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07日】今時說大乘

Community:
Branch:

『把握當下剎那間,莫讓毫間漏失過,一瞬念間定聖凡,即今當正是其時。』
 

我們要把握當下,要恆持剎那。這個剎那,就是每個時間的當下;無論是千年、萬年,或者是分秒時間那個當下,我們就是都在那個剎那間。必定要好好,每一個剎那、分秒,我們都要好好把握,這叫做『把握當下』。
 

◎把握當下剎那間,莫讓毫間漏失過,一瞬念間定聖凡,即今當正是其時。
 

所以我們要精進,『莫讓毫間』,不要讓這個毫釐,這麼微細的時間光陰漏失掉了。古人說,『寸金難買寸光陰』,你用一寸的金要換一寸光陰,都不可得,沒有辦法。所以不要讓分毫的空間、時間這樣漏失掉,無論是空間,或者是時間,一點點都不要讓它漏失。
 
瞬間,『一瞬念間』,一瞬,就是眼睛闔一下,這樣眨一下,這個瞬間,眨一下眼睛的這個時間,或者是我們的心轉一個念頭,這是多麼快的時間比喻,眨一眼就過去了。看,時間就是這樣在過。不過,『一瞬念間定聖凡』,我們當下這念心若不漏失(正念),我們的念若正,『定聖凡』。
 
我們起一念心,我決心、發心,我立願:我學佛一定要佛入心,法在行中。那念間就是『定聖』。或者是漏失掉(正念)了,那永遠永遠都是凡夫。所以這個瞬間,我們『一瞬念間』,若是下心定決,就是向聖道學,向前精進。
 
我們這念,『發心容易,恆心難』。這念恆心,只發一念心就讓它漏失掉了,沒有好好把握當下,瞬間那一念沒有好好把握住,永遠我們都是凡夫,事事都是鈍根,永遠都無法瞭解天地萬物。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把握當下剎那間』,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住,不可讓它漏失掉。
 
過去也告訴過大家,聞思修三無漏學,不要讓它漏失。法入心,若不用心,就漏掉了。所以,真正的修行者是珍惜光陰,得一法要拳拳服膺。
 
每一個時間都是很有價值的時間,每一個當下無不充滿了妙法。時間、空間,人、物、境界,每一個當下都是。但是,佛陀必須等待四十多年,問題出在何處?不是佛,是凡夫。儘管佛陀覺悟的當下,就一直要與大家分享,他的心靈境界。可惜,就是凡夫不知不解,所以佛陀一等就等四十多年了。
 
『今正是其時』,經文裡這樣說。所以『即今當正是其時』,此時正是『其時』,此時,當下就是。『即今』是何時?只要我們每一天的時間,每一時刻,都是現在這個時間,正是時間,正是我們能得到法之時;任何一個時間,當下即是。
 
有一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他很用功,很把握時間,要入真正寧寂的境界,這位叫做尚闍利。這位尚闍利,他很精進,平時沒有時間剪頭髮、剃鬍子,全身都是很長的鬚髮。為了方便,他就將頭髮整個盤到頭上,在那裡坐下來時,他就入定了。
 
這期間,有一隻母鳥要生蛋了,看到那裡好像有一個鳥巢,就這樣停在那個『鳥巢』上,開始下蛋,一顆一顆的蛋就這樣生下來了。鳥生了蛋之後,就開始孵蛋,安然自在。漸漸地,蛋就孵化了,小鳥脫殼而出,母鳥呵護著雛鳥,有時候要飛出去覓食回來餵雛鳥。
 
這位修行者,他入冥想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他醒過來時,覺得怎麼頭頂好像多一些重量,而且好像有東西在上面動?他探手一摸,有鳥巢,巢中有新脫的殼,也有小鳥,母鳥離開了。所以他不敢動,還是屏息而坐,微細的呼吸,不敢驚擾小鳥。就這樣在那裡坐,一天、二天、七天,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此時,母鳥在教幼鳥如何展翅、如何飛,飛出去,還要再歸巢。就這樣一個月、二個月,第三個月,終於母鳥就帶著這群小鳥振翅而飛。
 
這位修行者,看到鳥群離巢而去,已經飛遠了。氣候由秋入冬,風吹來也覺得冷了。他站起來,微弱的身體,三個月如入冬眠一般的調息靜坐,所以體力很微弱,站起來,單薄的身體,無力的雙腳,步履蹣跚,消失在深秋蕭瑟的風中。
 
在這片土地,一段時間這麼安詳,天、地、人、物,動物與人是那麼祥和相處著,人是這麼有愛心,擔心去驚動到動物。天地之間,三個月的時間,就是那麼的順。這就是世間修行者的心境,與天、地、人、物合而為一,真的是四合一。這種人間寧靜的境界,是多麼美啊!
 
這三個月的時間,全都是『當時』。他的修行,這種疼惜萬物,與天地合一。我一直覺得這個故事,真的無論何時都是『今正是其時』。因為這念心這麼定,這念心充分的愛,那分天、地、人、物合一,這就是最好的時刻。
 

◎『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今正是其時』,現在正是時候,所以『決定說大乘』。佛陀這樣向大家宣布,過去還未告訴大家,大家都能成佛,因為『說時未至故』,該說之時,時機未到。不過,現在正是時機,所以決定要告訴大家。所以『今正是其時』,這個時間已經到了,是時候了。
 

◎今正是其時:正當是時候了!時緣機熟,時不待人,適逢其時佳會,正是其時。
 

 

過去佛陀一直說,眾生的根機,要有大機大根,要有發心,要有殷勤精進,要能瞭解過去佛陀所說、所設之法,都是微妙,是現在的基礎。如蓋一間屋子,基礎都已經打穩了,該是從地面上成形之時。所以,大法應該要說之時,『今正是其時』,意思就是說,是時候了,時候已經到了。是什麼時候到了?因緣、時機都已經成熟了。
 
我們不能缺緣,既然因緣都圓滿成熟,時機,這個時候,大家四十多年來所聽所看,人、事、物的道理,應該都印證,已經差不多都看了,又瞭解了佛陀時時都是把握機會教育。
 
就如在外面走,看到牧童趕著一群牛,佛陀忽然間微笑,微微搖頭。阿難很敏銳,看到了,趕緊問佛,『佛陀,您一定有因緣,您微笑。』佛陀就說:『是啊!人生因緣,看,這群牛為了要喝水、吃草,牧童就這樣趕牛出城去。吃飽回來,每一隻牛飽足回歸之時,看了心戚戚,所以搖頭,很無奈,笑眾生為何如此愚鈍。吃飽,身體肥了,到時候就要被人賣出去,就是要入屠宰場之時。堪嘆人生,就是這麼愚鈍,日日過著這種不知死將至的時刻。所以我慨嘆,我感覺人生就是這麼無奈。』
 
看,佛陀只看到一群牛出去、回來,他就向阿難說法,說出了人生與動物之間,就是日復一日,這麼愚昧在過日子。這是佛陀若看到境界,也是隨機說法,把握機會教育。這就是因緣時機。
 
到底這個時機與因緣,只能說譬喻,生活中歸於法,以此生活的形態,佛陀說出這種無常,凡夫愚鈍,這樣說出來。每一個時候,佛陀是把握機會,每一個時候,對佛而言都是因緣成熟,只看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什麼樣的緣,佛陀就以什麼方式逗教。
 
現在,這個時機就不同了。法華會,佳會,這個法華會是人人的根機成熟,佛陀正是要將他的內心,很想要說的法,這樣暢演出來的時機。所以『時不待人,適逢其時佳會,正是其時』。現在靈山會此時,不能再等待下去,因為分秒不斷這樣過,佛陀也已經進入老年之時,懷於內心的妙法,若沒有把握此時,趕緊利用時間說,實在是時間不能再等待人。
 
所以『決定說大乘』。決定,佛陀已經下定決心,所測量的時間,最後的大法,他一定要準備時間說,所以決定要說。
 

◎決定說大乘:梵語摩訶衍,譯作大乘。大,簡別非小,稱之為大。乘,運載之義,運此至彼。
 

梵語『摩訶衍』。『摩訶』就是『大』。『摩訶般若』叫做『大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叫做大智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摩訶』就是『大』的翻譯,『衍』就是『乘』的意思,就是『大乘』,叫做『摩訶衍』。梵語音譯叫做『摩訶衍』,意譯叫做『大乘』。
 
『大』就是『簡別非小』,這不是小乘,與過去的妙權、權教不同,現在就是大乘,不是小乘法。這必定要大根、大機、大信心之人,才能接受,所以『稱之為大』,簡別不是小,是大。
 
『乘』就是運載的意思,譬喻,像大船能乘載很多人,從此岸渡到彼岸。
 

◎譬喻:大輪船承載眾多。
 

但是我們過去,過去我們就是執著,執著於空寂。有的修行者,他只是打坐冥想,所求的境界就是如此而已,所以在求空寂涅槃。像這樣的人,過去佛陀是教以小法,就如在中間停一下,在化城裡,這就是小教。
 

◎執求空寂之涅槃教為小乘。
 

現在,現在已經開始要將這些小教轉為大乘。所以經典,《法華經》裡有這一段文,『開一切種智到大乘法』。這『一切種智』,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就是大乘法。

 
◎經云:開一切種智之教曰大乘。
 

所以我們現在,佛陀已經『決定說大乘』,開始已經要說了,所以我們要用心準備。佛陀的法,已經二千多年前到現在,我們現在要如何來複習。佛陀那個時候說大法的那個境界,人人的心要如何接受,那就要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