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03日】戒定慧行至心供養

Community:
Branch:

『至高供養是誠意,致敬聞法最供養,戒定慧行真供養。』

 
什麼叫做供養?什麼樣的供養才是最虔誠呢?那就是誠意。誠意的供養,你一念心至誠無雜念,一心無二志,這叫做誠意。
 
我們在誦經之前,唱誦《爐香讚》,光是從『爐』、『香』二字開始,看見香煙裊裊從爐升起,我們就用那念心將煙轉成了雲——『隨處結祥雲』;只要我們以最虔誠的心,祥雲中無量無量的佛,入我們的覺海中。那就是無量的誠,因為你從內心的誠意,佛入心,心中就自性佛現前。
 
自性佛現前,就是要從我們最虔誠的心,這念心合一,與我們的覺性會合,這就是最高的供養,供養我們的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要從信受奉行的供養中得。這大家聽起來好像很深,其實只是講究一念心。這念心致敬聞法,就是最誠意的敬心聽法。
 
我們最近不是一直說過嗎?懸遠的時間才有一佛出世,要遇到佛真的很困難。佛即使出世了,要將他的心懷所覺悟的境界和大家分享,但是難啊!什麼人覺悟得到呢?以我們的心要來覺悟這個境界,還離很遠。若不能用虔誠的心來接受佛陀的大乘法,恐怕聽了會曲解,或者起了不信,甚至毀謗。這就是佛陀所考慮的。意思就是說,考慮人人有這一分致敬聞法的心嗎?
 
我們若有最虔誠的心,『直心是道場』,佛陀的說法,信受奉行,若能這樣,佛陀講法就很容易了。偏偏眾生就是無法直心接受,即使直心接受了,也無法身體力行。這就是佛對眾生說法的難處,就是我們眾生誠意不夠,所以無法深信。
 
我們從《序品》開始,就一直在說深信、深植善根。同樣的意思,現在這個深信,那就是虔誠。直心的道場,虔誠的深植,這樣才能夠與佛的心境會合。所以這就是『最供養』,就是最高、最大、最深的供養,那就是『致敬聞法』。要很用心聽法,法聽入心來。
 
平常我們若是聽法,多數都是聽了就過去了,聽了卻沒有將法留在心裡。就如我所譬喻的,水從水管流過去,水管還是空的。這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戒、定、慧。
 
佛陀說法,用種種的方法讓我們用,教我們生活中要怎麼樣的心,清淨來接受佛法,除非你不要去做錯事,那麼就要『戒』。戒,預防我們的心不要起心動念。我們若是一起心動念,貪念一起,煩惱一生,凡夫的無明習氣就又起來了。
 
我看到『草根菩提』節目,很有趣的一對夫妻,兩個都已經七十多歲,老夫老妻了。當然,先生過去的人生曾經放蕩,對家庭不負責任,對太太也曾有過虐待、不顧家庭。懵懵懂懂,過了幾十年,後來朋友告訴他:『來,我們去了解慈濟,我們去投入做慈濟。』他就說:『對,說到慈濟,我就聽說你很迷。』
 
他這位朋友就說:『迷或不迷,你就進來了解。』『我要從哪裡了解?』開始就帶他,帶去做環保。
 
開始坐下來試試看,就看著大家一邊做環保,一邊就是互相讚歎:『這位師兄更精進。』『沒有,那位師姊很用心。』就這樣,聽到大家彼此讚歎,像一個大家庭。
 
『有趣嗎?』『有趣,有趣。』開始繼續來。從分類做起,一直到了那裡的很多馬達、機器,他就說:『來,來,這是我的專門。』所以他專心在那裡,把電風扇、電腦仔細地分解,做得很歡喜。就這樣一步一步,有活動就跟著人家去參與。
 
看到別人的家庭,怎麼這麼苦!老、病,沒有人照顧。他自己覺得:『我不是很好命嗎?我過去對家庭……。』自己一直懺悔。我們在『入經藏』時,也跟著人家進去,聽人家說有讀書會,也和人家去聽。他感覺到:『我要大懺悔。』開始從他的習性一直改、一直改,不知不覺,回到家裡,真是一個很標準的好先生。
 
但是太太一直執著,『他現在對我好是應該的,以前你就不知道……』一直唸他過去的事情。甚至常常罵先生,先生就笑笑的。人家就說:『咦!你現在怎麼這麼沒脾氣?』他說:『要發什麼脾氣?以前已經脾氣都發完了,現在就輸人一些,就讓人家唸也是很好。我不要再被她的境界拉過去,我們要聽師父的話。』
 
所以,他就是『做就對了』。『我的確不對,過去是這樣,自己想了真的很懺悔,我現在就是要懺悔。我看到別人很苦,我們還有力氣,雖然七十多歲了,我們還能做。』我們的大愛臺記者問他說:『你現在有求什麼?』『沒有,要求什麼?讓我身體能夠俐落來做環保,否則若少我一個,就少一個人手,所以環保還需要我。』『還要求什麼嗎?』『沒有,環保需要我。』
 
看,這就是智慧。『還要求什麼嗎?』『沒有,環保需要我。』這種無所求,只想要付出。這戒、定、慧。戒,哪有多深奧呢?在一個老人,他明白自己的過去錯了,馬上改過來,哪有困難呢?『聽師父的話就對了。』他只是聽師父的話,就能夠改變他的習氣,日日在求懺悔、日日在付出。所以我看了之後,說:『這就是真供養!』那是真正『真供養』的人,對法那麼虔誠。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了,『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

 
『天人所希有』。天上的一天,人間是一百年。以天人來看優曇缽花能夠出現,他都感覺很稀有了,何況說人間呢!我們就能夠知道,佛出現人間是很稀有,譬如優曇缽花,幾千年才有一現。佛出現人間已經不容易,何況佛所說法要對機、應機,尤其是這些根機能夠直接接觸到佛法更難,所以這是很稀有。
 
所以,優曇缽花雖然是很長久才出現一次,但是世間就是有這個東西,有這個道理存在。『時時乃一出』,要看大因緣時,它才有顯現。佛、法在世間,也是要看因緣。在世間有佛法,是不是普遍,大家都聽得到佛法呢?聽得到佛法,能夠信受奉行,又有多少呢?很難。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描述法在人間是多麼重要。經文說: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現在又將優曇花譬喻人能夠遇到佛法、真正接受佛法,更困難。
 
『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這是表示虔敬信願受持。聽法要用很虔誠的心來信受。不只是虔誠、恭敬,還要信入心,入心之後還要發願受持。能夠得到這樣的法,入我們的心,這樣受持,才會『聞法歡喜讚』。法入心才會歡喜,法若不入心,不會歡喜。

 
⊙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如能以虔敬信願受持,聞法歡喜稱讚;自受法入心自受用,並引用法入他心他受用。聞法得法歡喜,乃至發一言至誠讚歎。

 
就像那位老先生,環保菩薩,他已經將法入心了,回到家裡不論看什麼臉色、聽到什麼聲音,他都不在意,因為他的心中有法,所以會常常很歡喜。所以我們法要入心,聞法歡喜,還要讚歎,讚歎這個法。
 
『自受法入心,自受用』,這個法入我們的心,就要自己先消化。所以導覽志工若來向師父銷假,我就會問:『你要來導覽嗎?』『是啊,輪到我來導覽。』我說:『你要先導覽自己,才能夠導覽別人。』同樣的道理,法要先自己入心,入心之後才有辦法『引用法入他心他受用』。
 
《無量義經》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一個人將這個法入心來,面對著世間各各因、各各緣,各各的根機不同,我們將佛法,將這些因緣、根機適合他們,我們將佛法這樣給他們。
 
看看眾生需要什麼?需要物質,我們趕快給他們,想辦法解決他的苦難。解決了他的苦難,他能夠接受我們說話,我們的話,讓他了解,這就是『他受用』。也是我們自己消化之後,菩薩道在人群中,為人群付出,這是『自受用』;引度他人,『他受用』。所以,『聞法得法歡喜』,聽法之後,得到這個法的歡喜,『乃至發一言至誠讚歎』,這叫做聞法歡喜讚歎。

 
⊙歡喜聞法入心不忘,應用於人與事,理事圓融,心法理互通,諸事相融通達無礙,發言讚歎!

 
歡喜聞法入心,還要不忘記。不是今天聽了,『我記得了,今天我聽了都很清楚。』清楚,就要記住。『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牢記在心,永遠永遠。非常多的人就是『做就對了』,這也是牢記在心。
 
若能夠常常記住,就應用在人與事當中。人和事,其中有道理,是非我們分得清楚,這種的道理與人事,我們要能圓融。
 
又『心、法、理互通』,我們的心和這個法、道理要融會貫通起來。『諸事相融,通達無礙』,這樣我們的人間一切之事,怎麼會不通呢?人、事、物、理,本來就是互通,互不障礙。這就是歡喜,因為法入心來,我們時時歡喜,時時發言讚歎。
 
因為人、事、法、理,全都互通了,這樣『諸事相融通達』;諸事相互融,就能夠通達無礙,不是嗎?『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這不就是我們法已經入心了嗎?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
 
『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若能夠法入心,身體力行在人間,自受用、他受用,這就是供養,就是很虔誠來受法。

 
⊙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身口意虔誠敬恭稱讚,是為三業至誠供養一切三世佛。

 
這個供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三世佛』,就是要身口意三合,很虔誠敬恭稱讚,這叫做『三業至誠供養一切三世佛』。
 
三業就是口、身、意。我們的口所說的不離法,我們的身所行動的,法在行動中,法是從我們內心意的虔誠;虔誠說話、虔誠做事,都是從內心開始。若能夠這樣身口意三合,就是供養一切三世諸佛,這就是至誠供養。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能夠是這樣的人,很稀有。『如是人能見佛聞法,即起歡喜讚歎(即起歡喜稱讚)』,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如是人能見佛聞法,即起歡喜稱讚,至心供養,是人甚希有,過於曇華之希有。

 
像這樣的人,虔誠供養,身、口、意三業不離佛法,在人間有這樣的人,很稀有。這樣的人就能夠見佛,就能夠聞法時時歡喜,這是因為至心供養。這樣的人真的很稀有。
 
確實,能夠這樣的人是稀有。雖然常常在說『你很虔誠』,其實真正的虔誠,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聞法受用,自受用、他受用、戒除習氣。這種戒、定、慧,用身心供養,這是最虔誠的供養。
 
所以,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學得身心供養,聞法歡喜,『乃至發一言』,就是最虔誠的心。一句佛法就用之不盡,法是無量數,這樣就是最好的供養,這是最富有的人。所以各位學佛要用心,真誠供養,才是我們『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聞法就要信受力行,我們才能真正與佛、法契合在一起。學佛要把握當下,法法入心,這樣才能夠有所得。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