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18日】妄計執見離因果

Community:
Branch:

『學戒定慧修無漏學,在因位中稱為有學,在果上則是謂無學。』

 
『學』與『無學』,『學』者是有漏,『無學』者就是無漏。從『有漏』到『無漏』,最重要的是要修戒、定、慧。
 
修,就是要學,學就是修。這個人說話很沒有道理,我的心是不是很生氣呢?忍不住了,開口就罵出去,要不然就是散播是非,這是口業。或是這種欲念真的很誘人,我很喜歡,就向前取,甚至不擇手段的取。這是對或不對呢?自己要好好思考。
 
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會擾動了我們的戒、定、慧,所以我們要修,不要被外面的境界──人的聲音、臉色、動作而起心動念。我們必定在人、事、物中,要很戒慎修『無漏學』,就是戒、定、慧。常常要將心顧好,不要法入心又漏掉,從修學中不斷不斷的顧守好戒定慧,一直到最盡頭,這就是在『因位』中修學的本分。
 
修行,與在人間修學位相似。從小學的學位,到取得中學的學位,再取得大學的學位。這個修學的過程都叫做『因位』。學位拿到了,才是『果位』,所以在果上即是『無學』。在因位修行的過程都還是『有學』,一定要修到結果出來,也就是世間一切的染著不會來沾惹我們的心。
 
在佛的時代,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羅衛國。有一位叫做摩訶男的人,他問佛:『佛啊,我常常聽佛說法,知道修行就是要解脫。但是,我常常這樣想:到底解脫的意思,是不是要先得定,後解脫?或是先解脫,後得定呢?或是定與解脫一起?我還不很清楚,到底是我沒有修到位,或是全部還沒有修,所以沒感覺?我不瞭解,請佛陀為我開示。』
 
佛陀默然,沒有回答。再問,佛陀還是默然。經過了反覆三次以上,這當中,阿難都在佛陀的身邊;佛陀身體不好,這段時間在休養,所以阿難自告奮勇,代替佛陀向摩訶男回答:『如來說於學戒。』這是修行第一步。
 
在人群中,我們的心會反覆的無明,就是因為失戒。我們現在開始學佛,要先『學戒』,所以佛陀對弟子先說戒,甚至說『無學』之戒。除了說戒以外,也教我們學定,也說『無學』之定。佛陀還說學慧,也說『無學』之慧。所以,佛說解脫、學解脫,也說『無學』解脫,這是佛陀時時向我們教育。
 
意思就是說,專心修戒自然得定;有戒,就不會受外面種種的環境誘惑,心自然慢慢地定下來;心一定下來,就不會受外面的人、事、物干擾,自然就會有智慧。佛陀常常這樣說。
 
但是,摩訶男問阿難:『如來說戒、無學戒,這是如何分別?又說定、無學定,這又要如何解釋呢?』阿難就再告訴他:『佛陀教我們要用堅定的耐心,修種種善法,自然就慢慢盡諸有漏。』意思是說,這些法都入心,法都沒有缺漏,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耐心修學。不是心想求得,就能夠得。
 
摩訶男冷靜下來,聽阿難說的法,心想:應該就是佛陀所說的法,因為阿難時時在佛的身邊。阿難回答後,佛陀還是默然,應該是對阿難替佛回答的法是肯定的。
 
總而言之,『學』就是這樣,佛陀在世的時候,隨佛修行者,同樣也有這樣的迷惑,到底戒定慧,是戒先還是定先?其實,想要得解脫,若是缺戒、缺定、缺慧,哪有辦法解脫呢?一定要先學戒,才能生定,才能有智慧,真正得到解脫。
 
我們過去有說『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修學佛法,『學』與『無學』,就要看我們的戒、定、慧、解脫,還在修學的過程,叫做『有學』;修到盡頭的結果那叫做『無學』,就是完全瞭解之後的『解脫知見』。我們學佛,『五分法身』很重要,大家要很用心。

 
⊙『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我們說,『是學無學人』。『學』就是還在『學地』,還在『有學』的因位上。『無學』就是已經『漏盡』了,我們所要修的學位都已經修完了,所瞭解的事情、知見都很充足。就像阿難體貼佛陀,他代替佛陀來回答,摩訶男也很滿足。像這樣,在這個『有學』地,有的人懂的較深,瞭解較多,就代替回答,這是在『因位』中的過程。
 
『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昨天都解釋過了。有的人『執有』──這永遠是我所有的,我要追求的等等,無法解脫。或是知道『世間是因緣假合,一切皆空,所以我要獨善其身,不要去爭取。』這樣過日子也不對。常常說『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我們要取於中道。
 
一切既空,心無掛礙、無執著,要入人群去度眾生,但是不被種種濁氣污染了心,能夠在人群裡轉法輪,從凡夫心地鋪好路,來銜接覺悟的菩提道,這叫做經中道。『空』、『有』合併起來,在這個中道上,能夠來去自如,這樣才叫做『無漏學』。

 
經文:『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因為在場聽佛說法的人,有的人都瞭解了,卻還有人以為:我已經離『我見』了,『有』、『無』二見,以為全都離開了。像這樣的人自以為是。
 
現在大家都在佛前,聽到佛陀說人人都可以成佛,大家有了疑。『善哉』,就是讚歎的意思。從內心感恩世尊過去不斷循循善誘,現在還有疑念、不瞭解的人,要請佛陀為四眾說因緣,這個因緣到底是怎麼樣,讓大家能夠脫離那個疑。

 
⊙聞所聞而未悟,以有我見故生,有無等邊邪見,此有無見等總攝有無、斷常二見而言。

 
『聞所聞而未悟』。所謂『聞所未聞』,其實是聞而未悟,不是未曾聽過。佛陀四十多年間,他用權巧,妙權方便在說法,這個真理應該人人都有聽到,但是『聞所聞而未悟』,還無法體會。
 
就是因為還有『我見』,大家還執著於『我』──我、我所見、我的見解。我的見解是『有』,一切都是『有』;有這些因緣所組合起來,有的就認為一切是假合。這種全都是偏了,昨天也有解釋過了。
 
『有無等』是指『有見』、『無見』等等,這都叫做『邊邪』。若只偏於『空見』,就是撥無因果;而若只偏於『有見』,只執著在因果(註一)。所以必定要『空』、『有』會合,這樣叫做中道。所以有無等邊邪之見這都是無見、有見,執空、執有的人,或是『斷見』、『常見』。

 
⊙斷見:是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邪見。 常見:是堅持身心常住,永恆不滅的邪見。

 
我們若有『斷見』,認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就會放縱自己、很自大、為非作歹,他就是全都不怕,這也不對。『常見』,是我現在做人,下輩子也同樣是來做人,豬永遠都是豬,所有的境界都是定論,這樣也不對。
 
所以佛陀要讓我們知道,六道輪迴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修一切因的種子,入我們的藏識,累積起來,隨因招果。這些道理我們應該清楚。所以我們不要有『斷見』,也不要有『常見』。

 
⊙眾生妄計一切諸法,實從因緣和合而生,執之為有,是名有見。

 
『眾生』都是這樣在『妄計一切諸法』,不是很清楚,自己虛妄去計度,這就不對。我們應該要循規、要瞭解,因為有因緣會合,沒有無中生有,『有』的成就,一定有它的道理與因由。

 
⊙謂眾生於一切諸法,妄計皆無自性,執之為無,是名無見。

 
所以『眾生於一切諸法,皆是妄見、沒有自性,這種的人叫做『無見』。
 
這些事情大家若都能清楚,人、事、物、理若能通,自然對定、慧清楚。

 
⊙舍利弗言:佛昔自說,我法能離現前所見生老病死之苦,究竟涅槃。

 
所以舍利弗對佛陀那分的感恩,是因為這些道理,讓舍利弗都已經清楚了,只是希望能夠讓其他的人更加清楚一點。舍利弗很感恩佛陀四十多年來,『佛昔自說』,佛陀過去就這樣說:『我法能離現前所見生老病死之苦,究竟涅槃』。
 
因為佛陀要說的法,一定要從世間人感受得到的法開始說,所以他說苦、集、滅、道。
 
生、老、病、死在人間,大家都看得到、感受得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一生於人間,就難逃病、死,這叫做無常。徹底瞭解了這個道理,趕緊懂得要修行,按照人生的軌道走,按照佛陀所說的法修,這樣才能夠到達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心靜寂清澄,還要堅守志玄虛漠,這個道才能走得穩。

 
⊙諸人由是如法修行,定知已滅苦因,決證涅槃。

 
這樣一路走過來,一定能夠知道如何滅掉苦因,決定能夠證得涅槃。按照道理走,到達道理的盡頭,就能無不知、無不解,無不解脫。
 
所以,現在再聽佛說捨權就實。

 
⊙今復聞佛捨權就實之說,則彼各不知自當作佛。

 
過去四十多年間的方便說,回歸一乘實法,那就是法華的境界。大家應該可以作佛,只是我們人人不知不覺,所以這個時候需要佛陀來證明。

 
⊙復不知先所證得者果為何法,故墮疑惑,願世尊為四眾說其因緣,令斷疑悔。

 
就是他們已經知道,那個時候聽了,因為沒覺悟,所以『墮疑惑』。這過程是舍利弗在敘說,世尊已經為四眾說因緣,希望大家要好好斷除疑悔。
 
這是舍利弗向佛陀說感恩,向大家證明佛陀有說過。舍利弗是過來人,因為過去他自己也曾墮疑悔。聽佛解釋了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佛性,所以舍利弗也清楚、瞭解,才能夠得受佛記。
 
我們學佛要用心,要去瞭解、體會,自然法能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行動中,這樣從迷到覺,回歸本性。要看我們,時時多用心。
 
[註一][空見]指不承認三世因果之理,或執著於空法而全然否定諸法存在之妄見。
 
[有見]指執著於有之偏見。又作常見。即妄執世間萬物皆具有恆常不變的實體之見解,如認為吾人固定不變,我體常存;又如主張『人常為人,畜生常為畜生,貧富恆常不變動』等說法,皆屬有見。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