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5日】修身顯德志純熟

Community:
Branch:

『修身浸潤顯德相,道行純潔立風範,喻世長者德敦厚,博古通今志純熟。』

 
『修身浸潤顯德相』。一個人的品格,在於平時的修養,必須身心志德合一。我們立什麼志,行什麼行,內外合一,自然就能得到人家的信任和肯定。所謂『富潤屋,德潤身。』孔夫子這樣說,釋迦佛也是這樣的教育。
 
我們道行要端正,才能夠入人群,將佛陀的教法去度化眾生。度化眾生要有誠意,以誠心、正念的意志投入人群。就像人群來來往往的路上,我們如何將這條路鋪得平坦,讓來往的人可以平安通行。古人說『鋪橋造路功德大』,有形的路是如此,我們行在菩提道上也是如此。
 
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必定要走出非常純潔的正道。眾生雖然很複雜,但是我們要立德。立德,必定要純潔,德行才能樹立起來。樹立起我們的德行,自然就立風範,這個道風德香就能夠建立。
 
所以我們的道行,在這個道路上走,向外要為人間鋪路,向內更要鋪好自己的心路。若能夠將人間路鋪得好,回歸自己的心路,就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從人間的道路來和菩提道交會。若能夠這樣,我們道行純潔,自然就能夠展立風範。
 
對學校而言,就是建立校風;對人格品德來說,就是樹立德行典範。所以我們學佛,內修菩提道,外行鋪人間路,這都是人道精神,我們必定內修外行。
 
譬喻『世長者』,就是世間的長者。有德行、有學問,家業、地位等等,很受人尊重,不只有『外財』又有『內德』,所以叫做世間的長者。長者德敦厚,那個德要很敦厚,很有修養,不只有內外財,最重要的是有智慧。
 
『博古通今』,過去的全都清楚,現在與未來也很通達。博古通今不是普通的知識而已,這是智慧。立志願非常純熟,這也是修養。
 
所以說,『修身浸潤顯德相』。我們修身,要像大地不斷吸收雨露,自然能夠五穀豐收。我們的內心對法不斷吸收,化為內心的德,用在我們的外行,這叫做『顯德相』。
 
『道行純潔立風範』。道行要純潔,不論是世間路或者菩提道,我們都要在人間樹立風範,讓人感覺到: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這就是為人群付出的典範。這要用很純潔的心,才能展立人類所需要的典範。
 
佛陀來人間就已經具足了這些德行,在人間教育眾生。佛為人間的典範,我們相信佛陀所說的法,追隨佛的芳蹤,跟著佛陀這樣修行。因為佛陀內心的德已經很純熟,志願為天下一大事,在人間來來回回,時間長久,他沒有捨棄眾生,所以佛陀稱為四生之父、人天導師。這都是很成熟的志願,才有辦法來回人間度眾生。

 
⊙『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的經文說,『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這些全都是為了要教化人人成菩薩。大家都有可以為人群付出的力量,人人可成菩薩,人人可成佛,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如來本性,這是佛陀對眾生的肯定。
 
接下來,『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佛陀不得不用因緣、譬喻等等的方法來教化,因為眾生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現在,以及現在的未來,眾生是生命綿綿不斷,所以佛法必定要源源不斷。『法譬如水滌塵垢』,這股清流要不斷淨化人心,因為眾生綿綿不斷,世間複製煩惱,所以不得不用佛法在人間,源遠而流長,洗滌人心的垢穢。菩薩在人間,還是要長久不斷法脈相傳。
 
佛陀又說,『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還是要再譬喻,才能徹底瞭解道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有智慧的人從譬喻中自然能夠瞭解很深的道理。

 
接下來這段經文,『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

 
佛陀雖然叫舍利弗,其實是要所有在場的弟子用心聽清楚;叫一位,就等於提醒全場的弟子。

 
⊙國邑:以國域都城縣界而言。聚落:村落、聚居之處所及宅舍院落。

 
『若國邑聚落』。這個『國邑』,就是國域、都城,就是一個國家都會區,叫做國邑。『聚落』,就是村莊,人民聚居的地方,或者屋宅院落。

 
⊙國:喻實報莊嚴土,即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

 
佛陀再用譬喻。『國』是譬喻實報莊嚴土,就是如來圓滿報身所依的地方。表示佛陀覺悟之後,他的心靈境界就像國邑一樣,非常遼闊,智慧覺海,天下萬物,在佛陀的心境是很豐富,所以叫做『實報莊嚴土』。無事不知、無法不曉,所有的法都收納在佛陀的智慧覺海中。佛陀所住在的,就是這樣的境界,這就是『國』,譬喻佛陀的心境。佛陀的智慧覺海,非常豐富的心境。

 
⊙邑:喻方便有餘土之簡稱,即二乘與未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依住的國土。

 
『邑』,就是譬喻『方便有餘土』。這個『方便有餘土』,就是二乘或者發菩薩心(尚未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依住的國土。
 
聲聞就要靠聲音來瞭解真理,若是緣覺,他的覺性就較清淨,看到世間四季輪轉,春、夏、秋、冬,緣著這個境界來觀察世間萬物,覺悟世間無常。儘管知道是這樣,也只到這個境界為止,這叫做緣覺,那個心境還是比較窄。
 
或者有人知道,聽到佛法之後,應該發心行菩薩道,所以發心開始行菩薩道,不過還未真正證悟,只是初發心。這個初發心的菩薩,才開始在鋪人間路,要來與菩提道交會,但是還未完全體認,還未完全體會到。
 
這叫做『邑』。就是慢慢在我們的心境,在修行過程中,慢慢要接近佛果,就如在豐富的縣界的都會區,慢慢要接近這個國的首都,但是還沒有真正到達首都。
 
初機的菩薩,他已經發心了,這個心地的境界和緣覺心清淨的境界慢慢合會,一直往發大乘心、立四弘誓願的境界逐漸在會合,這叫做『邑』,就是修行過程中的心靈。

 
⊙聚落:喻凡聖同居土,如娑婆世界為凡夫及聖者同居之國土。為了化度眾生,稱機施教,名稱凡聖同居土。

 
『聚落』,就是譬喻『凡聖同居土』。就像娑婆世界,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也稱作五趣雜居地,其中是凡聖同居。『凡』就是六凡: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聖』是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在人間都看得到,『四聖』在人間也體會得到。
 
佛陀出現在人間,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覺悟、在人間說法。所以,這個人間雖然是『五趣雜居』,很複雜的堪忍世界,但是也有賢聖出現,來教育眾生,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
 
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必定要來人間。例如,心若有什麼樣的擔憂、緊張,有困難了,趕緊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觀世音菩薩』的名稱,在學佛者的內心很堅固,大家都依靠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其實,我們所稱唸的觀世音,是我們內心的觀世音,所以常常說人人是觀世音,人人是菩薩。只是,凡夫的心還未與觀世音菩薩的念合一。
 
人人本具佛性,何況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在發現佛性真如的過程中,大家必須要的。我們若有什麼困難,趕緊念『觀世音菩薩』,就知道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心開闊,還有什麼困難呢?將路開得寬闊,這叫做菩薩道。
 
這個菩薩道在人群中,能夠容納一切眾生,為了化度眾生,就觀機逗教。眾生有什麼樣的心境困難,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眾生有什麼樣臨急的苦難,我們用什麼方法合力來救拔他。這全都要應這個時代及人的根機來施教,這就是聖人在五趣雜居地施用教法,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
 
國邑聚落,簡單的名稱,其實內含著那麼深的道理。這種凡聖同居,聖人在凡間來度眾生,必定要在這樣。所以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諸佛就是入娑婆來度眾生,這樣叫做凡聖同居,同在這個娑婆世界。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多發大心,向著菩提大道精進向前,就不會停留在村落之中,我們來去要自由。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