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30日】道場始覺悟道化他

Community:
Branch:

『始覺本具恆存,發心如初見性,深思慎行如法,自覺悟道化他。』
 

始覺本具是永恆存在,這個佛性我們本來就有,只是我們迷迷茫茫於六道輪迴中,而把它忘記了,這是本覺受到無明煩惱遮蓋了。
 
佛陀現相人間,出生在皇宮,經過了一段非常辛苦的修行後覺悟了,那個覺悟就是『始覺』。這個開始的覺悟,人人本具覺性,只是人人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讓它迷失了。所以佛陀為了要教育眾生,他現相來人間,同樣是由父母所生育、成長,看盡人間的人、事、物等等,慢慢地發覺到人是如何生?為何會死?在生、死的中間,所看到的人事物,實在是苦難偏多。
 
佛陀用這種與我們在人間的狀態一樣的方式,他也在修行的道路上帶領我們前行。因為他的過程,是這樣發覺人生的苦,是這樣去探討人生覺悟的道路,終於覺悟了,這叫做『始覺』。佛陀覺悟時,發現到人人原來本具覺性,所以說『始覺本具恆存』,這個原本就有,不只是佛,是人人全都有。
 
佛也是人,他能覺悟,他能成佛,只要我們發心修行,也同樣能夠成佛,所以說『發心如初見性』。我們若能夠發心勤奮修行,就像佛陀那個時候夜睹明星,忽然覺悟的那個『本性』我們也有。所以常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我們絕對會到達佛的境界。
 
我們要『深思慎行如法』。既然要修行,我們要好好用心地深入相信佛所說的法,深信思考我們的人生要如何才能追隨著佛的芳蹤?我們要如何堅定如一,如佛的堅定?
 
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謹慎、戒慎,還得要虔誠。這是每天、每天都向大家這樣呼籲:人人要戒慎虔誠。這叫做『深思慎行』。生活中,我們若能每天用如規如矩的法在生活,就是『自覺悟道』又能『化他』,不只能夠自覺,還能透徹道理,還能化他。這是我們必定要用心的地方。
 
我們要能體會佛陀的用心,其實他本來就已經成佛了,只是在娑婆世界因緣成熟,現相成佛,必定要經過這段時間來領導我們,讓人人能夠追隨佛的芳蹤前進。所以,前段的經文就是說,眾生在六道輪迴中,迷失了原來清淨的本性。這清淨的本性已經受了無明、煩惱遮蔽,所以知道人生是苦,想要修行,有的人差毫釐就偏千里,落入邪見了,所以『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這是昨天說過的。
 
他們都是想要如何捨離人間的苦,反而種了苦因,想要得福果,這是不可能!佛陀出現人間來輔導眾生,讓我們知道,苦因無法得福果。所以佛陀的大慈悲,就用種種的方法來人間化度眾生。

 
⊙我始為時,至理無始終,假時化物。

 
下面這段經文,佛陀就再說:『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佛陀說『我始坐道場』,我開始坐道場。『我』是佛的自稱,這個『開始』是指『始覺』,開始覺悟在那個道場。其實,應該是說無始無終,沒有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終結的時候。什麼時候開始?不知道!因為經歷的時間太長、太長了。
 
我們若在分析『劫波』,表示那個長的時間,也是無法說明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但是這個地方說『我始坐道場』,意思就是說『至理』──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無窮無盡;就像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你有佛性的存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這也沒辦法說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佛陀來去人間,也沒有辦法去分析到底有多久了。在佛陀的《本生經》裡,也是沒辦法找出過去生到底是有多長的時間?不知道。總而言之,就是無始無終。不過凡事總有起頭,就像我們生在人間,母親肚子陣痛時,就是開始準備要出生在人間,這就是出世。那麼同樣的,佛陀的覺悟,是已經透徹了解覺性,但是為了要帶領我們,所以他又再回來與我們一樣,從凡夫地開始。
 
也就是從生育那個時候開始,與我們都一樣。所以他去修行,證悟後,再回過頭來說他的心得。從覺悟的那個時刻,叫做『我始坐道場』。時間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道理也是一樣,宇宙萬物的真理本來就有,也沒辦法說是何時才開始。不過,總是要『假時化物』,藉一個時間的因緣開始,來化度眾生。
 
所以『我始坐道場』,道場在哪裡?那就是指摩竭陀國。

 
⊙道場在摩竭陀國,去尼連河不遠,初在此坐道,樹下得成菩提,感樹恩、念地德,故云:始坐觀樹。

 
大家都知道,佛陀在摩竭陀國苦行時,他忽然了解了,六年的苦行,對宇宙萬物的真理還不能透徹,好像沒辦法很明朗,所以覺得一昧的苦行不對,應該要趕快轉換修行的方法,所以他離開苦行林,到不遠處的尼連禪河沐浴。因為他也是凡人,長久的苦行導致營養失調,所以洗浴後上岸時,忽然間天旋地轉,體力不支,昏倒在河邊。牧羊女趕著一群羊在吃草,剛好看到一位修行人昏倒了,靠近一看,很瘦。心想絕對是餓了、渴了,才會體力不支,所以她趕緊從羊群之中,擠羊奶來為他灌食。
 
他醒過來的時候,感恩啊!恢復體力了,就到河邊菩提樹下的石頭上,坐下來發願:『我在這個地方若沒有覺悟,我永遠都不離開。』就這樣,在大樹下修行了。牧羊女在固定的時間就會來供羊奶。經過了七七日間,慢慢地體力、精神不斷恢復,對天地宇宙間,周圍的境界,天地之間的人、事、物道理,慢慢去體悟,終於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覺悟了。
 
這就是佛陀的道場,他在那個地方打坐,在那個地方默默思考,成菩提了。之後『感樹恩』,感念這棵樹能夠遮風遮日,讓他在這個寧靜道場好好修行,所以佛感樹的恩、念地的德,還有牧女的供養,才能夠安心在那裡這樣修行。
 
這樣,他很用心在這個道場中,專心觀樹、打坐默默思考。不是三七日都坐著入定,是和一般修行人一樣,打坐、經行,看這些樹、看周圍的境界,在那個時候的境界裡,心的寧靜,所以叫做靜寂清澄,這就是佛的道場。所以叫做『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
 
何處是真道場呢?其實不只在摩竭陀國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不只。

 
⊙供佛僧傳法受教之處,名為道場。又出家眾修行領眾辦道之處,謂之道場,是為慈悲道場。

 
其實現在凡是『供佛僧傳法受教之處』,都叫做道場。『又出家眾修行領眾辦道之處』,也叫做道場。我們出家修行,要如何弘揚佛法,如何領眾修行,這也叫做道場,『是為慈悲道場』。凡是有佛、僧、法的地方,都是叫做道場。
 
佛陀成佛之後,在那個道場──金剛座上,『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佛成道後三七日間,觀樹經行、思惟,如何說妙法化度眾生。

 
在那個道場,佛陀用三個七日的時間思惟,到底在想什麼呢?他在那個地方『觀樹、經行、思惟』,這個三七日的時間,都是做這樣的動作──很專心的打坐,將心靜下來,深思默想;然後起來行走,看看周圍的境界,看看這顆樹木,有鳥叫的聲音。有晴天的時候,有下雨的時候,也有春風微微吹來的時候,也有風聲、樹聲……等等種種的境界。在那個地方的三七日中,他用心思考宇宙自然法則之後,透徹了宇宙萬物的真理,無不都入他的腦海中,刻入他的心版裡,所有一切的法都入佛的腦海、心思意念之中。
 
所以,佛陀在道理透徹之後的寂靜境界中,就想:了解這麼多的道理,透徹了天地萬物那分微細的法,我到底要如何將這個法傳出去?要如何去說法、去度眾生呢?佛陀成佛之後的心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有的境界完全開闊了。這樣的境界,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描述。佛陀就覺得:這樣的法,在宇宙之間這麼多,要如何向芸芸眾生,充滿煩惱的凡夫解說,讓他們能夠體會到人人本具的覺性?所以他做三七日的思惟。
 
實在很難分析說明,是怎樣的因緣,佛陀能夠完全啟悟這分覺性的境界?這不是我們凡夫能用口來敘述,也不是我們現在還被無明覆蓋住的凡夫,能夠體悟到那分靜寂清澄的境界,真的難啊!
 
所以,佛陀如何設法?當然是三七日的思惟。這個三七日所思惟的道理很深。不過,我們就要好好把握時間,我們要了解三七日的思惟,現在就要好好去想,佛陀苦行後,為何要捨去苦行?沐浴之後,這個肉體沒辦法再支撐了,昏倒在尼連禪河畔。大家會覺得:『佛也會有這個狀態嗎?』因為佛是人,他也需要營養的供給。修行這段時間,佛陀還是很感恩,感恩大樹、感恩大地,當然也感恩供應羊奶的牧女,讓他每一天有充足的營養來恢復體力,才能夠慢慢開啟智慧。這就是佛陀將要悟道之前的一段修行。佛陀能夠感樹恩、念地德,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要時時有這分感恩心呢?各位,時時我們就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