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6月29日】真實觸動 應機傳法

Community:
Branch:

上人提及楊凱丞發願要分擔傳法重擔,便勇於與大眾分享學佛心得,不論是年長者或是年幼者,都能觀機逗教,說法無礙。「他自己發願,也是發願要來承擔,要來做師公的傳法,師公說什麼法,他就發願要傳出去。現在不管什麼時候你跟他說,『來,小牛,你起來跟大家說話一下。』他馬上去。」(攝影者:江昆璘)

【證嚴上人6月29日高雄開示】
「因緣殊勝啊!半年多沒出門,這一次來到高雄,剛好是慈誠菩薩在這裡精進,尤其是這樣的精進有幾個地方啊?高雄、臺南、屏東、臺東,四個地區能合在一起精進,真的是很不可思議,而且也感覺到滿心歡喜。」

面對著南臺灣四地齊聚一堂的慈誠隊,證嚴上人6月29日於高雄靜思堂期勉大家,應效法馬來西亞合心推動「百萬菩薩大招生」的精神。「可知道馬來西亞的土地有多大?是臺灣的好幾倍大,人口跟臺灣是差不多;我們臺灣地小,人口很稠密,所以我們要愛鋪滿地,全臺連心,有困難嗎?」眾人應答:「沒有!」

見苦知福自覺悟 通達諸法解惡惑

本次行腳,上人從花蓮出發,足跡繞過大半個臺灣,日程已有二十天,各地靜思弟子都把握因緣報告會務並分享心得;然弟子們又不捨上人舟車勞頓,故也有相互約束應把握時間,擇要點進行分享。

「後來我才知道有限定時間,三個人六分鐘,我就說,『兩分鐘是要說什麼,難怪就是空空的,無法說出感動處。』我們現在彼此之間都要有感動,還要感觸,真正的有觸到這一分我們所做的,在身體力行中,接觸到的,感動入心,從自己入心以後再分享出來,句句動人心。」

上人勉勵大眾應多投入,不論是慈善個案或是活動,真正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也就是自己覺悟,那就是見苦知福。

「有的時候,對自己有許多的不滿,因為求不得啊!事業再大,還要擴充更大,擁有的很多,還認為不夠,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世間苦啊!還沒有接觸到無常可怕,所以滿心煩惱,抱怨多多。」

當人心無法「知足」,欲壑難填,業門難關。「這樣的人生,哪怕擁有再多,還是滿心煩惱,人生無明,起禍造業;這種的循環,造了許許多多的業,所感受的,沒有一件是稱心如意的事,所以我們要通達諸法。」

應機傳說方便法 身體力行法入心

探究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佛法其實無處不在,卻也需要學佛者有所感悟而汲取、吸收。上人提及「小牛」楊凱丞隨師行的一段往事。

「去年他第一次隨師,從臺東、屏東一路走過來,他在臺東開始上車,就聽說他會暈車,我也很擔心,這一條路那麼的長,這個孩子才九歲多,後來我就跟他說,『你就不要想會暈車,你看外面的風景很漂亮。』他就開始很聽話,看遠遠的風景,他就會沿途拿起平板電腦,他就是沿途會照相喔!來到屏東,太陽要下山了,他照起了一張相片,讓我很震撼,因為他可以從順著那一張照片,可以講出他的心得,從那個時候,我就對這個孩子另眼看待。」

在美國就學的楊凱丞,不畏地域阻隔,儘管不在上人身邊,也堅持天天薰法香,並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而能針對不同群眾應機說法,分享出不同的聞法領悟。

「年紀雖然小,可是他發願,發願要承擔、要傳法。各位,我們看到了孩子,這樣能傳承佛法,那樣的體會師公(楊凱丞對上人的敬稱)的辛勞;不知我們的慈誠們,你們不知道有沒有體會到師父真辛苦?」

聽聞眾人答「有」,上人感到欣慰。「有就好,有是師父聽到,師父的心安慰;但是真正的有,那就要身體力行,才是真正的有——佛法入心也不一定人人能身體力行,光是佛法入心,沒有身體力行,也感觸不到佛法。」

修法踏實步步累 心靈風光不失遺

楊凱丞曾經分享與家人登高前往天文臺的經歷,當時親友中就有人表示,爬山辛苦,不如直接搭直昇機快速抵達目的地。

上人相當讚歎楊凱丞當下而生的體悟,「他就說,不對,搭直昇機就是這樣很快就到了,直昇機一升空,很快就到達,這樣子真正的心地風光,真正的要到天文臺的這種路程風光,根本都無法享受到,只是人到那個地方,就進去看那個天文而已。」

從一步一步踏實地前往天文臺的過程,楊凱丞再引伸到了學佛的心地風光。「所以他感覺到說,應該就是一步一步踏,一步一步走,一層一層爬,這樣子才能在路程的風光,才會入心,才能真正的感觸到我們人間跟天體的接觸,不應該就是搭乘飛機到了天文臺上。這是他的心得,他就說應該要腳踏實地,薰法香真正的要把法入心,要了解到自己心地的風光。」

心佛眾生無差別 六度萬行菩薩道

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中,日有東升西落,月有陰晴圓缺,山有高低起伏,水有曲直奔流;而世間凡夫因業力果報不同,心靈也會蒙受各種悲歡離合的考驗,而有種種不同變化,那修行者的心靈又是如何?

「師父也常常跟大家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大家聽來都知道,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佛性,但是,我們有重重的無明煩惱遮蓋,佛陀要我們去除煩惱,要追求道理,在追求道理,煩惱去除,如何不會再受煩惱汙染,就要我們要歷練,要走入人群。」

慈濟人間路,是踏實地在社會中實踐,在人群中付出。「那人群中,凡夫無明習氣,我們付出不見得接受的人會感恩——也許我們要去付出,還要被罵、汙辱,我們能不能做到願意付出,那就是布施;我們布施出去,還可以精進,還要忍辱,還要持戒等等……這個心能定嗎?」

上人續道:「能到了這樣的境界,才是真的菩薩,這都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有辦法到『智慧』,這種的心境,要一步一步,不會受到這樣的人間的煩惱來汙染,讓我們行菩薩道有所障礙。」

感恩付出無所求 為愛尊重結好緣

凡夫由迷轉悟的過程,有時並非一蹴可及。上人言,就算是已經受證慈誠、委員的夫妻倆,偶爾也會有來「告狀」的情況;也會看見慈濟法親之間因為見解不同,而需要彼此善解、忍讓。

「不管是菩薩伴侶、同修者,或是委員、慈誠,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要幫助人,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如何去圓融善解?或者是我們要去幫助,他(對方)有對我們不能了解的排斥,我們要如何去說服他,讓他來歡喜接受?所以我們才會有付出無所求,同時還要怎麼樣?感恩啊,對啊,我們要付出,他歡喜來接受我們,我們就要滿懷感恩,不只無所求,他能接受我們就很感恩。」

除了用感恩心付出,上人殷殷叮嚀,要珍惜所有一切而感到知足。

「我們應該很知足,我們的人生從出生到長大,現在從小家庭走入了這麼大家庭,我們有這麼多的法親,陪伴著我們來行菩薩道,我們應該要很知足;所以,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人與人之間我們要懂得善解,這就是修行,懂得善解,有什麼事情過不去?」

上人提醒,「我們還要包容,人與人之間彼此來包容,這都是在修行,這叫做『四神湯』——過去很盛行,現在比較少聽到,但是我們還是永遠都要用,在這個大道場裡,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這我們要在這個大道場裡好修行。」

除了「慈濟四神湯」,上人續提起「感恩、尊重、愛」。

「我們有那個善、愛的心,我們很想去幫助人,但是我們一個人兩隻手做得到嗎?實在做不到,所以我們要感恩,周圍的人的力量來幫助我們,所以我們做到了,我們應後確要感恩。各位,我們如果能常常『感恩』、『尊重』,目的只是為了一個字『愛』,愛應該能在這個大道場去幫助人,應該都會幫助的很歡喜,當然這也是要有感觸,要有感觸就是要身體力行,所以要多結一些好緣。」

純孝解脫母業力 同福共緣亦得救

佛經所闡述的諸多道理,在在提到了因緣果報,《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婆羅門女為拯救因生前罪業而墮入地獄的母親,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指點下,心入靜定而得以出入地獄,目睹到種種地獄苦相;也經過鬼王無毒的說明下,方知因為自己的純孝,母親也已解脫業力,得升天人境界。

「我在說這個故事,小牛(楊凱丞)就跟一個師姑就在那裡討論,他說罪業做,自己做惡,應該自己受,這雖然婆羅女做善事,庇蔭母親升天,怎麼會地獄裡面受苦的人,怎麼會跟著升天呢?」

楊凱丞還不理解經文所述,便請法於上人。「他就有這樣的疑問來問我,這真的是一個大課題,沒有人會這樣問我,但是他這樣問我,我就要回答。」

上人對眾再提曾對楊凱丞所進行的說明:「我說,婆羅門女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是累生累世、累生累世都是在救眾生,只要有和地藏菩薩接觸過的,或者是地藏菩薩教育過的——這些人還有再造業,所以會再墮入地獄,但因為過去有受到地藏菩薩救育,只要有這個因緣,婆羅門女的母親在這裡,與婆羅門女有緣的人,與他的母親一樣有緣,同樣在那個地方,同福緣,也是過去地藏菩薩有教化過的緣,剛好到這個時候,這樣福的緣,共福業,這樣得救了。」

發願承擔傳佛法 把握當下互勉勵

娑婆世界,眾生垢重,煩惱實多。上人提及,楊凱丞發願要分擔傳法重擔,便勇於與大眾分享學佛心得,不論是年長者或是年幼者,都能觀機逗教,說法無礙。

「他自己發願,也是發願要來承擔,要來做師公的傳法,師公說什麼法,他就發願要傳出去。現在不管什麼時候你跟他說,『來,小牛,你起來跟大家說話一下。』他馬上去。」

不管是年紀小的楊凱丞,還是高雄令人敬重的呂進泳居士,上人每每提及弟子們的勇猛精進,總是無限疼惜與感恩。

「各位菩薩,真的是要大家把握時間。看看小菩薩,難道不是過去也接受了很多法,再回到我們現在的人間,現在十幾歲,他對佛法、對慈濟的感受,他處處都發心他要傳法,所以你們任何時間叫他說法,他就馬上說法。各位,我們真的是精進菩薩在人間,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我們都能夠多用心去體會,行菩薩道。」

人身難得,能得人身聞法,上人勉勵大眾把握因緣精進,也要警醒無常。「好吧!往生者已經過去了,但是,他很快接著已經在人間。你們現在要趕快提高警覺,把握當下時間,做就對了,做才是我們的,大家要時時互相勉勵,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