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26日】恆慈教化 精勤度眾

Community:
Branch:

『佛陀為人天說法,沙門修行持獨善,世尊恆慈常教化,菩薩承教度眾生。』

佛陀來人間,運用他的智慧,不只對人間說法,也對天龍八部說法;佛陀所說的教法,不只人類受用,天龍八部也受用,所以佛說法是『一語普被三界』。

我們常常說,佛陀的覺悟是宇宙的真理。在宇宙間,冥冥之中,除了人以外,『舉頭三寸有神祇』。常常告訴大家,我們要戒慎虔誠,起心動念都是一種身心的語言,我們若用虔誠的心來向天祈禱,就能與天、與人互相感應,一念虔誠的心上達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聽。

所以說這個心,我們的心聲能夠普被三界,何況是佛陀說法,天、人都能普被,不是只有人聽,天龍護法都能聽得到,這是佛陀虔誠的心。這個虔誠的心,是這麼真、這麼誠,所以佛陀能夠為天、人說法。

在人間呢?那就是『沙門修行持獨善』。佛陀帶領著的出家眾,稱為『沙門』,也叫做『比丘』。佛向著修行團體中的大家說法,但是修行者所聽來的話,就是瞭解人生無常、苦、空、無我,瞭解佛陀所說的這些道理,就這樣開始獨善其身,顧守自己,不去和別人攀緣,修自己的行,不管天下事,這叫做『沙門修行持獨善』。

佛陀不得不『恆慈常教化』。『恆慈』就是永遠、永遠沒有捨棄一切眾生。好比父母心,等待孩子有一天能夠立大志、做大事業,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盼望。佛陀對弟子也有盼望,盼望著所有的弟子瞭解了佛的心,瞭解佛陀所說法,除了自己覺悟,應該再去覺悟他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陀的心只為一大事因緣,拔除天下眾生的苦難。眾生苦不只是貧窮,不只是災難,最貧窮的是人心。

華文『貧』與『貪』很相似。有時候在電腦上要寫『貧』,出現了『貪』;要寫『貪』,卻出現了『貧』。因為這兩個字筆畫很接近,只差一點而已;差一點,所以貧變成貪,貪的人就變成貧,『貧』與『貪』常常糾結在一起。

所以說,富有的人,不一定他的內心是富。外表富有,內心是貪,因貪而貧,他對物資永遠都不滿足,內心永遠都欠缺,所以無法將身外物和其他人分享。因為他內心永遠都是貧,都在欠缺中,怎會有餘去幫助別人呢?所以,貧而貪,貪而貧,這才是真正的苦。

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育富有的人去幫助貧困的人。若是窮人,就啟發他心靈的財富,也能夠去幫助人。

南非的祖魯族菩薩,自己雖然物資欠缺,卻是愛心滿滿,心靈的財富很豐足。他們時常跨國到莫三比克、史瓦濟蘭,去帶動人人的愛心,帶動他們就地關懷,人人做得很歡喜,他們快樂、心富。

辛巴威慈濟的種子(朱金財居士),也是很精進,每天都在轉法輪。早課的時間,在當地打開大愛電視頻道,跟著早課的時間,這樣一個人做課誦,同時自己繞佛、繞法,很虔誠。每一天禮拜三寶,同時對著師父的相片,敬師如師在,每天付出之後的心得,回來和師父分享,要出門也告訴師父:『我今天要去哪裡、哪裡,要去做什麼事情。』敬師如師在,所以這是一位很遙遠的弟子,地球的那一邊的一位弟子。

他一個人帶動那個國家貧窮、困難的眾生,現在已經帶出了幾千位的志工了。看他們舉辦的見習課程,沒有大空間,最大空間是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大片的土地。那個土地凹凸不平,都是沙土、細石、大石頭,志工就是席地而坐。不是像我們這裡,地板鋪得平整,還要有拜墊。在辛巴威,大地就是他們的拜墊,大地就是他們的教室,太陽當空就是他們最明亮的燈光,大家很用心,在太陽下上課。

一塊白板寫黑字,大家面對著講師,在為他們上『慈濟十戒』。這位講師當然也是朱居士;朱居士講英語,再由當地人翻譯祖魯族語。在那麼困苦、克難的場地,他們也是法入心。你們想,非洲現在也是在轉法輪啊!這個法輪是來自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不棄眾生,所說的法。

佛陀的『恆慈』,他的慈心是永恆、永恆。在人間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就是要教我們行菩薩道,這是佛陀的慈悲,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世間,在佛陀那個時代的未來,也就是我們現在。佛陀瞭解人生苦難偏多,有形無形的貧乏,因為貪而貧,受了很多的苦。佛陀的慈悲,『教富濟貧』、『濟貧教富』,人與人之間互動,這種轉法輪,『常教化』。佛陀的慈悲,人間一大事,轉佛陀的心輪到眾生的心去,這就是『恆慈常教化』。

『菩薩承教度眾生』。我們人人若能夠體會到佛心,自然敬師如師在,那個法都能夠很入心。釋迦佛是我們的大導師,即使距今已二千多年,我們也是敬佛如佛在。所以要敬恭『承教度眾生』,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承擔起天下眾生的責任。菩薩,人間菩薩招生,將人人的煩惱習氣轉為清淨,以清淨心納受佛的教法,這樣就能夠將心開闊,入人群中度眾生。這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說,『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我一定會成佛,而我若成佛,受到天與人所尊敬,那個時候我就能夠轉法輪,教化所有的菩薩。這是舍利弗開始對自己有信心,相信在他的未來成佛,能夠度眾生、教菩薩法。

在這當中,『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

這段經文,這是釋迦佛再提醒舍利弗。這個時候,佛陀和他說話是在大眾中說的。不只是在人群,還有天龍八部、沙門、婆羅門,以及國家的長者、大臣等等,都在這大眾中聽法。

這是如來又重新敘述『昔施權教』,以前是隨順眾生的根機,用方便法來施教。『而今顯實』,現在已經開真實、一實的法門。『示教菩薩行之事』,開始要向大家開示,教化大家要行菩薩之事。

⊙此謂如來敘述,昔施權教而今顯實,示教菩薩行之事。大眾中說:佛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明非唯對少數人說。

現在就是開始要教大家如何作菩薩的道理了。所以在大眾中,佛陀雖然叫著舍利弗的名,卻是在向大眾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二萬億佛就是表示時間久遠,很長、很長的時間。多長呢?比常不輕菩薩的時代更遠。

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表長時久遠以來,經二萬億佛。即常不輕在二萬億威音佛時,及於大通智勝佛為王子時,為求無上道,精勤進修,直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其間長久,亦常教化汝等

《法華經》有<常不輕菩薩品>。其實(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的那位常不輕菩薩,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這表示釋迦牟尼佛經過了二萬億佛所,這樣修行過來。在修行的過程,也是不斷在人群中教化眾生。

常不輕菩薩,大家看到這一位修行者那麼謙卑,就欺負他,罵他、打他,他永遠都是帶著歡喜心,向大家感恩,尊重大家,又向別人這樣禮拜,順便告訴大家:『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人人未來都會成佛。』這個常不輕菩薩將人人都當作未來佛,這樣教育他們,這樣的修行方法。

經過了這樣的修行,才成為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過去的常不輕菩薩。當然,段經文是以後的《法華經》中會再出現。這是過去的常不輕菩薩,在二萬億威音王佛的時代修行。

在<序品>中,釋迦佛入定時,久久還未出定,所以彌勒菩薩請教文殊菩薩,『您可知道佛陀是什麼因緣,今天這麼不同,這樣入定中放光,您知道這樣的因緣嗎?』文殊師利菩薩回答,敘述起過去日月燈明佛的因緣。

還有大通智勝佛,以後在<化城喻品>會講到。大通智勝佛,在未出家之前有十六王子,這十六王子後來也跟著父王出家了,出家之後一直聽佛說法。

久遠塵點劫前,大通智勝如來在世時,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

佛說法之後,同樣入定,這十六王子就趁著這個時間,向所有的人去說法,去結眾生緣,去轉法輪,所以這也是未來成佛的因緣,也是就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經過了無量數劫,豈止是二萬億佛。意思就是說,長久以來,不斷為人間修行。

修行的目的就是成佛,成佛的目的就是要轉法輪,將佛陀智慧內涵的法,完全要度向人間,讓人人也能夠體會這個宇宙萬法的真理。何況,必須從人間開始,去除煩惱、淨化自己,才能夠明心見性成佛。

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學菩薩道,不是只名稱的菩薩,我們要做一個實質的菩薩,現在就開始入人群中,無人不度、無處不在。發這樣的心願,才是真正『恆慈』,達到佛陀恆常慈悲的教化,無非就是要我們行菩薩道,不可獨善其身。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