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19日】慈悲之心度無量

Community:
Branch:

『修行修心念,宏慈持悲憫,法喜念樂捨,勤修四無量。』

 
『修行』要『修心念』,我們『宏慈持悲憫,法喜念樂捨,勤修四無量』,是要我們平時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歡喜為善,歡喜向惡,都是一念心起。向善,是我們學佛者的本分;一念惡,那就是修行者的業。惡業惡行的累積,很可怕!所以,我們要時時從日常生活中,自我警惕微細的起心動念:我是修行者,我是清修者,我是佛弟子,三寶弟子,發心行菩薩道者,這念心要時時照顧好,若是一念偏差的造作,就會頻頻發生錯誤。所以一念心的起落很重要,我們要用心。
 
『宏慈持悲憫』。常常告訴大家『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陀覺悟的境界;修行者的心也要抱持著這麼寬大,宇宙有多大,我們的心就能有多大。我們不是要學佛嗎?所以要培養寬宏的心和心寬念純──常常說心要寬、念要純。這叫做『宏慈』。
 
我們的心要很寬大,以培養悲心,秉慈運悲──秉持著慈心,就能運用我們的悲願。能常常心懷慈悲心,為人群所需要而付出,這叫做『宏慈持悲憫』。
 
我們要常常有悲憫心的付出,就能時時『法喜念樂捨』。『樂』就是快樂。若能常常去付出,心很清淨,念念善、念念慈,對人對事都是『宏慈持悲憫』,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心念過不去呢?還會對什麼人過不去呢?我們若時時能心寬念純,看到事情就會歡喜;遇到任何境界,也是歡喜,雖然是逆境,也能把它當作逆增上緣。這都是法。
 
我們要常常生起『法喜念』──法喜的念頭;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都要歡喜接受。我們時時『樂捨』──很歡喜去付出;無論是對什麼樣的人,有需要時,我們就是歡喜布施、歡喜付出、歡喜幫助,對人世間一切好的事情,我們全都是歡喜付出。這叫做『法喜念樂捨』,常常都有歡喜心,也用歡喜心去付出。
 
又『勤修四無量』。『勤修』,我們時時要不懈怠、勤精進的修行。勤精進於『四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甚至,不只是慈無量,還要無悔;不只是悲無量,還要無怨;不只是喜無量,還要無憂;不只是捨無量,還要無求。這『四無量』全都是在修心念。
 
展開我們宏大的慈,抱持著悲憫的心,時時歡喜、時時快樂的幫助人,幫助之後的快樂、歡喜,這全都是在實踐慈、悲、喜、捨。這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是我們菩薩行者不能缺少的。所以,過去佛陀一直鼓勵大家要好好用心。
 
佛陀在世時能親自為大家說法,佛滅度後,是不是就沒有了佛法呢?所以,佛陀的慈悲、智慧是秉慈運悲,慈悲為未來的眾生,鼓勵用種種方法、形像,來引導人人能將佛法入心。所以經文說:『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東西,只要心中虔誠,有佛在心中,看到佛塔起歡喜心、恭敬心,看到寺院起虔誠的心等等,都是要引起我們人人這念心——這念悲心,能夠慈悲的心念。
 
有一次佛陀剪下指甲,要一位比丘前往罽賓國,在罽賓國的南山召集一些修行者,這位比丘很恭敬拿著佛陀的指甲,到那裡去提倡人人建塔供奉。
 
所以有五百位的僧眾接到指甲,五百人用恭敬心開始動員建塔。這座山,有一群獼猴。這五百隻猴,每天看那些出家人在那裡建塔,工程中,又是用著很虔誠的心膜拜,一邊建塔,一邊膜拜地修行。這五百隻獼猴看了,牠也在旁邊學人的動作,同樣在那裡建塔,搬東西在那裡堆堆、積積,同樣隨著人拜,牠們也拜。
 
過了一段時間,山上下大雨,忽然間,水從山上沖下來,這群五百隻獼猴被水沖走了,也都死了,但是往生到天上去了。這五百隻猴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大家就用天人的天眼,看他們過去到底做了什麼?看到的因緣就是很虔誠、歡喜的在那裡造塔,在那裡膜拜,所以光是這個福緣,牠們生天道了。所以,天人就到精舍向佛禮拜,感恩佛陀的慈悲,派遣比丘眾在那裡建塔,讓牠們能夠模仿僧人建塔。佛陀為這五百位天人說法,歡喜而退。這是在《法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所以我們學佛,無論是什麼因緣,都是啟發我們的善心、我們的愛的力量。

 
接下來的經文說:『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如是諸人等』,因為建寺院、塔廟、造像起歡喜心,這樣『漸漸積功德』。因為這些外面的形像,讓人看了也歡喜而虔誠禮拜;虔誠禮拜的人,也是漸漸累積了此功德,啟發了求法的心,對佛法了解,並身體力行,所以『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因為是外面的形態引入我們的心,從內心得到淨化,所以也是一樣能夠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在此又再浮現出了佛陀來人間的目的。雖然用種種的方式、設種種方便法,『但化諸菩薩』,但是所教化的,希望人人從有形的『像法』,引入我們的心,回歸『正法』。所以我們還要再回歸行菩薩道,這樣來度化。自己力行、也教人行,這樣來『度脫無量眾』。自己得到佛法的歡喜,也能夠引度他人來接受佛法,也同樣的法喜。

 
⊙如是諸人等:由於一念虔敬建塔造像,以諸有為法,巧工造作莊嚴像傳人間。

 
『如是諸人等』,就是每一個人『由於一念虔敬建塔造像,以諸有為法,巧工造作莊嚴佛像傳人間』。『如是諸人等』用最虔誠的心來建塔、造廟,為了要傳佛法在人間的這些人,造種種的福,長久累積福利『漸漸積功德』。

 
⊙漸漸積功德:長久累積福利人群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功德。又內修涵養,外行謙恭之德者。內修誠正信實謂之功,外行慈悲喜捨謂之德,內修外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因為我們建塔之後,此像能夠留存人間,讓很多人因為有形、有像的啟發,接觸佛法。我們本身也要虔誠深入佛法,去了解佛法,如何修行、如何利益人群。像這種福利人群的功能,就是我們所造作的一切,不只是能夠引導別人,自己也能自發心。
 
『此功能為善行之德』。對人能夠謙卑、恭敬,這就是德。內心的修行,這是我們的涵養;內心有這種修養,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對待,會顯現出來,讓人看到你的形態是待人謙卑、恭敬。常常告訴大家『感恩啊!』凡事都是感恩,這是謙卑;『尊重』就是心中存有大愛的涵養,所以感恩、尊重、愛,就是內修外行。
 
所以『誠正信實謂之功』,我們內心有修誠正信實,這就是內修的功;『外行慈悲喜捨謂之德』,能夠付出這就是德。『內修外行有所得』,所以叫做『功德』。『得者,德也。』我們內修外行,有所得就是我們的功德。

 
⊙具足大悲心:大悲愍眾生,同體眾生苦,即拔苦之心切。謂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忍之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解脫,是名大悲心,懇切至誠,無求無怨。

 
『具足大悲心』,『大悲』就是『愍眾生,同體眾生苦,即拔苦之心切。』我們要常常體會到眾生的苦。
 
我們若自己有苦,就會想要如何去拔除。別人的苦和我們的苦是一樣的,也要即刻解除的心要很殷切,這樣叫作『菩薩悲憫一切眾生,受種種之苦。』這是菩薩所不能忍的事情,所以常懷著『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之心,『不忍之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解脫,是名大悲心,懇切至誠,無求無怨。』

 
⊙皆已成佛道:道者是因,修行此道正因。人皆本具佛性,若用圓妙正觀,則以大慈悲舖成菩薩通達之菩提道。

 
要當菩薩就是要非常的懇切,無求無怨。『無求』就是捨,『無怨』就是悲。大慈悲喜捨,這就是菩薩的心。所以若能這樣『皆已成佛道』,若能夠如此,漸漸、漸漸累積,行菩薩道步步精進,就能漸漸接近佛的道路。所以,『道者是因,修行此道正因。』
 
『人皆本具佛性』,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若會用,就是用在真正圓妙的正觀──真正的圓融妙巧,正確的觀念,『則以大慈悲鋪成,菩薩通達菩提之道』。我們若能用這圓妙正觀,來啟發大慈悲之心,用此大慈悲之心來鋪路,就能鋪成了一條菩薩通達的菩提道。所以要用心。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始從方便引導無量眾生,終至入正道法,樂求一乘實法,度脫無量眾。

 
所以『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前面很長的時間佛陀一直說各種的方便法,現在建塔、造廟、雕像,還是方便法。這些方便法,『但化諸菩薩』,就是要來接引、度化諸菩薩,這些菩薩再發心『度脫無量眾』。
 
所以開始從方便來引導無量眾生,用這種方便法來引導無量眾生。『終至入正道法』,到最後還是要引他入正道之法。『樂求一乘實法,度脫無量眾』。讓大家能夠『樂求』,時時從內心起很歡喜、很快樂,的那分喜心;這在『四無量心』的『喜』,無憂無愁,常常以寬闊的心,去『求一乘實法,度脫無量眾』。這就是用種種的方法,無非是接引菩薩發『宏慈持悲憫』的願心,再來度其他的人。
 
各位菩薩,學佛要用心,雖然是方便法,其實內涵著很深的法,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