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17日】學與覺

Community:
Branch:

『學而無學自性覺,心外體相無實法,真如實法明空有,靜寂光中清澄地。』

 
學,人人都是學而後覺,我們學佛若能夠徹底瞭解真理,真如本性就能明明覺了。不過,我們不知在多久多久的以前,六道輪迴的過去的過去,我們的自覺本性就一直受到無明遮蓋。
 
現在我們遇到佛法,開始要去追求,要去瞭解人生怎麼來?又將怎麼去?去哪裡?怎麼再來?凡夫沒有一個人能夠瞭解,所以必定要學。『學而無學』就是回歸到本覺自性來,所以我們常常說『做中學,學中覺』。
 
『心外體相實無法』。心外的體相,就像我們眼睛看得到,外面的東西哪一項本來就是這樣的外形呢?沒有啊!前次看的不是這些花花草草,前次看的已經凋零了。那些凋零的花草,曾經在大地上生長,也經過了一段時間,有人種花、有人顧花。所以這些東西,是如何在我們的心外完成呢?其實是『無實法』,沒有一項是本來就有,都是經過了『因』──種子,經過了『緣』──大地、雨露等等,經過了『人』的整理,才能夠呈現在我們面前。維持多久啊?不知,幾天後又被新的花草替換了。
 
這種『有』與『無』的輪替是無實法,每一項東西都是人、緣、因合成起來。這張桌子、這間房子等等,在我們心外的物相、體相,實在沒有實法,沒有它原來就是的樣貌。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同,我的身體每一秒鐘不斷新陳代謝,一直在行蘊中消逝。
 
最親的父母摟在心懷裡的嬰兒,不知覺中,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長大了。所以,體相是不斷的行蘊變遷,無實法。
 
『真如實法明空有』。這個真實法,我們就要去學、去瞭解。小乘法的人瞭解道理:萬物假合,一切皆空,不必執著,所以我少欲,我知足,我守自身,明智保身,外面的事情都不要管。像這樣僅知道一半,知道法,一切是因緣假合。不過,這一切假合的『法』是如何來?因果如何輪迴?那種『妙有』必須再去瞭解。所以,『真如實法』是要『明空有』,空中妙有,才是真正的實法,真空妙有會合,才是真正圓滿的覺悟。
 
我們人生沒有一天不是在行蘊中遷變,我們的無明、煩惱,就是受這種遷變的法牽引著,人間才有這麼多顛倒亂想。佛法在這個時候產生,我們要趕快好好把握時間瞭解佛法之後,才有辦法『明事相』,用法來治顛倒亂想,回歸『靜寂光中清澄地』。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
 
事,這個過程,人怎麼做才是真理?『真空』要如何體會?也是要在人間的『妙有』之中去了解,在人生過程中體會人、事、物。
 
就如,迦毘羅衛國釋迦族的皇宮大花園裡,有一群王族的童子,都是六七歲、七八歲的童子,將近五百位在園裡玩耍。其中有一位叫做提婆達多,看到小鳥在樹上,就用箭對準那隻鳥射過去,射中了。那隻小鳥負傷帶著那支箭就飛走了。
 
不久之後,鳥掉在另外一群童子的面前,其中一位是悉達多太子。他忽然間看到一隻中箭的小鳥從天上掉下來,起了悲心,把牠撿起來。
 
提婆達多一路追著小鳥,跑到了悉達多太子的面前,伸出手來:『這隻小鳥是我射中的,還我。』悉達多太子回答:『這隻小鳥雖然是你射中的,若是死了,我可以還你。不過,牠是我救活的,所以不能還你。』兩人在那個地方爭執不休。
 
這群童子的老師是二位長者,問清楚事情的經過,這有智慧的長者判了這個道理:天地有好生之德,小鳥本來在空中飛,射殺牠,那就是傷害生靈,救牠是順人性。所以就判悉達多太子有道理。
 
從此,提婆達多懷恨在心,心結不斷延續、糾結,一直輾轉到後來,在佛教中破壞佛法、破壞僧團。悉達多太子則是修行成佛了,名為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為二乘弟子授記時,他還是心寬念純,也為提婆達多授記,將來可以成佛。
 
可見,人人本具佛性的自性覺,就要看我們現在怎麼學?我們若是及時用心,對的路就要用心精進,一心一志,方向不偏差,用心精進的人就會先到達。其實,人人都走得到,都能回歸真如覺性,只看時間長短而已。所以『學而無學』是『自性覺』。
 
佛陀在《金剛般若經》也是這樣說:『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這就是『覺』,學而無學的道理。瞭解第一波羅密,『波羅密』是度彼岸──從凡夫的迷,到聖人的覺;到了聖人的覺,他還要回來度迷中的人,所以來來回回。覺,要從學開始,『學而無學』就是學到最頂端,就是回歸如來本性,所以叫做『學而無學自性覺』。

 
前面經文說,『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這段經文是舍利弗表達,常隨眾——常常在佛身邊的這些人,心都已經很自在,方向已決定,聽佛受教。那個時候,大家都一直安分在『學地』,在佛所教化的環境中,也常常聽到佛說,這個教化是希望人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一直到涅槃的境界。
 
我們要真正深入在這個菩提覺中,從人群中去體會生、老、病、死的道理。然後,如何讓受盡苦難的人,也能夠體會這個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就要去度化他,讓他深刻瞭解道理,沒有生死的恐懼。這就是我們如何學法,才能夠很自在,瞭解生死是自然的法則,所以能夠靜寂清澄,安然自在而去,去了再回來,生死自如,這就是從佛法中得。

 
下面這段經文又再說,『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

 
『學』,就是還在學地;『無學』,就是已經學成,全都瞭解了。這千二百人是以舍利弗為領導者。舍利弗已經親得佛陀授記了,也表達他再也沒有疑悔,很深的相信、瞭解佛陀所說的法。

 
⊙是學無學人:舍利弗為首,言己親受記,不復再有疑悔。此可明如來為弟子授記之深意。有學即有漏,無學人即無漏。

 
『有學』就是有漏的人。守戒的觀念還不很清楚,定力還不夠,智慧還沒有圓滿,這叫做『有漏』;也就是還有煩惱、無明,智慧還沒有很充足,像一面鏡子還沒有擦得很乾淨,這叫做『有漏』。他就要繼續學,所以是『有學』。
 
『無學』就是無漏。佛陀所說的道理,該學的已經很透徹清楚、分明,能夠接受、體會。所以,佛陀已經對舍利弗肯定、授記,這類的人叫做『無學』。已經該瞭解的事情都瞭解,現在就是要行動,『法在行中、行在法中』,瞭解道理之後要行動,這就是如來要授記的對象。

 
⊙戒定慧三,正為學體,進趣修習,名為有學;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

 
戒、定、慧這三項是我們所要修的,是為學體。
 
在修行的過程,我們要瞭解『體、相、用』。這個實體是什麼道理?這些實體,其實都沒有實相,一定是很多因緣會合起來,才有『相』,這個『相』就是讓我們使用;我們要體會諸法的體性,法的形象,我們如何來應用,叫做體、相、用。
 
所以,戒定慧,就是『正為學體』,在學的當中要透徹瞭解,向前去進修修習,聽了之後要不斷溫習,所以『進趣修習,名為有學』。這都是我們的修學過程,叫做『有學』。
 
而我們若是『進趣圓滿』,所做的一切已經圓滿了,體、相應用自如,在戒、定、慧上沒有漏失掉,這樣叫做圓滿。圓滿了就能『止息修習』,該學的全都學得很圓滿了,已經應用自如了,不會受到人間事物再污染,這叫做『無學』。

 
⊙『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我見,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

 
『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這樣叫做『涅槃』。這個『我見』就是我執。人人都有這個執著,各人的想法,各人不同,各人的作法、方法也各有不同,那就要『合和互協』,這樣為人群付出是真、善、美。這也要人人除掉我見,撥開了我見,合和為同一個方法,這樣做事情就能夠很圓滿。
 
若還有我執,在人群中做事會很辛苦。自己執著得辛苦,困擾別人也是辛苦。所以我執,非我法妄計為我,『這是我才對,你們全都不對。我跟你們說的,你們不聽,我很生氣。』這就是有了我執,非我計我,這樣就一直為自己惹來很多煩惱。這種的我見,實在要不得。

 
⊙有見:眾生妄計一切諸法,實從因緣和合而生,執之為有,是名有見。

 
『有見』就是眾生妄計,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所以他認為這是『有』,有什麼?不瞭解道理,就有很多的迷信產生。『我需要看日子嗎?今天要做什麼?是好還是不好?』『必須看方向,走這個方向是對或不對?』總是很多的執著。

 
⊙無見:眾生於一切諸法,妄計皆無自性,執之為無,是名無見。

 
『無見』是『眾生於一切法,妄計皆無自性』,撥無因果,『執之為無』,這叫做『無見』。
 
這種『無見』會變成了『斷見』。『人死就死了,還有什麼因緣果報?沒有了。』因此就為非作歹,做很多很不好的事情,不怕因緣果報,這種的人『鐵齒』(指嘴硬不信邪),也是一種的執迷,『只要我歡喜,沒有什麼不可以。』這種人是『計無自性』,就是我歡喜就好,沒有考慮其他,這種『執之為無』叫做『無見』。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要取於中道,學在真真正正人生的真道理、走得通的路,尤其是應該走的路,方向要正確,必定要用心學。要學就要去做,『做中學,學中覺』。其實,這個覺是回歸自性覺,我們修行要這樣修,從『有學』學到『無學』回歸自我本覺,這才是真正我們修行的方向。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