的事情都已經很清楚,是非分明,再也沒有無明,不會在人與人之間起煩惱,這是菩薩。

 
⊙法眼淨: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

 
菩薩修行,從初地開始,一直到十地,到達與佛接近的境界。這種覺有情人,在人間接受了佛法,『真空妙有』的智慧已經入心了,自然所看的一切很清楚。就像空間很清淨,都沒有塵霾,所以他看所有的環境可以很遠、很清楚。用這樣的心眼來看人間事物,這叫做『法眼』,很透徹、很清楚,『成道種智』,一切的道理分明無染著,這叫做菩薩地。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的經文,佛陀在火宅外面排著三車,看到每個孩子都出來了。佛陀說到這個地方再次叫舍利弗,說:『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舍利弗,你知道這些孩子全都出來了,也向父親討:『你說要給我們東西。』這個時候,長者賜給這些孩子的東西,其實不只是羊車、鹿車,結果是平等給大家都是大白牛車。就像父親在分財產給孩子一樣,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同等的東西。所以『等一大車』,『等』就是平等,大家都得到一輛大車,這麼豐富。

 
接下來,『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

 
所看到大車,有多大呢?『其車高廣,眾寶莊校』。這輛車是高又廣,還用很多很多的寶物裝飾起來。『周匝欄楯』,在這牛車周圍的欄楯,也裝飾得很好;『四面懸鈴』,這個車頂上有鈴鐺裝飾,讓整輛車很美,又車子走動時,有鈴鐺的聲音,自己聽了很舒服;走過的地方,別人聽到鈴聲很好聽,知道這是富有人家的大車來了。這都是一種的莊嚴。
 
剛剛我們說的『法眼』,也就是大乘(初地得真無生法)。我們學佛就是學大乘法。有這麼大的車,也裝潢得這麼好,坐在高廣的車上,視野就可以很廣,所以譬喻『法眼』,表示我們能夠看得很開闊。若是坐在低處,前面看過去都是障礙物,若是居高臨下,就可以看得很遠。『法眼』就像這樣,我們的見解、所見的範圍、境界,可以從高處往下看得很清楚。
 
大乘的『法眼』是指菩薩之眼,他的見解就比緣覺更高一層,那就是初地。菩薩的初地是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程度。因為聲聞、緣覺,都是獨善其身,不願與人接觸。大乘行者,發大乘心、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決定入人群中去。但是,你要入人群中一定要行六度,布施、持戒,還要忍辱,有忍辱才能夠精進、禪定、智慧。
 
我們布施,自己內心要保持清淨,以清淨心入人群中做布施──財施、法施等等。你若沒有忍耐,沒有忍德的力量,芸芸眾生煩惱重重、品性惡劣,不只受恩不知報,還會以怨、以恨回報。如果沒有『法忍』,哪能堪得再走下去呢?
 
所以,『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他已經看透徹了、瞭解了、清楚了,眾生本來就是有這麼惡質的煩惱無明,他覺得這是很平常事,所以具備了『法忍』,不受眾生種種煩惱來影響他的道心。看得很開,能堪受這樣的折磨,堪受這樣的嫉妒,堪受這樣的蹧蹋,已經是得到『無生法忍』了,這樣叫做『大乘法眼』,那就是回小向大。

 
⊙若回小向大之聖眾,亦得稱為菩薩;雖未證於法身,然既發大乘心,必修大乘行,更不退墮回小。

 
過去是小乘法行者──聲聞、緣覺,他們所愛的是羊車、鹿車。但是佛陀要他回小向大,不要停滯在羊車、鹿車──聲聞、緣覺,不要停在那裡,趕緊,你本來就擁有這麼莊嚴、有力、高又廣的大車。這是佛陀用這樣的智慧,誘引大家離開火宅,到寬廣的地方、安全的境界,讓人人有這麼大的車──大乘法。
 
我們學佛者必定要將心開闊,所求的法是要大乘法,不要停滯在羊車、鹿車,我們人人都擁有一輛大白牛車。所以,大乘是佛陀希望人人都能得到,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