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0日】譬喻明義智者得解

Community:
Branch:

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說法,希望人人能夠通徹道理。人人要知道,天地之間是禍?是福?都是從人為而來,人的一念心,可以為善造福,也可以為惡造業。
 
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希望人人回歸真如、純真的本性。這就是佛陀希望眾生,人人將法聽得進去,所以一輩子說法四十九年,前四十二年間,所說的是方便法,四十二年後的七年間,說法華涅槃,講了《法華經》之後,終將要示滅、入涅槃了。這是佛陀一代時教。
 
在《法華經》,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隨眾,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僧團中的領導者,他已經得到佛陀授記了。舍利弗還是一樣悲心啟動,對他的同修行者、未來學佛者,都很關心。所以我們來看這一段:

 
『為同輩請法是懷舊,為四眾請示是化境,今蒙佛授記運大悲,立四弘誓願化福緣。』

 
舍利弗已經得佛授記了,但是他懷舊情,再度請佛為大家說法。再請法是為了同輩,就是這幾十年來和他一起修行的同修同道。期待人人都能夠與舍利弗一樣,啟開了心的疑問,能夠真正直接接受佛陀真實道的教化,所以『為同輩請法是懷舊』,是懷念舊的感情。
 
常常說,我們要飲水思源,同修同道這分同修行的感情,我得到了,也希望人人都能得到。這是舍利弗的請求。
 
『為四眾請示』,除了這些同修同行的修行者以外,未來的四眾弟子,有心出家修行、有心在家修法的人,希望他們未來能更瞭解佛陀的用心,希望人人很快就能接受到。所以這是為未來的世代、未來的四眾來請法。這表示舍利弗已經開闊心胸,運大慈悲。
 
『立四弘誓願化福緣』。因為舍利弗從現在開始,生生世世,長久的時間都入人群中,希望行善、造福,與大家結盡福緣,所以『立四弘誓願化福緣』,就是舍利弗的心境。

 
前面的經文,『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我們昨天說過『我先不言』,就是成佛之後的心境很想和大家分享,不過,眾生的根機無法接受,所以將他這個真實法收納在本懷裡。用種種方便、譬喻、言辭來說法,其實還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說。雖然還沒暢演本懷,但是用種種方便法,不就是要引導人人行菩薩道嗎?這是上面這段經文的意思。

 
下面經文再說,『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過去所說的,都是為了要教化菩薩。但是,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我現在開始還要用種種的譬喻,更加清楚闡釋內涵的道理。『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有智慧的人從譬喻中能瞭解、能開悟。這就是有些人用事來譬喻,他就能體會道理,這是根機較利的人。

 
⊙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舍利弗從因緣入道,體佛心化法入群,皆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菩薩法。再者,重請一大事因緣先三後一之旨故。

 
舍利弗從因緣的體會入道,不是從譬喻入道,過去只知道權假方便,現在知道『權中有妙』的道理。這個因緣而體會了佛心,他『化法入群』,從因緣、譬喻中化成了道理內涵,在譬喻中隱含著真理,來教化人群。
 
佛陀覺悟之後,不離眾生,入人群中將真理化為人間法,以人間種種的事物、道理來譬喻佛法,佛法含藏在譬喻中。所以『佛心化法入群,皆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同樣都用這些種種的因緣、譬喻來講解,無不都是『說菩薩法』。
 
不論是教導眾生行孝不能等、行善也不能等,除了孝養父母,又愛天下眾生,這不就是菩薩法嗎?這就是人倫道理。這是很明顯的講出了種種因緣果報,也說盡了種種事物的譬喻,無不都是教菩薩法──教人人行善、造福的方法,與眾生結好緣。
 
所以現在舍利弗再重請,那就是『重請一大事因緣,先三後一』裡面的意思。
 
前面先為三乘人。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在群眾中根機不同,小乘人就是聲聞,依靠耳根聽法來了解道理;中根器的人就是緣覺,聽法之後,在四季自然的法則體會天地循環的道理;大乘菩薩,是『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除了瞭解人間的道理,還瞭解天地萬物的真理,同時身體力行入人群中,心不顛倒,不受污染,保持清淨,這就是大乘菩薩法。這都是要靠人間的因緣。
 
就像這次薩爾瓦多的人醫會,有一位醫師說,她在義診或門診時,就說慈濟的小故事,推動『竹筒歲月』。
 
其中有一位來接受義診的患者聽進去了,存了一個竹筒,知道她要來臺灣,託她帶回來。那一天來到精舍尋根,她將這支竹筒交給常住師父。你們想,萬里送竹筒,這不就是一分情,不分種族、不分國界,這分愛是菩薩的長情。距離那麼遠的人也能體會到這個道理,愛的力量也能牽那麼長,這叫做因緣。
 
因為那時候(1998年)的密契颶風,在中美洲造成大災難,我們當時幫助薩爾瓦多的因緣一直到現在,長情大愛還在那裡。現在他們回來了,送這支竹筒來回饋,這就是人間的一大事。
 
所以說來『皆為化菩薩』,所說的法無不都是教化人人能夠成菩薩。儘管他們在那麼遠的國家,雖然宗教不同,卻是人人都有真如的本性,只要道理聽進去,菩提道是一條康莊的大路。佛性、真如本性是一。

 
⊙為三乘人請法,使令更明了說宿世因緣。譬喻言辭,即前三後一始末根由,故云因緣: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所以各位學佛者,人人學佛應該要用心。三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舍利弗知道佛陀過去為三乘人說法,現在舍利弗還是為未來的三乘人請法。那個時候為小乘、中乘、大乘的人請法,其實也是為未來,我們現在的人請法,希望佛陀這個宿世因緣、譬喻、言辭能夠更詳細,讓未來的人更能明瞭。
 
這是表達了佛陀在《法華經》之前說三乘法,到了法華會這個時候,開始說一實乘這個大法。從頭到最後這個法,叫做『始末』。從開始為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諦法的因緣開始,到現在講《法華經》,甚至最後的涅槃,希望佛陀能再敘說這些因緣。所以『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讓大家更知道、更瞭解,佛所說的法都是為了教菩薩法。
 
雖然這是我們大家用心想要瞭解,其實是舍利弗的用心,讓我們未來的人更清楚,請求佛陀再次詳細解說。所以佛陀也回答舍利弗:知道。知道現在再次開始,佛陀答應將來還是用譬喻、言辭來顯現真實的道理。

 
⊙釋尊成道,數十年為一大事,以種種因緣譬喻:明五濁用釋於權,始末未明,故中下不曉。

 
所以釋迦佛成道數十年,就是為了一大事,以種種因緣、譬喻要讓我們瞭解五濁。五濁,大家應該瞭解了,這個時候就是五濁惡世時──見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劫濁,這是五濁的時代。所以佛陀出現在那個時代,是為未來、現在的五濁眾生,因為見解不清淨,造成了這麼多煩惱,有很多種種無明,造了很多的業。
 
所以,佛陀不得不用世間種種人、事、物、天地的道理來向大家開示、解釋。所以『權』就用在始末──開始到最後,還是同樣用這些法來說明,要不然,中、下根器的人無法瞭解。

 
⊙以了知之真諦,顯未了知之法。譬者比況,喻者曉訓。託此比彼,寄淺訓深。

 
所以說,為了『以了知之真諦,顯未了知之法』,要用種種譬喻、言辭等等,顯示真諦的道理,才能讓大家瞭解;讓瞭解的人能更清楚,尚未瞭解的人,就要用譬喻。
 
『譬者比況』。譬者,就是用比較、比喻──什麼叫做長的?什麼叫做短的?為何會長?為何會短?用這個東西來譬喻。
 
『喻者曉訓』。喻,就是曉訓——這樣瞭解嗎?瞭解了。就是要讓大家更了解。
 
『託此比彼』,因為要說這個法,所以要用這件事來比較。『寄淺訓深』,聽起來好像很淺的法,其實是含藏很深的道理;這麼深的道理,用這樣的事情來說明,以便能夠瞭解。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希望這個譬喻,用世間存在的東西,來譬喻我們看不見的道理,這都叫做因緣譬喻,這樣有智慧的人就能瞭解了。總而言之,有心,就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