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29日】聞法除疑網

Community:
Branch:

『佛慈諄諄教,弟子孜孜學,始自四聖諦,終至四弘誓。』

 
知道佛陀的慈悲,循循善誘,不放棄任何弟子。期待每一個弟子有緣接觸了佛法,就能夠從佛法中覺悟。這是佛的心意。但是,學的人呢?能夠有這樣的覺者來教育,弟子是不是應該用心用功,不放棄時間,專心受持。
 
佛陀初說方便法,就直指人生是『苦』,苦來自於『集』,要斷苦必須先滅了『集』。世間有種種的成見、種種的無明、種種的煩惱,必須一一瞭解苦的源頭,就是因為無明、煩惱、欲念所集合。知道之後,就要趕緊自我警惕,收心回來,好好用功。
 
雖然開頭說,苦、集、滅、道,這是不是小乘法呢?其實,這是法、道理的起源,要讓大家知道的開頭起點,最終就是到『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就是要發心,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心是不忍眾生苦,所以要發誓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人群中煩惱何其多!因此我們更要立願,如何在人群中立典範,多少的煩惱來,我們要自在面對,不受誘惑,不受污染了,不受種種人我是非困擾。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發大心、立大願,斷種種的煩惱。
 
因為我們要學佛,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是無窮際,道理很高、很廣、很深,我們必定要發弘誓願,用心聽聞、理解、受用。『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為佛道完全就是要令我們瞭解人世間,在聽聞感觸中都是法,我們若能全都體會瞭解,『四弘誓願』就是回歸如來本性的不二法門,也就是菩提大直道。所以,從『四聖諦』開始,終至『四弘誓願』,這是我們要清楚,要很專心、用心學習。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有一位比丘很認真,日夜都在誦經。寮房中有一隻狗,每天都在這個比丘的床下認真聽他誦經。幾年後,這隻狗往生了,投生在舍衛國一位長者家,成為長者的女兒。她從小只要看到出家人就很歡喜,看到有人托缽,她就拜託母親來供養。
 
經過十多年後,有一天,看到比丘出來托缽,母親已經將飯供養比丘了,但是這位少女又捧了一盆飯,跟著比丘一直走,到了修行的地方,將這些飯供養給另外的比丘尼,就這樣向著佛、僧、尼請求出家。佛陀歡喜,僧團歡迎,這樣就入比丘尼僧團中,看到每一部經,好像都很熟悉。
 
這就是說我們學佛,無論有情、無情,『孜孜學』,要很認真、很用心學習。不要以為佛陀過去四十多年間,都是說小法。最開始的『四聖諦』,是不是說小教呢?是不是方便法呢?其實方便法就是妙權,它與最終的大乘法、成佛之道,是相應的。
 
由此可知,佛陀所說是一法,『佛口一法,三根普被』,大小法都含藏著微妙道理,權巧方便不離成道的大法,只是聽者的用心程度有別。所以,我們人人要真正用心來體會佛的教法。
 
前面的經文,舍利弗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他所聽到的法,現在的歡喜,疑網全都去除了。所以這段經文就說,『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是舍利弗的心,再次地表達,過去承蒙著佛陀的教育。這過去四十多年間來,佛陀適應眾生的根機,施權教化,含藏著大乘的道理存在。過去不瞭解,所以心難免感傷,以為佛偏向菩薩,肯定、褒揚,為那些菩薩授記。為什麼我們還得不到佛的肯定、授記?但是現在,『今日』就是指法華會這個時候,已經開解了,瞭解了。

 
⊙四十餘年以來,承蒙佛為應眾生,施權教化,而實不失於大乘。昔日感傷,失於如來知見,今日開解,不失於大乘。

 
『不失於大乘』。佛陀四十多年來所說的法,涵蓋著大乘法,是自己不瞭解。現在知道了,所以舍利弗歡喜了。
 
『佛音甚希有』。因為佛陀說法的聲音,讓我們能夠瞭解天地萬物的真理,能夠除去種種眾生的煩惱。佛陀說法的聲音很微妙,很有吸引力,讓人聽了就歡喜,這是佛陀修來的德相之一。

 
⊙佛音甚希有:佛音聲超世希有,說微妙法,以小乘法除眾生憂惱,以大乘法除羅漢憂惱。

 
追求自利,求小法的人,聽到佛說法,自然就會去除憂惱。凡夫求心安,小乘求撥開煩惱,得小果、獨善其身,這都是小乘法、人間法,求一個暫時斷苦的方法。但是佛陀的大乘法,能夠除羅漢的憂惱。
 
羅漢,就如舍利弗等人,雖然到極果,煩惱去除,但是還沒有發大心。不過,他們也有一種憂惱: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和佛一樣的知見,願意發大心、立大願,投入人群中?自己還有疑,自己的信心還不夠,像這樣的阿羅漢,他們到法華會來,也已經除憂惱。所以這是從佛的聲音所得來的法,過去一段一段的煩惱去除,現在已經得到啟發大心的方法,所以這些羅漢的煩惱也能除了,沒有憂惱。
 
舍利弗再說,『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我現在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連憂都也沒有了。

 
⊙我雖已得漏盡,已無煩惱,然有此法執之憂惱,今亦斷除憂惱。

 
這個『憂』就是擔心,我現在一點都不擔心,我漏已經盡,煩惱都盡了,要成佛應該沒有困難,這法華會得佛授記,應該我也有分。這是舍利弗自述,除了他本身以外,他也是僧眾的代表,我們大家都是煩惱已盡的人,現在這個法華會中一定能夠得佛授記。
 
所以這是舍利弗,『我已得漏盡』,已完全沒有煩惱,現在這個法執憂惱也全都斷除了。過去就是有法執,執著在他所修的法。現在這個法執也去除,心門打開了,所有的疑悔、煩惱、憂愁全都棄除了。
 
『我已得漏盡』。凡夫就是有漏,一直漏,聽法,聽了就過去了、忘記了;即使記得,多數人聽法是一回事,生活的習氣依然不變,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行動中。
 
『漏』就是習氣還在,儘管聽很多法,還是一樣我執、法執。『我執』是凡夫的習氣未除,『法執』就是我認定是這樣,應該要顧好我自己,雖然你的解釋,你叫我要開大心、要付出,不過我認為我還沒有那個能力。這種的法執、我執,我們的煩惱,都叫做『漏』。

 
⊙凡夫眼耳等六根門漏洩,欲貪成瞋癡,故名煩惱為漏。至三乘之極果,以聖智斷盡此煩惱,謂之我已得漏盡。

 
凡夫的『漏』,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六塵,就是我們的心將外面的境界會集在六識裡。在六識中,人我是非、愛恨情仇,都從外面引進來,所以外面的塵卡在我們的心裡,將法漏掉了,所以叫做『六根門漏洩』,漏掉了。法水本來是要洗滌這些污垢,但是法水留不住,煩惱卡在心裡,這叫做漏洩。
 
『欲貪成瞋癡』,因為欲與貪,變成累積了瞋與癡。因為你愛,你會偏向,欲求不得就轉成了瞋。瞋心蒙蔽了智慧,心就會癡,癡行就起,處心積慮要去損害他人。這就是因為法沒有留住,法漏掉了,留不住,讓它漏了,所以這叫做『漏』。

 
⊙至三乘之極果,以聖智斷盡煩惱,謂之我已得漏盡。

 
以『至三乘之極果,以聖智斷盡煩惱。』我們修行,若能夠漏盡,漏盡就是煩惱都清出去,法入我們的心來,這樣我們能夠一路一心,到達三乘極果。
 
三乘極果,就是不論是小乘、中乘、大乘,大小乘法我們全都瞭解了。所以發揮了我們的聖智,將佛陀的知與見用在我們內心,將各種煩惱一一斷除。
 
就像大愛劇場『手掌外的天空』,因為相命師的一句話,讓她的心起落不安,這叫做凡夫。接觸了佛法,她的心安定下來,心開運改,福就來了。
 
凡夫都能在佛法中轉變命運、轉變心態,轉惡為善,何況已經修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只要各人所瞭解,轉一個念頭,這叫做『聖智』,就能夠斷盡種種的煩惱,這樣叫做『我已得漏盡』。
 
所以,『聞法除憂惱』,就是用清淨的心來聽法,法入心,自然增長慧命,若遇到什麼事情,就能夠契理。

 
⊙聞法除憂惱:用清淨心聞法入心,增長慧命,遇事契理。

 
我們若對道理清楚,這些煩惱、無明就化成菩提,成為我們修行菩薩道的資糧。所以,人我是非何存呢?沒有什麼人我是非。我們的心不要受這個世間的聲與色影響,才不會心常常鬱悶。自己的心不轉,境界絕對不會轉。道心本來就寬闊如天空,清淨如琉璃,還有什麼東西能夠轉移我們呢?學佛,希望大家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