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5日】化解深心所著

Community:
Branch:

『徹了實相萬法根源,無不知見如日照世,似鏡現相無處而不應。』

 
 
佛陀在人間,就是已經將宇宙萬物的真理全都很透徹了,道理的性相無不瞭解。是何種東西,何種形相,何種性,都完全瞭解了,何況是萬法的根源,無量無數道理的性相都很透徹,無不知見,什麼事情都瞭解。無論所說的天空、宇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等,這一切界的道理,佛陀在宣說,全都好像在他的面前,非常的明瞭。同時,那個形象就是在他的內心,無不透徹。
 
就如日在天空普照世間,只要太陽出來,日光就能普被天地萬物,除非是雲將它遮蓋起來,但是,太陽仍然是存在。若到了佛的境界,已經撥開了所有的雲,日就是透徹,晴空萬里無雲,大地整片都受到日光所照。
 
所以說,佛的知見就如日照世一樣,無論是高山、大海。山,看它有多高,只要有太陽,就沒有東西能遮蓋日。這就是比喻佛陀的智慧。其實,佛的智慧,我們人人也有,只是我們被遮蓋住了。就如鏡子現相,無處不應,所以到處,這面鏡子一顯現,自然周圍的境界都看得到。只要你拿起一面鏡子,很開闊的境界,都在小小的鏡子裡能夠看到,很開闊的境界都在鏡子裡。
 
所以,心鏡,以鏡來譬喻如來的心性。因為外面的境界會在這面鏡子現相,但是這個外境若過了,鏡子沒有受到污染。我們也是期待自己的心是這樣,應境現相,如何能夠智慧明朗,而且污染不會著心,這是很重要。
 
我們若透徹了萬法根源,『無不知見,如日照世』,我們所要瞭解的都能瞭解。就如這面鏡子,只要你用心擦啊擦,擦得乾乾淨淨,這片鏡子的功能就會再顯現。怕的是你用東西將這面鏡子遮住,或者是用髒污、灰塵遮蓋住它,否則這面鏡永遠都是清淨的。我們人人都有這面清淨的鏡子,只是受外面塵埃染垢。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如何用功擦掉這些塵垢,保護這面鏡子,擦過了,就不要再讓它染著。這是佛陀很用心向我們眾生所說的話,所以法要入心。
 
佛陀的心,只希望能夠以佛的知見來覺悟眾生。我們這段時間,經文一直就是這樣說,佛陀來人間就只為了『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再接下來就說,『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
 
 
佛陀向舍利弗再說:舍利弗,我現在也是這樣。過去諸佛是這樣,現在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我更加能瞭解諸眾生,所有的眾生有種種欲。因為諸佛瞭解眾生根機不整齊,諸佛還是設方便法來教導眾生,而要用種種法,必須先瞭解眾生,他的深心,到底在想什麼呢?
 
現在佛所說的眾生,就是已經深心信仰的人,也就是已經接受佛的教法,而且深信不疑的人,像這樣的人,他還有『深心所著』。
 
佛陀很辛苦,雖然有很多愚昧無知的眾生,佛陀就如在哄小孩一樣,這些孩子懵懵懂懂,要如何讓這些孩子能夠不吵、不哭——來,來,給你這顆糖果吃。來,來,你如何能安心,庇護著你。這是對幼小無知的孩子,就要用隨眾生的心欲去付出。
 
佛陀在人間,對學佛的人,他也是有初機、中機、大機,到了對初機、中機,慢慢將他接引到大機。大機就大根,大根就有深信,不過,這種深信也有所著。到了很想要暸解,但是就是有所著。就如現在的教授,研究,研究,研究他的範圍之內,他有他的所著。他愈深入,他的爭執會愈多,因為他都認為他所研究的才對。
 
我們學佛也是一樣,光是在佛法中,各宗派就有所執著。佛陀所要的不是這樣的執著,雖然深心是很好。用心,廣大心;深心,廣大心,這是很好,就是接受佛法,有在尊重法。
 
 
⊙深心:一、求法之心願甚深尊重。二、志求高深佛法,甚深意念之心。三、深信佛之本願,毫不懷疑,擇善堅定不移。
 
 
有一類就是『求法之心願甚深尊重』。第二種就是『志求高深佛法』,那個志向,所求的是很高很深的佛法。他知道法是廣無止境,深無底,所以志求高深佛法,『甚深意念』,那種求法的心甚深,很有這分心想要求法。第三種是『深信佛之本願,毫不懷疑』。這也叫做深心。這種深心所著,這個『著』是什麼呢?就是堅持。
 
有的人認為我信的是對的,所以我有所著。但是,佛陀他瞭解眾生的根機,希望眾生所著的,要『擇善堅定不移』的這種『著』,而不是執著於自己的境界裡,那就無法讓法很普遍。若個人只執為一端,這也不是好的教法。所以,佛陀的教法,希望人人能深心,但是眾生還有所著,各執一端。佛不希望這樣。
 
所以,佛陀還要『隨其本性』,佛陀還要再按照人人的性,雖然是追求佛法,卻是要去除執著。所以佛陀對這類眾生還要『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到了這種深心的人,他很相信,但是同樣有所著。佛陀還是要設法,讓他將這個深信的法,根能長;不只是深,要深、要廣、要伸長去,這就是我們的信根。
 
佛陀很辛苦!小根小機的人,佛陀要用初機的教法。中根中機,佛陀就要用中等的方法。大根大機,佛陀還要更用心,要如何讓這個大根大機之人更加透徹、成就。若能夠成就,就是對眾生的幫助就大了。除了成就他自己無所著,還能夠開闊展現,為大地眾生的付出。因為佛陀是為眾生說『教菩薩法』,所以這大根大機更需要用心教育。
 
所以這『隨其本性』,我們瞭解他,隨其本性,就是說『佛本具大智慧,照了自性,本來是佛,具足恆沙性妙功德』。
 
 
⊙隨其本性:謂佛本具大智慧,照了自性,本來是佛,具足恆沙性妙功德;是名:本性佛。
 
 
這是描述佛瞭解,因為佛陀的性已經透徹到恆沙的妙功德,無量無數的功德了,這是佛陀所得。但是,佛陀也知道,眾生也是本具大智慧,人人也本來是佛。前面一段時間曾說過,諸佛也是眾生,眾生是好樂佛法,追求佛法,用功精進,所以成佛。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其他諸佛的過程也是從眾生開始,眾生人人都是本具佛性。
 
所以,現在所說的本性,除了佛透徹瞭解,也瞭解所有的眾生,人人都本具這個智慧的光明,同樣能夠自照,反觀自性。
 
我們人人聽經,也是要反觀自性。外面種種的因緣來譬喻,我們看外面,來瞭解我們自己。所以,慈濟人隨口都能說『見苦知福』。看看外面,趕緊反省自己,我們還要怨嘆什麼呢?看看外面的苦難,我們還有什麼,要再所著、所求的呢?
 
所以說來,佛陀要告訴我們更深的,我們要反觀自性。我們不只是在生活中去與人比較,說:我們苦,別人還比我們更苦。這是在生活。我們應該要在我們的自性,佛陀這樣說,我們要與佛陀比。佛陀說他有他的本性,這個本性是眾生人人本具,我們要相信,要深心相信,相信我們的本性與佛性同等,所以我們要趕緊反觀自照。
 
這反觀自照就是智慧,智慧也是本具。我們本來是佛,有具足佛性。這具足的佛性是恆沙妙功德,不只是少少的一點點的佛性,應該也是很普遍,恆沙的功德。所以這叫做本性,也是叫做佛性,也叫做『本性佛』,人人都有個本性的佛在。『本性』有總別二項。
 
 
⊙本性有總別:一、總性,謂一切諸法,性本空寂,無生無滅,本來就是,真如與佛性同,故名總性。二、別性,謂人喜做惡事,則以惡為性;好集善事,則以善為性。如火以熱為性,水以濕為性,故名別性。
 
 
一、就是總性。就是說,『一切諸法,性本空寂』。所有的法,性本來是空的,就要全部集合才能稱這個名稱。其實,常常說我們世間這麼多東西,這些東西不是只一項就叫做東西,它有很多因緣的元素合起來,稱為這個東西。那粒沙,沙,這麼小的微塵,不只是它本來那粒沙而已,那粒沙也有山河大地,有虛空、氣候,才能夠形成那粒微細的沙。所以說來,這一切法,性就是空寂,所有一切的法,只單獨一項不能成就。
 
同樣,我們人的來源也是這樣,有父母陰陽合一等等,天地萬物無不都是這樣,這些因緣分開,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性本空寂,無生無滅,本來就是』,就是空,真空。『真如與佛性同』,我們的真如與佛的性是同一項,所以,性其實是空寂。佛陀的真如妙性,無生無滅,靜寂清澄。
 
第二,就是別性。剛才所說的是總性,現在就是別性。就是說,『人喜做惡事,則以惡為性;好集善事,則以善為性』。這個善與惡,你若是做壞事,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性很惡;這個人都做好事,這個人的性很善,他的本性善良。其實以佛法而言,善惡無記,只是因緣和合變成一種習氣。
 
所以『如火以熱為性』。火,其實要能產生火,也不是火本來就是火,它有因緣會合。樹木也要四大合一,四大互相成就,增減都不離四大。水能助木成長,而木能助火生,這都是互相。
 
若要拆開成單一,我們現在已經有作為的性,就是若摸到熱熱的,熱稱為火的性。這種在世間,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東西,這全都已經是『有為』,所以分別的性。所以『如火以熱為性,水以濕為性,故名別性』。已經在分別中,應它的相,來表達它的性。
 
這個相要有很多東西會合,才稱為『相』。各種的相,有各種的名稱;各種的名稱,它有各種的性,不同。水有水性,就是濕的;火有火性,那是熱的。這全都是將人人所有的作為合起來,叫做別性。
 
善與惡,所造作的一切,就是形成了很多相。從相去分析它的性,其實真性是空無所有,會合起來只有一個真如本性,那就是最真。
 
各位,好像很深是吧?不過,我們還是從外面的境界反觀自性,從淺而深,從事相一直體會到我們的本性。這就要看我們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