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31日】法性為身同為佛子

Community:
Branch:

『凡夫因迷五蘊,緣於塵境之法,佛以法性為身,心佛眾生亦同,於一法性同為佛子。』

 
凡夫就是迷在五蘊。『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包括所有看得見的東西,以及我們的身體。因為外面塵境形形色色,與我們的身體接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會合,從這樣開始,我們的心就起了種種感受,所以『色、受、想』開始想入非非——我想要這樣、想要那樣。外面所映過的境界,『相』已經入『心』,我們的感受一直綿綿不斷,這叫做『想』。是歡喜的,就想要去取著;是生氣的,就想要去報復。
 
這種因為外面的色,給我們的感受,讓我們的心一直都有善惡的境界,所以就會去行動。這種的『色、受、想、行』,去行動之後,做善事歡喜,歡喜去付出做善事,這個善事歸納回來我們的意『識』裡;或者是行動去做壞事情,行惡事,結很多的惡緣,惡事惡緣過後,所有的業就歸納於『識』。所以,『五蘊』不離我們的身體在外面的感受。
 
這個『色』字就是有形有色,包括我們的身體、行為,合起來都叫做『色』。而『受、想、行、識』都歸納在意識之內。所以我們不論是身體去接觸外面的境界,就開始內心起意,想入非非,開始去行動;行動之後的歸納就是我們的業力,這叫做業識。所有善惡一切都歸入我們的業識,這就是造業完成了。造業完成就是『因』,就是種子,都含藏在我們的『識』之內。凡夫就是因為迷,所以才受這五蘊轉動,由不得自己。
 
年輕人看到一個女孩子很美,就想要追求,不顧一切,男歡女愛,情投意合就結合了。不論家人是否同意,不論雙方是否另有家庭等等,就造成了男女之間不淨法,這個不淨法再延續下去,就造成了家庭問題。這就是心迷於境,所做出來的『惡法』,就造成了家庭、社會的遺憾。這種的塵境之法,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心不得安定,不得自已。
 
『佛以法性為身』。剛才說的塵境之法,是凡夫的境界。佛已經覺悟了,覺者的境界是『以法性為身』。法性就是真如,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除了真如本性以外,法界為身;就是佛的覺悟,那個境界範圍這叫做法身。
 
天地宇宙萬物之間,所有形象、聲色等等,無不是法。所以我們對一切景物都要起尊重心,萬物都有它的法性存在。法性隨緣而有,你要什麼東西,本來是沒有的,只要隨緣會合,就成為這項東西。我們看得到這項物質、那項物質,如何將它會合,變成了『有』的東西。這個『有』的東西,將它分解、分解開來,又是『沒有』。
 
我們常說『空中妙有,妙有真空』。看到我們人,人是不是永遠存在?沒辦法,最後還是因緣盡了,這個人就不見了。不見,是不是全部不見呢?有啊,捨此投彼去了;這個『捨此投彼』重新再來,就像我們在做資源回收,將它分解、分類之後,種種不同的物質,回歸它不同的性,又再製、再會合起來,這個東西還是在。
 
所以『空中妙有』,只是涵蓋著『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這就是在我們的心與外面的境界會合,所有已成的物質總是成、住、壞、空的時代。什麼人對自己在用的東西,會永遠這麼愛它,而它都不壞?世間應該是沒有。
 
手機,記得才用沒多久,又新的機型出來了,這些舊的怎麼辦呢?變垃圾,不見了。會不見嗎?不會,它會污染大地。就需要有智慧的人去將它回收,將裡面的零件一一分解,所以從『有』變『無』。解開之後,這個因緣再各歸原來的因,又回歸它原來的本質。所以緣也不常住,因也是千變萬化,各各因、各各緣,就是在這個所有一切法性中。
 
所以,佛陀瞭解這些事情和道理,所以他說『真空』,但是『妙有』。佛陀分析『真空妙有』,這個法性為身,這些道理的覺性在人人都有,是真如本性。所以佛陀『以法性為身』,這就是覺悟的生命,慧命永遠常住,這是佛他的以法為身。
 
所以『心佛眾生亦同』,我們的心與佛、眾生都相同,同樣有這分的法性,只是我們現在叫做凡夫,迷在塵境之法,在塵境裡。佛陀是跳脫了塵境,那種『空中妙有』。所以,我們日常的生活,佛陀瞭解道理何在,我們不知道,佛陀都知道,要來為我們指導方向該往哪裡走。
 
所以,『於一法性同為佛子』。其實大家都有共同這個法性、慧命,我們清淨的本性都是知道,只是我們若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將凡夫的五蘊色塵轉過來,清楚明白就成為『法性身』,這樣我們就是與佛同等清淨本性。這是心、佛、眾生都相同,『於一法性同為佛子』,我們同樣從佛口生。
 
佛陀說法從口中出來,我們接收之後,我們的慧命成長。這就是舍利弗瞭解了,所以前面的經文,『嗚乎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經文《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原來道理是這樣,應該心、佛、眾生都平等,應該同入一個法,這個法就是覺悟的法,同為佛子。菩薩是這樣,聲聞是這樣,緣覺也是這樣。哪怕是凡夫,回歸法性也是與佛相同。
 
菩薩是發大心、立大願,聲聞、緣覺只是自獨善其身,只是這樣的分別而已。現在知道了,自己責備著自己:若提早就發大心,我現在也是菩薩,與菩薩同等的境界,能夠自利利人。
 
所以現在舍利弗知道,『我等亦佛子』,我和這些菩薩都一樣,大家都是聽佛所說的法,所以我也是佛的法子。因為是法子,在佛法中生智慧,所以佛所說的同樣是一乘法,只是自己將自己與這個一乘法隔離。

 
⊙今我等已自知,亦應為佛法子,於佛所說一實乘,菩薩將成佛,演說無上道,我等亦同入清淨無漏法。

 
看到菩薩,『菩薩將成佛,演說無上道』,這些菩薩是發大心、立大願,將來都能夠成佛,因為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薩道。而還未成佛之前,還是要『上求下化』,上面還有佛,所以要向佛不斷求法,直到未來自己修行成佛,就能夠向眾生度化。所以這些菩薩是未來能夠成佛,也能夠向眾生說法,這就是菩薩。
 
舍利弗自己想,『我等亦同入清淨無漏法』,我們也是同樣在這裡聽,我們也是同樣將煩惱不斷在消除,去除煩惱與菩薩一樣,只是自嘆『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同樣是斷煩惱,只是自己一直在慨嘆,自嘆無法在未來『演說無上道』。因為菩薩心尚未啟發,沒有經過這條菩薩道,當然就沒辦法成佛,所以他就自嘆。

 
⊙自嘆過去聞法遲未解悟,又未能說如是法,故云深自責。向內自省思,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自嘆過去聞法遲未解悟』,同樣佛是這樣說法,但是過去所聽的法,都是自己停滯了,還無法體悟佛陀的用意,所說的法都是勸化人人發菩薩心。但是自己『遲未解悟』,一直遲遲不接受,沒有走出去行菩薩道。這是自己很自嘆,很多能夠救濟眾生的機會都失去了,所以自嘆過去所聽的法『遲未解悟』。
 
『又未來能說如是法』,若是發心了,就是在未來成就。所以『故云深自責』,能夠發心的人都已經行菩薩道,還未發心的人,菩薩道還沒走,等到何時才能夠開悟、才能夠成佛,才能夠來說法呢?這是自我的慨嘆,所以說『深自責』。自己責備自己的過去,聽法沒有體解佛深奧的大道理,只是停滯在這個人間法、小乘解脫法,所以自己深自責。
 
『向內自省思』,一直在思惟,自責、反省。
 
常常聽到慈濟人過去的人生,他的脾氣、行為有偏差,因此受人排斥。現在聽法,入慈濟的宗門,接受到靜思法脈這個法,對自己有信心、改過了,行為就改變了,得到多少人的稱歎。
 
這就是道理。一個人有接受道理,他的人生就能夠重新改變,不必慨嘆:『唉呀,我這輩子就是這樣定性了,要改就等來世吧!』你這一世已經知道這樣不對,這一世就要趕快改過來,這個好因好緣才能延續到來世。我們若是覺得:『聽,我都知道;要改,等以後、等來世。』實在這已經是『無法度』了,因為此生沒有種因,來生不會有這顆種子;人間路沒鋪好,要如何接上菩提道呢?
 
所以,我們若能夠現在聽法,現在改過,這是對自己的信心,也是對自己慧命增長,才真能夠入法性、聞大乘法。所以我們應該要聽法之後,內能自省,好好反省自己,修行到底有身體力行嗎?若能如此,就表示法有入心了。

 
⊙我等亦佛子,同入法性,同聞同入。既不得受記成佛,亦不能未來演說法也。

 
『既不得受記成佛』。舍利弗說我等是佛子,也是同入法性,佛陀在說法,一起在這裡聽,一起在這裡接受,不過菩薩已受佛記,但是我們自己呢?『亦不能於未來演說法』,未來無法成佛,哪有辦法像佛這樣廣度眾生呢?
 
自己還未發大心,還未走入人群中去,還未與眾生結好緣,未來哪有辦法說法度眾生呢?所以這是舍利弗他的自責,舍利弗開始在啟動,將這個心擴大起來,開始要立弘誓願。這就是舍利弗的心聲。
 
各位菩薩,所緣境我們要很注意,眾生所緣的塵境之法,我們每天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