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06日】五眾生滅立願修行

Community:
Branch:

『聞妙法華淨心蓮,思忖入群安樂行,修持願力菩薩道,因核果海願圓滿。』

 
了解否?『聞妙法華』,每天我們不都是這樣在聽?《妙法蓮華經》是佛陀四十多年說法,心所隱藏著最妙清淨的法,這念心如清淨蓮花。
 
其實人人本具淨如琉璃的清淨本性。就像蓮花在污泥中,污泥提供蓮花養分,但是不會染著了蓮花。世間充滿了濁氣,只要你學法、聞法,有在聽法的人就愈瞭解世間是濁,不清淨。
 
世間有這麼多不清淨的惡濁,人人一念的欲,就讓我們起了貪、瞋、癡、慢、疑等五濁心,五種濁氣很重的心。這種的濁,製造了人間的煩惱,而人間的煩惱卻也讓我們看出了真正佛陀所說的『苦諦』,這個苦的真理。這是一個循環。
 
我們在芸芸眾生中,入人群裡愈能夠體會佛陀所說法,就愈能『淨心蓮』。我們愈是聽到法──『妙法華』,我們有用心聽,心的蓮花愈是盛開,就不受污泥染。
 
『思忖入群安樂行』。思忖是用心思惟,而且要很深、很入微,一寸一寸不斷思考入心。我們要用最微細的思考:如何入人群中,並且在人群中能夠心很安、很快樂。在這麼複雜的人群中,我們要修行,會不會意志不堅定,就很容易退道心?修行者一定是這樣想:這是對自己的信心不深,所以我們必定要培養很深的信心。
 
我們想要具備很深的信心,必定要聞、思、修。聽法要用心聽,聽了之後好好思考。這個思考不是聽一下,想想看,對不對?『對啦,對,我知道。』這樣就像是水倒入水管,流過了而已,什麼也沒有留住。所以,有『思』必定要『忖』,要真正地扎入心,銘刻心版。
 
我們聽完後,就放在心裡好好思量,好好將法句句入心。我們入心體會的佛法,就是教我們行菩薩道。我們必定要用堅定的心思入人群。不論眾生是什麼方法,會讓我們的心動念,我們就要趕快反省:『是誰要我修行?是我自己。』我們自己要來修行,就要真正自愛。愛什麼?愛好我們的心。
 
我們付出,常常互相問候:『辛苦啊!』『沒有,很幸福。』這是轉苦為樂。我們在人間行善、造福,能夠助人脫離煩惱,心安自在,這是菩薩最歡喜的事情;將他帶到這個境地,我也安心了,這也是一種安樂行。這就是我們要好好修行。
 
『修持願力菩薩道,因核果海願圓滿』。『修持』是要修、要堅持,堅持我們的願力。而願力在哪裡呢?就是行菩薩道。若能夠這樣,就是因核果海,願就圓滿了。
 
就像過去佛陀弘法,來到一個城市,城中的人就很歡喜地奔相走告:釋迦牟尼佛快要到我們的城市了。這個城主聽到訊息很擔心,擔心什麼呢?現在城中的民眾都非常佩服城主,而城主心想:假使這位佛陀覺者進來城裡,這些人民的心就會向著佛,和佛比較起來,我是不是會輸給釋迦佛呢?
 
因此他想了一個方法,發出一道命令:『釋迦佛若進城來,你們想要供養的人,要先繳納五百兩的稅金,才可以去供養。』就這樣,當佛入城來了,卻沒人敢開門供養。
 
城中有一戶人家的老婆婆,捧著主人吃剩的東西要去倒掉,打開後門,從巷道出來時,正好看到佛陀與阿難。忽然間,這位老婆婆的內心,好像門打開、太陽照射進來一樣,整個心地都亮麗起來。
 
她看到佛陀這麼莊嚴的入城來,人人竟然都把門關上,又看到他們手上拿著空缽,心生不捨。但是,看到自己手中捧的是殘羮剩菜,怎麼能拿來供養呢?
 
佛陀瞭解老婆婆的心,就開口出妙音向這位老婆婆說:『你手上的東西,是我最珍貴的食糧。來,用你這樣的心來供養。』老婆婆很歡喜,佛陀竟然不嫌棄,又說是最珍貴的食物。所以老婆婆恭敬頂禮,將手上的東西供佛。佛陀接受了供養,就與阿難離開了。
 
阿難看到佛陀很慈祥的笑容,問佛陀說:『佛啊,接受這樣的供養,好像從內心很歡喜?』佛陀說:『是啊,我很歡喜!因為這位老婆婆的虔誠供養,不久的將來,能生在天堂享受天福。』旁邊的過路人聽到了,就說:『你是稱為大覺者,怎麼可以為了供養就說謊話呢?哪有可能這樣供養,她將來就能夠生天堂呢?』
 
佛陀問他:『你認為這是妄語嗎?請問你,世間的什麼東西,是你認為不可思議的呢?』這個人回答:『有啊,我看到很大的一棵樹,樹下可以停五百輛的牛車,都被樹蔭遮蓋不會曬到太陽。這麼大的樹,是我在世間看到很稀奇的東西。』
 
佛陀說:『這麼大棵的樹,你可知道它從何而來?』這個人回答:『知道,我怎麼不知道,它是從一粒種子而來。』佛陀再問:『這棵樹木的種子有多大粒?』這位過路人想,種子應該沒有很大,用手比著說:『可能比這樣更小。』佛陀說:『我不相信,這麼大的樹,怎麼可能是從那麼小的種子長成的?』這個人又回答說:『這是肯定的,樹的種子本來就很小。』
 
佛陀又展現著微笑:『同樣的道理,當我肚子最餓、最困難的時候,大家都將門關起來,那位老婆婆能夠起了恭敬、歡喜的心來供養。這一念敬重的心,她願意付出,你想這個功德大不大?』
 
這個人聽了之後,感覺這真是大智慧者,就開始大聲喊:『看啊!這是大覺者,他所說的法是利益人群,是大智慧者啊!』家家戶戶的門打開了,大家走出來,圍繞在佛的前後左右。大家看到佛陀這麼莊嚴,都認為應該要供佛。人人紛紛趕快去繳五百兩的稅金,回過頭來供佛。佛陀為大家說法,全城能夠受法,人人那分歡喜的心。
 
所以『因核果海』,只要這個法能夠入人的心,從佛陀內心的智慧種子,這樣撒播出去,人人的心中得到這顆種子,同樣能夠成一個因,將來也能結果纍纍,這就是『因核果海』。我們人人要發菩薩心,要修持願力,要入人群中行菩薩道,每天我們都要在人的心地裡撒下種子。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的經文已經說過,大家都很歡喜,天、人、龍神八部都很歡喜,在這個道場中見證舍利弗受記。大家見證、歡喜,諸天子就『重宣此義』,這樣說:『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
 
佛陀初成佛的時候,到鹿野苑轉四諦法,說盡了人間『苦』的真理,也說盡了人人無明煩惱這念心,造作很多的業,所以『集』來了很多的苦。叫醒大家要好好修行於『道』,才能夠『滅』除了這麼多的煩惱。這是佛陀初成佛的第一場說法,三轉四諦法。
 
『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分別,從那時候說『苦集滅道』這些道理開始,一直到<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教我們要如何修行於道。應眾生機說眾生所要聽的法,佛陀四十多年間,運用他的智慧,說『五眾之生滅』。
 
『五眾』在經典裡有幾種的說法。有經典將它解釋為佛陀的五眾弟子。何謂五眾弟子?四眾弟子大家知道,又再多一眾是什麼?是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就是學法女,(即未受具足戒前學法中之尼眾)。在佛門中,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這是佛僧團中的五眾弟子,所以叫做『五眾』。
 
這五眾,人人都同樣在生、老、病、死之中,同樣生存在成、住、壞、空的天地之中,同樣人人的凡夫心是生、住、異、滅中,這五眾都共同這樣的生活。
 
除了這樣的『五眾』,還有一種的說法,『五眾』就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五趣即五種的眾生。

 
⊙五眾:指天、人、畜、鬼、地獄之五趣眾生。

 
任何一個人在五趣中,說:『我們享福,人間的天福非常多!』但是,在享受中,這種心靈的苦難──得失心是很辛苦,煩惱是暗無天日,就好像在地獄中;那種煩惱又像是餓鬼一樣,將我們纏住。心只會貪,卻不知道人間的疾苦,只想貪為己有,對人間的苦難,沒有一點同情心,像這種的人生,與畜生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說來,『五趣』,或說『五眾』,都是在人間。因此要學佛法,明道理。

 
⊙又,五眾亦釋為五蘊法,即色受想行識。眾之義為聚,故五眾生滅,即五蘊之生滅法也。

 
這個『五眾』另外一個解釋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蘊』是集合的意思。
 
『色』。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所以需要世間種種的物質;就是有這個身體,所以我們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會感『受』,看到東西很漂亮,很喜歡,就是日思夜想,希望可以得到。不論是情愛或是物質的貪念,全是心的感受。
 
內心起意而『想』入非非,但是得到的時候,卻擔心失去。像這樣去『行』,去造作之後,我們所有的善惡種子歸納在藏識之中,所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樣在折磨。因為有這個五蘊,所以我們在生、老、病、死之中不斷循環。

 
⊙生滅:謂五眾均在生滅之中也。

 
各位,人生只是這樣的循環,一輩子就這樣白白過去嗎?我們未來受生六趣中,是要去哪裡?我們還不知道。我們應該趁著現在還知道一大事因緣是學佛,而學佛到成佛這中間道路很長,我們要趕快行善、造福、結福緣,那就是行菩薩道,好好的、快快樂樂的為人群付出。必定要保持著我們的大願力來行菩薩道,要相信因緣果報,『因核果海』,微小的一粒種子能夠成就纍纍的果實,我們必定要深信。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