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20日】深心精進信願行

Community:
Branch:

『佛為眾生入人群,教令深心信願行,法遍乾坤精進力。』

 
我們人人要時時用心。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要入人群,一大事因緣,教化眾生。佛陀所教化,就是希望人人能夠深心,我們要『深入經藏』,才能夠成長智慧。
 
每天早晚的課誦,必定有『三皈依』——皈依佛,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法,就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皈依僧,就是一念心,我們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是佛陀教我們要『深心信願行』,意思就是要度化眾生。
 
若能夠這樣,『法遍乾坤精進力』,我們的法能夠遍布在乾坤。乾坤就是天地,能夠在天地、人間,只要人人能夠『體解大道』,能夠『深入經藏』,有這念心願意去度化。常常說,『人間菩薩招生』的意思,就是我們在人間,看到人,就要趕快將這麼好的佛法與大家分享,將我們了解之後身體力行的心得,去度化人間。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所以他入人群,『教令深心信願行』,就是一個期望——法能夠普遍乾坤。那就要仗我們人人的精進力了。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就說,佛陀『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
 
釋迦佛,他對眾生的種種,都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知眾生諸行』。眾生的心行千差萬別,因為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煩惱無明都不同,或者發心受持的方向也不同,所以佛『知眾生諸行』,善惡的一切行為,佛知道。

 
⊙知眾生諸行:佛知眾生既已發心立善行,累積功德,專心守志精進,諸宏誓願真實行。

 
所以『佛知眾生既已發心立善行』。既然人人能夠遇佛、聞法,起了信心,這樣開始就要立善行。佛陀知道,立善行就是要累積功德。
 
無形的時間過了,有形的動作來累積我們的慧命,所以要全心守志精進。每一天,我們都要『守志奉道』,那就『其道甚大』了。我們既立這個志願,必定依照佛陀的教法,步步精進。心要專、志要堅,這樣才能夠精進。所以諸宏誓願要真實。我們不是說過嗎?靜思法脈勤行道,要內修『四弘誓願』。
 
所以,諸弘誓願,除了『四弘誓願』以外,我們發願無量,我們所發的願我們就要真實身體力行。所以要深心,這個願心要深深伸入了我們的心地,念念不離法。所以,求法的心要殷切,不是說『我今天的法聽了,我都知道了,明天我不必聽了,因為我今天都了解了。』若這樣,就沒有那種求法的深心,殷切的心就不夠了。
 
我們要知道,佛法是無量無邊,僅僅一個『無量義』就包含了宇宙萬物,種種的道理都是法。聽一天,真的就透徹了解嗎?難道真的一理通,萬理都徹了嗎?佛陀生生世世,用『累劫』來比喻,他不斷精進,不斷求法,不斷捨身,不斷立命發宏誓願,就是為了求法。所以我們應該求法的心要殷切,這樣叫做深心。用這樣來告訴大家,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深心』。

 
⊙求法之心殷切云深心,又求深妙佛乘大法之心云深心,又於深因種德難拔云深心,念之不忘。

 
求法殷切,很殷勤,這叫做深心。又,求深妙佛乘大法,這也叫做深心。佛法,小乘、中乘、大乘,我們現在所要求的就是深妙佛乘的大法。我們若能了解佛陀已經是捨方便,說真實法,也就是說佛乘大法,我們應該要再重新將心整理好,專心投入,真正來探討深妙佛乘的大法,這樣叫做深心。
 
再者,『於深因種德難拔』。『因』就是種子,人人都有如來本性,清淨無染的真如,成佛的『因』,但是成佛的『因』,已經歷久以來不斷受無明覆蔽。我們現在得遇佛法,要深心所念,趕緊將無明一層一層去除,否則無法很深入我們的『深因』——如來本性。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到發現我們的本性為止,應該要再扎深下去,那就『種德』。德若是種得深,任何一個人要來影響我們,就不容易了。
 
『種』就要耕耘,我們要入人群去,在人群中甘願付出,這叫做『種德』。我們的『因』要不斷在心地成長、發芽、生根。菩薩道若有在走,這個根就會伸長,這是成佛的根,也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本性。
 
我們在人間,要不受外境誘惑,我們根深柢固在內心,這樣叫做『深心』。所以『念之不忘』,就是念念不忘,這樣叫做『深心之所念』。要殷勤,要求深妙的佛乘,我們的善根要再深,伸長一些、扎深一點,才不會容易受影響,這樣叫做念念不忘於佛法中,這是『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初心立志,為修學佛法,依循道理修習、學道業過程。深值佛聞法,精修六度所習業。

 
『過去所習業』。我們人人過去累生累世,六道中不斷地輪轉,生生世世都受大環境影響,所以無明累生累積。我們現在能夠得遇佛法,我們要『初心立志』。
 
常常告訴大家『發心如初』,永遠永遠都把握住我今天的發心,不論未來什麼樣的環境,我這念心還是堅定不搖動,所以叫做『初心立志』。守志奉道,這就是修學佛法,依循這個道理來修習學道的過程。我們過去既受無明薰習,現在接受佛法之後,我們要堅定修學佛法,不斷用佛法來薰習,將過去的無明業力不斷去除,這必定要依循道理。
 
這個道理的循環,不要說『今天我都了解,明天……』。這要日日都是這樣在循環,今天精進、明天精進,在這個人間道,隨著時間消逝,我們對佛法不斷在潛修,慧命才能增長。
 
所以修習學道,那個『業』——修業,這就是淨業。那凡夫呢?就是染業,就是污染。現在就是『法譬如水』,在洗滌我們心靈的垢穢,不斷法入心、不斷讓我們的心清淨,這叫做過程。我們依照佛法,堅定立志,就在初心那個時候,不斷立志,這樣的過程是長時間,我們的修業是長時間。
 
『深值佛聞法』,我們很有幸能夠深值佛的法中,所以我們聽佛陀的法,釋迦佛的法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夠聽到。我們還要再精修六度,要精修六度所習的行業——就是淨業。這是我們的本分事,付出無所求,同時還要感恩。
 
所以,眾生的欲性,佛陀也很了解,了解是『欲性精進力』。

 
⊙欲性精進力:眾生各有種種之欲望為其本性。佛所說法,唯隨眾生欲性經云:『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

 
這個『欲』就是立願的意思,是『希望』的意思。眾生既然發心了,眾生的希望,他根機的鈍劣,佛陀都很清楚,所以佛所說法,就是隨著眾生的欲性循循善誘。
 
所以,《法華經》說『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佛陀的說法,就是要隨順眾生的根機,『種種所行道』,不同修行的方法,對準不同的根機。『若干』就是很多不同的習氣,所以有不同的追求法。
 
『及諸根利鈍』。佛陀更加知道眾生的根機是利或是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情,問說:『了解嗎?』『知道啦。』『你說給我聽。』『哎!還沒有很了解。』你想,同一個人,要對準這個人來說話、教他做事情等等,都沒那麼容易了,何況說一句話,大眾聽,哪有辦法大眾聽的全都同一方向呢?很難啊!為什麼呢?『諸根利鈍』。有的人根機很利,一聞十悟、一聞千悟、一聞就透徹了悟。這是根機不同啊!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有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這就是要讓我們修行的根機整齊,三十七種的助道法,大家要入心。我們若能把三十七種助道法都入心,這就具一切法,名諸根。

 
⊙及諸根利鈍: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具一切善法,名諸根。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則有利鈍,如人有敏捷與遲鈍不等。

 
除了觀念上的『五根』,還有肉身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不離開這個肉體的五根,但是這五根所接觸的,我們必定用觀念上的智慧、知識去分別。就如我們每天都在誦經,我們對佛法有相信嗎?每天都在聽法,我們有相信嗎?聽聞佛法之後,我們有勤、有精進嗎?勤精進,有入心嗎?入心之後,法有定於我們的心嗎?法定於我們的心,我們有開發智慧出來了嗎?
 
所以,這個觀念上的知識,日常生活的五根、五力,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是不離開的。所以,人人的眼、耳、鼻、舌、身與人人的五根、五力有平齊嗎?有的人五根較利,有的人五根就較鈍;有的人信心很深,有的人很勤精進;有的人信了,但是不深,有在精進,但是不很殷勤等等,這就是『諸根利鈍』。
 
佛陀都了解,五根有利也有鈍,『如人敏捷與遲鈍不等』,都不同。因為人人就是這樣,這就要看我們是否有用心,是否用心有深入。佛陀的耐心,為眾生不斷入人群中,無非就是要教導我們要『深心信願行』,這是佛陀來人間的希望,希望這個法能夠入人人的心。人人心在法中,自然就『法遍乾坤』,希望人人能行精進力。
 
各位菩薩,發心要發菩薩心,菩薩心我們要身體力行,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