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3日】相應起覺心

Community:
Branch:

『眾生聞諸佛菩薩法,讚歎菩提及一佛乘,聞已則得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我們聽法,聽佛法就是為了要取得佛法,讓我們能回歸我們與佛同等的清淨佛性。所以,聽法必定要先起歡喜心。對佛、菩薩的法,我們要從內心讚歎菩提。讚歎就是歡喜,菩提就是覺道。我們聽,不只是我們自己歡喜而已,人與人之間都要互相讚歎,彼此來介紹。同樣的道理,修學佛法也要時時讚歎,讚歎菩提就是覺道,這條覺道方向在哪裡,我們自己內心要清楚,方向也要準確。
 
所以,一佛乘,一佛乘就是直接能知佛知見,我們能知道、瞭解佛知佛見。這是很重要。所以,聽法,我們若能重視一佛乘,佛知、佛見,我們用心聽,自然『聞已則得歡喜信樂』。只要我們有心,只要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聽到這個法,瞭解之後,絕對是歡喜。若是不歡喜,哪有辦法繼續這樣不斷受持下去?心若不歡喜,哪有辦法能一直守在這個法門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這分歡喜信樂的心。
 
佛陀說法是對應根機。我們的根機若有立心、立願,決心向一佛乘,自然所聽到的菩提道,我們就能信樂、歡喜,很相信又很歡喜。
 
『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我們必定要多聽法,聽出種種因緣,聽了之後要去觀,用心去瞭解;『觀』就是深入瞭解。就如我們慈濟人在國際間,每個國家都有其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貧與富。看他們拍回來的錄影帶、相片等等,經過他們的解釋,他們真的是腳踏到那個地方,人接觸到這樣的人,為這樣的苦難人如何的膚慰,那些苦難人如何心開意解。
 
他們瞭解了,真的人生是苦,苦不堪啊!菩薩道真的很需要。若要能救度人間,唯有人,人能救人間,必須啟發人們的菩薩心,行在菩薩道中,那些苦難人就能得救。終於理解了,理解佛陀為什麼一直要教菩薩法。
 
這教菩薩法,就是佛陀內心所保護著,最殷切的道理。就是要向大家開示,希望人人真正透徹,瞭解人生苦諦,瞭解苦是從『集』來,看到這集來的苦,能夠警惕:人生真的需要接受佛法的教育,要有『滅』這個苦的方法,知道了,所以就修行於『道』。這就是聞法,『以此聞法為增上緣』。
 
聽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瞭解,很貼切這個道理,這全都是我們的增上緣。修行若斷掉了增上緣,見聞會很窄,道理無法印證。最重要的,聽法要有印證的道理,這叫做真實法。所以『聞法為增上緣』,我們聽,聽人間的真實法。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愈是看盡人間,愈接觸人群,對佛的大智慧愈生出無上的敬佩,就愈是會發菩提心。這個心,源源不斷,好像湧泉一樣,泉水不斷湧現出來,所以學佛絕對不會懈怠。只要我們的法是正法,我們從正法的源頭——佛、菩薩法,就開始起歡喜接受,而且時時讚歎,自我修學,也能引導人人一起來修學佛的一乘法、一佛乘,這樣愈來會愈歡喜。
 
從自己開始,看到別人,人與人之間自然互相感恩、尊重,自然彼此之間無私大愛不斷,像湧泉一樣,這叫做歡喜信樂。信樂在所有的增上緣,這樣對佛法就不會起懈怠的心,而且愈來愈歡喜『樂佛大智』,愈歡喜佛的大智慧,愈啟發我們的菩提心。
 
 
所以,經文開始又說:『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我們人人若能抱著這分歡喜心,佛陀所用種種譬喻言辭,來為眾生說法,『是諸眾生』,這些眾生,自然『從佛聞法』,佛陀怎麼說的法,我們所聽到的應該就是究竟,能夠聽到他很用心,用心才能夠究竟。
 
 
⊙聞法:聞教法也。《法華經•安樂行品》曰:『合掌讚佛,聞法歡喜。』一念相應,覺心初起。以遠離微細雜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所以,此處所說的聞法,聽什麼法呢?就是聞教法,教我們的法。因為我們是要學,教是對學,我們想要學,所以就要有人教;我們要學佛,就要有人來教法,這是互相對待。我們學佛者能虔誠,講法的人就很認真,何況佛說法,是他心所護念的一佛乘,那就是要教菩薩法。既是佛陀內心所保護著的法,是多麼的寶貴啊!豈是讓我們來『助道場』,多一些人坐著來聽法,講的人比較有面子,是這樣嗎?絕對不是。
 
所以,真正用心要學法的人,自然講法的人就會很用心,將所瞭解的法與大家很殷勤、很認真的分享,何況佛說法的時代,眾生要聞法受教。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瞭解,聞法,就是聞教法,聽要教我們如何成佛的方法。所以《法華經》〈安樂行品〉就有一段(經)文:『合掌讚佛,聞法歡喜。』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就瞭解,聽經是一種非常莊嚴、神聖的事情,我們必定要用很恭敬的心。『合掌』就是表示恭敬,精進不敢懈怠,用這樣的心要來聽佛說法。而且『讚佛』,不只是耳聞,口要讚歎,因為人能弘法,這就是我們聽法之後也要與大家分享。
 
所以『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聽完之後要起很歡喜的心。有的人會說:『聽就聽了,歡喜是那時候歡喜,歡喜又如何?』歡喜,歡喜就是表示你真實的歡喜,就是法入心。聽佛法若沒有感受,就如水管,水流了就過了,哪有什麼好歡喜的?因為他沒有得到真實法。若是得到真實法的人,自然他只要想想就會覺得,這個法妙哉!妙哉啊!很微妙的法,愈想愈歡喜。
 
所以,聽法若能常常歡喜,這就是表示法入心。這個心,『一念相應,覺心初起』。我們若聽法,法若有入心,初聞法的人,一聞就歡喜,這就表示一念相應。就是說,法與心相應。法與我們的那一念心合起來,這叫做『覺心初起』。聽到,有感覺,感覺到法,讓我們很歡喜。這是滋養我們的慧命,讓我們的慧命有成長,所以『一念相應,覺心初起』。
 
『以遠離微細雜念(故)』,因為凡夫的煩惱都是從很微細的雜念開始,一念貪心起,無明一起,貪、瞋、癡非常的微細,在內心作祟。明明心就想要靜下來,但是人生很多雜念,非常微妙地與法對立,法一直要發揮作用,但是雜念心不斷一直複製,所以讓法不能入心常住。這是我們凡夫最擔心的事情。這些煩惱若不去除,就是法要入心也難。
 
所以,因為他已經接觸了法,覺心初起,自然將那些微細雜念殺除掉。這必定要很勇健,心要很有勇氣。人家說『發心立願』,這就是大丈夫事。發心立願很堅定,這念覺心自然就能殺除掉微細雜念,自然我們的覺心——覺悟的心,就慢慢一直生長起來,所以『得見心性』。自然被煩惱所掩蓋住的本性,有了覺心初起,就如陽光透露出來,那片將我們蓋住的雲慢慢會散開,所以『得見心性』。這微細雜念去除了,我們就能得見心性。
 
我們原來的本性是清淨,『心即常住』,這清淨心就常常在我們的內心,所以『名究竟覺』。這念心就是清淨心,如來的本性自然會發現出來,這叫做究竟覺。
 
一切智,因為希望我們能究竟得一切智,佛陀是為眾生來說法,眾生從佛聞法,能究竟得一切智。能夠究竟,就是盡,就是已經到盡頭了,從初覺一直到究竟覺。我們若無初覺,究竟覺還離很遠。所以,這究竟覺就是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種種因緣。
 
 
『一切種智』,就是三智之一。就是『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種種因緣』。這是三智之一,是一切種智,他能到達最究竟,瞭解一切種。
 
 
⊙三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
 
 
三智,第一種是『世間智』,就是凡夫、外道的智。凡夫,就是沒有修行的人。外道,不是學正法的人。像這些,世間種種,很複雜的煩惱,不正確的思想,世間這種世智辯聰,自己自以為是,這全叫做世間智。
 
 
⊙世間智:謂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於一切法,種種分別,執著有無,而不能出離世間,是名世間智。
 
 
世間這種的種種分別、執著等等,這是無法出離世間的法,這叫做世間法。一直就是籠罩於世間中,在世間裡不明究竟的道理,不斷還是無法離開世間,而無法離開世間是包括三途六道。總而言之,就是世智辯聰。
 
第二種,就是『出世間智』。我們瞭解了世間一切很複雜,這些事情我們都瞭解,自然我們就會警覺,警覺之後,自然我們就會想要出世間。
 
 
⊙出世間智:謂聲聞、緣覺之智也。聲聞、緣覺以一切智,修四諦行,而能出離世間,是名出世間智。
 
 
第二『出世間智』,那就是聲聞、緣覺之智。聲聞就是聽『四諦法』來修行,緣覺是依『十二因緣法』,瞭解我們人生的去來,種種因緣。這都是在小乘開始修行,依據此法去修行的人,盼望能夠出世。知道世間是苦、無常,所以修行,他所修的就會停滯於『四諦』、『十二因緣法』。
 
 
⊙出世間上上智:謂佛、菩薩之智。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不生不滅,得如來地。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第三,是『出世間上上智』,就是佛與菩薩之智。『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這是諸佛菩薩,他們能夠瞭解世間以外,有這樣諸法寂靜。那種寂靜的境界,在我們人人的內心,人人本具,只是我們還無法去領悟到這個境界的寂靜。但是,諸佛菩薩,他們的心境,就是在這寂靜的境界之中,而且『不生不滅,得如來地』,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
 
他不會受世間種種環境來變異他們的心,那個心的堅固,所以入如來地是很堅固。這就是『一切種智』,這是超出了聲聞、緣覺的智慧,所以叫做『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就是『究竟一切種智』,這是諸佛菩薩的心境,是在寂靜的形態中。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我們的心,能夠到諸佛菩薩同等的境地,那就是如來地。道心堅固,才能到達如來地。這必定要我們人人時時要用心,聞法要起歡喜、恭敬心,才能真正進入到這種『寂靜清澄,志玄虛漠』,自然不生不滅,這叫做如來地。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