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20日】志求佛道弘大乘

Community:
Branch:

『佛為眾生而修行,亦為眾生而成佛,志求覺道弘大乘,隨佛意說暢本懷。』

 
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感恩佛陀為眾生現相人間,經過了修行,用他的身教典範來教育眾生——怎樣才能成佛?就是要有這樣。對人間的形態、疾苦有所感覺的人,為什麼人間有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還有五陰熾盛苦?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心若能夠自我覺悟,才會想要如何去找出解決苦難的問題。我們大家也要問自己,日常生活有感覺到嗎?若有感覺人生世間的生態等等,我們才曉得要發心修行。
 
追求真理就要精進,堪得起人生的磨難。就像佛陀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多麼辛苦!他克服了生活的種種,他照顧這一念心,永遠都是沒有生滅,沒有起心動念,在修行。我們有辦法這樣嗎?佛陀是我們的典範,佛陀做得到,我們就是跟隨他這樣做,跟隨他這樣修。
 
佛陀就是要展示給大家看,給大家做典範。佛經過了這一段修行,他終於覺悟。覺悟的心境是什麼呢?這種為眾生而成佛,這個心境就是靜寂清澄。覺悟之後,還是一樣要廣度眾生。過去的諸佛是這樣,現在及未來的諸佛也是這樣,無非就是教導人人要有這分弘大願的心。
 
不過,我們眾生往往就是『發心容易,恆心難』。說要修行很容易,修行過程能守住這一念心實在不容易。
 
佛在世時,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有一天,從遠方來了有七位年紀不小的修行者,他們在婆羅門教長時間修行不得覺悟,所以從遠方要來投入佛門。佛陀慈悲,就為這七位上了年齡的婆羅門剃度,讓他們出家了。
 
這七個人住在同一室,開始時也很精進,過了不久卻慢慢鬆散了道心,開始講話,所說的都是無關修行,卻是有關在社會一切財、色、物欲等等無意義的事情。
 
佛陀有一天走過他們的室外,聽到這樣大聲談論社會的男女、財欲等等,佛陀就用著很嚴肅的態度,向這七個人說話了,就說:『出家應該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定要發弘願。你們怎麼可以在這個修行的地方大聲嬉笑?你們說要修行,到底為什麼將心這麼放縱呢?
 
修行者若是心還收不回來,多數是有五種仗勢:第一,仗勢自己還年輕;第二、仗勢形貌莊嚴端正;第三、仗勢身體還很健康;第四、仗勢在世間享用的財物還很多;第五、仗勢地位很高、名望很大。多數的人都是仗勢這五樣,現在你們呢?
 
你們七個人,現在到底仗勢什麼呢?說年輕,你們已經年齡這麼大了。說形貌端正,老來已經是形體變、皮膚鬆,肌肉萎縮了。說仗勢你們有錢嗎?既然要修行,世間財物一切都要捨去,何況世間的財物是無常,五家共有,財物沒辦法使人不老,財物無法使人永遠健康,所以財物有什麼好倚仗呢?說你的聲望大嗎?名聲、地位也沒有,你們到底是仗勢什麼呢?
 
你們既然發心要修行,已經修外道行,也過了這麼多年一無所得,從遠途來求皈依、出家,年齡也已經大了,對世間的欲樂,這種世俗的習氣怎麼還不能斷呢?』這七個人聽了佛陀的教誨之後,真正徹底慚愧,同時向佛懺悔。
 
我們人人也應該反省,有這樣的心嗎?這五件事情不可靠,隨著時日流逝,唯有不生不滅、清淨如琉璃的自性,才是永遠屬於我們的。佛陀對這七位老比丘說,修行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不也是為了這樣嗎?『上求佛道』,每一天在聽法,每一天都希望我們聽來的法能和大家分享,讓人人心更明、路更正,心明道正,這須要大家聽經之後互相分享。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造作的,各各有因、各各有緣,我們到底造什麼因、結什麼緣?我們若有心、有志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淨業淨緣就不斷增長,這叫做智慧。

 
所以上面經文,佛陀說:『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佛陀『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一直都在稱讚。這個心要顧好,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的法,這是一種心靈境界,佛陀不斷就是要引導大家進入這種不生滅、涅槃的境界。
 
『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生死,我們修行要顧好這一念心,不生滅的心。我們若是有了善法,已經入心了,外面的欲念境界,不要再進到我們的心裡再生出來;我們已經聽來的法,要保存在心裡,不要將這一念心滅掉。『死』就是滅的意思。我們凡夫都在生死中,聖人的境界是沒有生滅,沒有生死,這是人的心,修行的心。
 
這是佛陀用種種的方法,譬喻、言教來引導我們、教育我們,要到達不生不滅、生死永盡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心不生不死,這一念心無生死,就是無生滅的意思。

 
現在這段經文,佛陀再向舍利弗說:『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

 
因為佛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不斷教導眾生,不斷現修行相,不斷做眾生的典範,引導眾生修行,所以說『我見佛子等』。因為與眾生結很多的好緣了,大家都有這個願心,數量很多,無量百千萬億。
 
這就是佛以舍利弗為當機者。因為這麼多人,舍利弗智慧第一,是請佛說法的人。

 
⊙佛以舍利弗為當機,警惕眾生,受持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又為菩薩之通名。

 
這就是警惕大家,聽法要用心,受持佛戒,所以叫做佛子。你們既然願意修行,成為三寶弟子,人人要能夠常常自我警惕,好好受持戒、定、慧。這是佛的戒律,我們身為佛的弟子,人人若能這樣,就是佛子。有這分心,從佛口生的佛子——佛陀說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叫做佛子。
 
『必當作佛』。若能這樣,有心願意受持戒、定、慧,從佛口中說出來的法,我們將它接受進來,增長我們的慧命,這樣的人,一定能作佛。你有修行,一定能到佛的境界,但是修行的過程就是菩薩道。菩薩的通名叫做『佛子』;就是說,聽法之後要身體力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叫做佛子。

 
⊙又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種子,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

 
『又以其依佛之聖教』,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教法,『而生聖道種子』。因為佛陀在我們的心地播下善種子,《無量義經》說『布善種子』。佛陀說法,就是在眾生的心地播下善的種子、智慧的種子。善能造福人間,智慧能紹隆佛種,能用智慧來度眾生,所以叫做『紹繼佛種,使不斷絕』。能夠讓佛法綿綿流長在人間,千百萬億世,這就是佛陀的期待。種子不斷地撒,能夠發芽、成長,成為菩提林,這是佛的期待。希望人人接受佛法,身體力行,行菩薩道,這是佛陀說法的目標。

 
⊙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學佛弟子志求佛道,此依寂滅境而發誓願。發一念善,生無量千萬億菩提之果,最勝無有過上。

 
『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學佛的人要立志上求佛道,要不然我們修行是為什麼呢?我們就是要求通達這條道路。『依寂滅境而發誓願』,佛陀的境界就是寂靜清澄、淨如琉璃,這個境界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所以要好好發一念善,從這一念善的種子開始發芽,這就是聖道種子。
 
『生無量千萬億』。發菩提心的人很多,是不是願意守志奉道呢?若人人修行都能守志奉道,粒粒的種子在人人的心裡,這樣一生無量,不就是『生無量千萬億』嗎?這要看我們是不是人人有這一念心。
 
『菩提之果』是『最勝無有過上』。各位菩薩,我們學佛要學得種子入心,種子落土,我們必定要時時讓它有雨露、水分,滋潤心地,成長種子;還要給它陽光,這種的希望、精進,助長我們心地這粒種子。
 
我們還要給它很好的空氣,時時互相勉勵,別人的心得,用在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心得,供應給別人,像空氣流通一樣。所以我們心地的種子,也要讓它有因,也要給它種種的緣,才能成就。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所說的話。前幾天晚上,我請懿仁(靜思人文營運長)和美國的慈濟人分享,靜思人文如何在各地發展?大陸如何能夠接受靜思人文的出版品?她在樓下分享,我也聽了,聽得我很歡喜!那種青春活潑,純真無邪,那種如何去和人接觸,讓人能起這麼歡喜的心,那麼認真體會法脈的需要,讓大家有心將『靜思法脈、慈濟宗門』,能在他們的地方弘揚光大。
 
聽她說話,活潑、純真,不會讓人起邪思,也不會起邪念。那種堅定道心,這麼多年來這樣在鋪路,那種的心得,我們聽了也應該能夠堅定道心。這也像清新的空氣,我們吸收進來,才有辦法因緣成長。
 
各位菩薩,既然修行,就是要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陀對那七位老比丘所說的話,應該也是在對我們說。所以,希望我們能念世間無常,趕快把握時間,日日反省,日日精進,這樣在佛法中,慧命才會成長。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