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20日】諸緣譬喻護心識

Community:
Branch:

季節的輪轉,是我們生活上的調節。生活的調節,與人世間對事與物,我們也要應境應時,時時用心於生活中。所以,我們若是調節得好,一切都是平安。要調節什麼?那就是心。
 
心,善惡定業,善惡報。我們若懂得好好地調,從外面的節氣,一直到人、事、物,無不都是從心。心調得好,事事向善,事事用好的方向,若如此,定的業,現在定下來,未來就是善報。
 
雖然我們前面都一直說『過去生』,我們更要重視現在,因為現在所造作的,是未來生(的劇本);現在所受的,是過去生造作,現在受報,我們在報中還能好好瞭解因緣果報觀,歡喜接受,現在對著人事物要很甘願付出。這種因緣果報不離定業。
 

⊙善惡業定善惡報,隨緣受業不由己,無明欲性沉淪苦,佛慈妙權應機教。
 

過去生所造的是善,那就是『定善業』。過去生,我們造作惡,當然定的就是惡報。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這麼自然的道理,我們應該,自然我們的心要懂得接受,甚至要同時精進。接受過去的一切,甘願、歡喜接受,也精進於未來。未來,我們要如何改變人生?未來我們的定業,是要善?要惡?都是在現在,所以我們要好好很謹慎於現在,造作於未來。
 
這輩子,有遇到不順緣的逆境,我們也要將它轉過來,轉逆為順。『冤可解,不可結。』過去不好的業,我們現在要甘願受,因為由不得自己嘛!就是這樣的父母,就是這樣的兄弟,就是這樣的朋友,這樣的夫妻,這樣的父子,人的關係好壞都是過去有緣,就是這樣,我們就要隨緣受業,由不得自己。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未來因緣果報如何,我們很明確瞭解,就要從現在開始,這樣就對了。
 
所以叫做『隨緣受業不由己』,這是我們人生人人的大課程,每一個人,生在人間都不離開善惡定業,善惡的果報。既來之,則安之,因為這是由不得己。不過,現在學佛了,我們知道了,所以我們要『由自己』,這叫做修行。沒有修行的人,就由不得己了,怨對著怨,仇對著仇,冤冤相報,以牙還牙,這樣一直下去,這就是一般人。
 
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去生帶來的,由不得己,所以我們現在知道,要趕緊還了,慚愧,懺悔,冤、恨、仇到此為止。這輩子(種下好因緣),來生隨著好因好緣於未來。這就是我們能夠自己知道,趕緊自己受持,對人、對事,我們若能瞭解這種道理,我們都對人會很歡喜,對事會很甘願,這樣自然就不會再去結惡緣。
 
這個惡緣都是來自無明欲性,這種無明一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吸引,好、壞緣就是互相吸引,自然苦海茫茫,就沉淪於苦海中了。佛陀慈悲,在此芸芸眾生中,『佛慈妙權應機施教』,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不過,我們人都看現在此時,如何能滿足我的欲望,這就是我最歡喜的。不知道我這欲望一去,牽引到未來,人與人之間到底是如何?都不知。
 
所以學佛,我們要用很單純的心,順著自然的法則,隨著因緣果報的觀念。我們若能暸解,懂得預防。
 
我們前面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佛全都知道。
 
就是因為這樣,眾生有種種無明行動,所造的業,種種的欲性,因此佛陀就隨此因緣,用種種的譬喻、言教,要來教導眾生。
 
所以現在這段(經)文:『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
 
這全都是於經典,說法,方法的名稱。『以諸緣譬喻』,『諸緣』是什麼?我們要多瞭解。佛的智慧都能瞭解,瞭解『緣』,眾生與眾生的因緣。這就是佛陀的智慧。
 

⊙以諸緣譬喻:佛智皆悉知是種種等無量萬般之世相,總為我心識之所攀緣者。據大乘之實義,則諸緣皆心識之所會合稱諸緣。
 

『悉知』,全都暸解,暸解於『種種』等等。『種種』是無量數。眾生的性欲,很多很多的欲性。除了一念無明起,三細煩惱生,八萬煩惱門開,這實在是很多,所以叫做種種無量。萬般的世相,這個世相,因為眾生的煩惱,所以惹來了這個世間,變成了很多複雜的世間形相。
 
現在的廉恥、慚愧之心愈來愈薄了,追求欲念的心愈來愈強,造業就愈來愈多。所以,現在這個現代時間,在全球國際間,這麼遼闊的空間中,世間的形態,種種的形相實在是太多了。這全都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攀緣。
 
我們人人光是於一念心的意識,緣著外面的境界,外面色聲香味觸,這個世間法,我們的六根去緣著外面的欲境,去攀緣,惹來了很多污染的因與緣,這叫做『諸緣』。所以我們要很警惕,這種緣,到底何時會與我們相遇?何時我們會由不得自己,去與他攀上此緣?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修行,就要能守志奉道,懂得『自淨其意』。若能守好這念心,守好我們的意識,不要與那種緣相攀,如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否則與因緣絆到,身心就不健康,不清淨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瞭解因緣果報觀,都是來自我們的一念心識去攀緣。我們昨天說『心所』。『心所』,『心王』去攀緣,就是在心識之中。我們要好好顧好這念心。
 
大乘之實義,我們要好好顧守好它,不要去攀到這樣的緣。我們要好好地,既已修行了,依據佛陀所教法,這個大乘實義,用這樣的方法,諸緣心識會合起來,這樣稱為『清淨緣』。
 
佛陀與眾生有緣,眾生種種的心欲,佛陀來到人間,與有緣的眾生,隨機逗教。雖然是以三乘開權教,權巧方便的教育,將大家慢慢誘引,無非就是要讓大家回歸至大乘之實義,就是『諸緣皆心識會合』,所以稱為『諸緣』。我們的心識——我們的心,我們的意識,能與法會合的這個緣,這種種的緣。所以我們的緣,好緣要好好把握。與佛有緣,我們要自我慶幸,很感恩。
 
所以昨天說過,我們要感『四重恩』。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在這個人間;感恩三寶恩,教育我們;感恩眾生恩,讓我們生活衣、食、住、行很平安、滿足;我們還要感恩,有這種平安的境界,四大調和等等,我們都要很感恩。所以,這都是種種的因緣會合,我們要好好把握這種因緣。
 
佛陀就以種種譬喻。譬喻,那就是『佛為中根人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這是譬喻。
 

⊙譬喻:佛為中根人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
 

譬喻,佛陀他在教育,教育,無非就是要讓人人能知道,瞭解苦、集、滅、道,瞭解人生無常,因緣果報。大家若能瞭解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那就是波羅密行,就是六度,渡至彼岸。
 
哪怕你全都知道,苦集滅道的道理,你全都瞭解因緣果報,但是你要趕緊,及時從此岸渡至彼岸,我們要渡過彼岸,否則我們永遠都是在此凡夫界中。所以,佛陀先讓我們瞭解之後,我們要趕快進一步,從此岸渡至彼岸,那就是要行六波羅密。
 
六波羅密的法,那就是菩薩法。不過,中根以下的人無法瞭解,如辟支佛、羅漢,他們還無法瞭解,他們只認為,『法,我全都瞭解了,我知道不要再攀緣了,這是苦。不要再去攀緣,我瞭解。』不過,他沒有去瞭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還不瞭解。
 
所以佛陀希望去接引人人,都能回歸一乘實法。所以佛陀用種種的方法,譬如在《法華經》中,火宅的譬喻,他作三車來誘引。
 

⊙初許三車,是施權;後等賜大車,是顯實。即譬喻品中所談是也。
 

佛陀將三界中的人人都視如一子,很疼愛,就如疼他的孩子。這個大宅已經是破爛不堪,一些孩子在垃圾堆中,不值得留戀的地方,還在那裡沉迷,在玩。大宅起火了,要叫他們快出來,大家還迷於其中,覺得火很美,所以在火中玩。長者就要設方法,『那個地方好玩,不如外面這裡有這麼多的好車,大車、小車全都有,車子裡面有種種的寶物,隨你選,看你要去哪裡,四衢,你都能行。』這就是長者的智慧。
 
長者,就是譬喻佛。佛就如那位長者,不捨他的孩子在此火宅中受苦難,所以用智慧,用方法,用他的財富,再製造這麼多的寶車,這麼多種的車,就是要誘引大家懂得離開此三界。這就是以種種方法來譬喻,這是舉其中一項。
 
《法華經》中,譬喻是用很多種的方法。起初小車,『初許三車』,這就是在施權,然後就以大車——你要這輛小車,不如你用這輛大車。小車載的東西較少,你要用大車。這就是譬喻。
 
我們用小車,要從此岸渡到彼岸,能載的只是少數人。要到彼岸,要換渡船,小船載一個、二個、三個;用竹筏渡過去,太小了。同樣要過去,我們為何不用更大艘的船,能夠幾千人這樣同時過去。這是一種渡的譬喻。
 
所以譬喻要設法,佛陀的巧妙智慧,這樣用種種譬喻來說法、弘法。所以『言辭方便力』,佛陀他就是以種種的言辭,方便的力量。所以『人生適於現世中』,我們現在的人生,正好值遇此時代,所以『親近善友知識』,我們若能好好用心,自然『聞其善巧方便說法,遂發菩提心』,這樣稱為『方便』。
 

⊙言辭方便力:人生適於現世中,親近善友知識,聞其善巧方便說法,遂發菩提心,是名方便力。
 

我們用心聽人家說的話,在任何一個人的身上,我們都能學到。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回過頭來,我們自己,我們也要這樣好好身體力行。我們說的話,讓大家也能接受,互相為善知識,互相為善友,彼此引導,彼此發菩提心。這全都是叫做『方便力』。
 
不光是方便就好,一定要有力量。我們能轉變對方,不好的習氣要如何改變過來。對方心的煩惱,心欲、習氣末除,我們要如何循循善誘將他轉度過來,或者是我們還有習氣未改,別人如何來牽引我們,我們要用感恩心來接受。這種互相有所接受,這叫做『力』。
 
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面對著人世間,無論是大自然的法則,人世間事物等等,我們要如何去隨緣,如何來應變,如何用方便力於人間,方向要正確,不要有偏差,這全都是我們要學的。所以,一念心識攀緣種種的境界,所以我們要顧好這念心識,不要受外面這種不好的因緣侵入我們的心。惡因、惡緣要如何轉成好因、善緣,這全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時時要好好守護好這念心。所以大家要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