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29日】復憶初心

Community:
Branch:

『佛陀殷切厚望,弟子辛勤精進,憶念弘誓初念,傳佛心暢本懷。』

 
佛陀的心是那麼殷切厚望,期待天下眾生能夠覺悟本具佛性,回歸真如。期待人人能夠從初發心那一念開始,就要非常殷勤精進,心心念念要時時記得初發心。初發心,到底是什麼心?那就是弘誓願。
 
什麼叫做弘誓願?那就是度眾生成佛道。若不去度眾生,無法成佛道。這是最近來一直重重複複和大家分享的心得,也是佛陀的本懷。
 
佛陀初轉法輪,就是叫醒大家世間是苦。世間種種『集』來的煩惱,造了種種的業,結果受到種種的果報,苦不得脫離。這就是從苦、集、滅、道的真諦道理這樣一路走過來,希望人人修行於道,從這條路回歸人人本具佛性。這條路要走回來,從迷轉悟,必定要再了解很多苦的因由。
 
我們凡夫無始以來,不知經過了幾十億年,生生世世,到底我們迷茫的時間這麼長,世間不斷複製的煩惱,又是多少?因為生生世世都有一個『隔陰之迷』,到底我們前世是從什麼樣的環境來?我們前世所造的是什麼業?是善、造福嗎?是惡、造業嗎?我們全都忘記了。這就是迷,所以苦。
 
過去累積所造作的苦,我們既已忘記,都不知道了。現在既然修行,我們從這個迷中要再走回覺道,就要先知道『集』的苦。芸芸眾生不就是我們過去生的寫照嗎?在我們面前的人、在和我們說話的人,這樣的習氣,說不定我們過去生也是這樣。在我們面前的人,受盡苦難還不知苦,還繼續造業,說不定我們過去生也是這樣的人。
 
『集』來的業,各形各色,種種的累集,眾生無量,眾生苦也無量,眾生的相也無量。無量苦、無量相,也有無量的覺知者。所以我們可以在芸芸眾生中去體會,不斷累積,從凡夫的迷途,在人群中分分覺悟,這樣往前走,這叫做行菩薩道。我們不去接觸,就無法覺悟、瞭解。成佛無第二個法門,就是這條路、這個門──行菩薩道。
 
我們必定要『憶念弘誓初念』,不斷不斷思考這個初念,『四弘誓願』。
 
大家都知道了,度眾生,我們要去除煩惱,好好用心學,不到成佛絕對不放棄,這就是我們最初發心。我們必定要『傳佛心暢本懷』,佛陀的心、佛陀的本懷,就是意在殷切厚望眾生人人得度、人人去除煩惱、人人回歸覺道。這就是我們人人應該要有的責任。
 
其實,修行者常常容易忘失道心。不過,修行若有持戒,自然也有護法常在身邊警惕。
 
佛陀的時代,有一位比丘守戒很清淨,他都在寂靜的樹林裡,很少走入人群,內心時時以戒為目標。
 
直到有一天,他的內心這樣思考:我現在已經心無掛礙、無所著了,我已經戒成就,我很滿足了。我這輩子修行就是到這個心態、這樣的境界,我就是最滿足的境界。
 
但是在這個樹林之中,守護著持戒者的天神有『他心通』,發覺修行者有這種心念,錯了!不對!這位天神就出現在他面前,就說:『比丘,我尊重你,你持戒非常嚴謹,所以我護你的法。不過,你一念偏差,有錯了,以為在這樣寂靜的境界,你就已經滿足了。不對,這是不對的。
 
你有這念心,可見你貪著於私己的清淨境界,不顧天下眾生。佛陀的心懷就是要廣度眾生,希望人人回歸清淨如來的本性。度眾生是一條路,你只是原地踏步,雖然瞭解人生空幻,卻不瞭解眾生所造業的﹃有﹄──有苦、有難。』
 
就這樣,這位修行者忽然間覺醒了:對啊!佛陀不就是殷切期待弟子要有自覺度人的心嗎?只有戒的定心,若缺少了慧,沒有向外面眾生、人間的疾苦去體會、去覺悟,其實無法回歸如來的本性,只是原地踏步而已。不結眾生緣,哪有辦法福慧雙具呢?所以不能缺少修行的弘願。

 
前面那段經文說,『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前面說的那個故事,不就是正如佛陀所說這段文的意思嗎?佛陀殷殷勤勤教導眾生志願佛道,眾生願意修行,但是過程中也會忘記了志願。
 
自以為已經去除煩惱,已經修行,這樣就滿足了。『已得滅度』,煩惱已度過了,我已經用法度過了這個煩惱。其實,度過了那個煩惱,這還不是真正的覺悟。真正要回歸到如來本性,與那個覺性會合,才是真正的覺悟。

 
經文接下來再說,『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終於這段文出來了。佛陀現在說:『我過去本來教你們的就是這樣,希望人人都能夠立志於佛道中。但是你已經忘記了。我現在重新再說,希望人人要憶念過去,再回想你們過去發心修行,那個最初一念心。』
 
『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法從佛口說,我們從耳根聞受。現在開始就是講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現在開始就是要『教菩薩法』。《妙法蓮華經》就是佛陀要教育最最能夠成佛的一條覺道。佛陀最期待的就是這一天,能夠將他內心覺悟的法,轉輪到人人的心去,這是佛所護念的。這段經文,就是期待我們要很用心。
 

⊙今佛陀為欲令弟子憶本願,元於因地立弘願,今日得其果,故對於果而曰本願。

 
佛陀的本懷,就是希望弟子要不斷憶念本願。『元於因地立弘願』,『因』就是我們心靈的第一粒種子,我們最初發弘願的那一粒種子。最初的念頭,就是修行度眾生,而若要去除煩惱,就是要在人群中體會。所以那個『因』的種子,我們若還顧得住,『今日得其果』。『因』若沒有顧著,哪有『果』呢?
 
常常說『合抱之樹,始於毫芒』。這棵大樹來自過去那粒『因』的種子;樹長大了,結果纍纍,這個『果』又再轉為『因』。菩提的『因』、種子,照顧得好,永遠都是菩提樹,永遠都是結菩提果;菩提『果』為種,將來又是菩提樹。因、緣就是這樣不斷連環,只要你把種子顧好。
 
『今日得其果』。如今我們能夠瞭解,原來佛因就這樣開始。『佛』就是覺者,覺悟的『因』是從最初那念心開始。我們既然有覺悟的開始,必定要反迷為覺;反迷為覺就要走過這條人間路,才能夠與菩提道會合。
 
佛陀要為我們說《法華經》,我們必定要為『聲聞』,法從佛口出,聲入我們的耳根,法入我們的心,好好來聽佛說大乘經。

 
⊙聲聞:為佛之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是為佛道中以聲聞法者。而今為說大乘經。

 
『聲聞』,就是對法還沒有很透徹、覺悟的人,就是小乘。現在佛陀是為聲聞說大法,就是為小乘、中乘的弟子而說的法。那時候,在座還有其他的菩薩,觀音、彌勒、文殊等人,都在那個法會中。佛陀是針對著聲聞、修小乘者,要來證明這些修大乘法的菩薩,也一樣在人群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聲聞』就是修行佛法的小乘者,法的弟子。聽佛的聲教,覺悟四諦法的道理,才斷了見思惑,斷見、思的煩惱。
 
斷了見思惑,我們就要開始向佛道走,在人群中對見解、思想、無明,不受芸芸眾生來擾動我們的心,卻又能在人群中精進,這才是我們的真功夫,這叫做佛道,用聲聞法。
 
現在這些弟子在人群中,佛陀要為大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這部經的名叫做《妙法蓮華經》,佛陀連經名都說出來了。這就是佛所護念的法,是佛陀非常尊重、寶貴的法,四十多年來都是這樣殷殷謹慎保護於內心裡。這個法是『諸佛之所保護憶念之一大事』,諸佛共同一心所護念的妙法、大乘法、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的大法來利益眾生。

 
⊙此妙法是諸佛之所保護憶念之一大事,教菩薩法,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是佛在人間一大事的因緣,所以必定教導眾生人人到成佛的境界。佛陀很辛苦,殷勤,非常殷切厚望著眾生人人能夠接受法入心。所以這個『護念』的意思,就是『令外惡不侵,內善得生』,這就叫做護念。

 
⊙又,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是則佛所護念。

 
外面的困擾不要入我們的心來,保護好我們初發心的那一念,還要讓善根不斷生長,念念增益;就是保護我們的善心,保護我們當初發心修行時決定要自覺覺他,我們要保護著,而且善念要念念生,這樣才能夠勤精進。
 
不只是說『我就已經發心了,那念心,我有放在心裡。』我有心,放著,只是護著而已,沒有用;還要生生不斷,一直生出這個善念,所以叫做『護念』。光護著,不夠,還要念念成長、精進。所以,佛為聲聞開示大乘,實在是希望這些聲聞,上根上智這些人,能夠及時回憶本願大乘的道理。

 
⊙故佛為諸聲聞開示大乘,實欲令聲聞中上首之上根舍利弗,還憶本願之大乘道也。

 
這是佛陀開始要講《法華經》的開頭。《法華經》開始,佛陀已經將經名說出來,這個大乘經,『名妙法蓮華』。希望人人要回憶過去最初那念心,多麼的重要!所以佛陀殷切厚望弟子要殷勤精進,要回歸、憶念弘誓初念,傳佛心暢本懷。佛陀的心,暢演他的本懷,我們要用心接受下來,這才是我們為佛弟子者報佛恩。我們要很感恩佛陀對眾生的殷切,而我們若有感恩,就要精進,精進的心要從初發心那一念,叫做護念心。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