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21日】如理如量之智

Community:
Branch:

『悟入諸佛知見,了知照見諸法,實相之佛智慧,一切種智之道。』

 

我們這幾天一直一個很重要的法,一定要很深入瞭解——佛陀來人間一大事的因緣,『開、示、悟、入』。佛陀來人間,應眾生的緣,悲心不捨眾生,所以佛陀悲智雙運,應機『開、示』。但是眾生的根機,『悟、入諸佛知見』,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用心,是不是用很單純的心,恭敬信佛所說法,依教奉行。
 
最近常常告訴大家,佛的心意,佛的趣向,我們應該要更瞭解;這就是修行的方向。佛陀如何指導我們,我們就往什麼方向走,這樣就對了。若能如此,我們要『悟入諸佛知見』,還能『了知照見諸法』。
 
能夠明明了了,徹底知道佛陀所說的教法,甚至能讓我們心開意解,自然智慧之光就能夠照入心,所以『了知』,讓我們很了然。把心門打開,裡面能看到外面,外面的光明境界能夠引入我們的心,這就是『了知照見』。這個光,佛的智慧之光,自然照見。我們瞭解諸法,諸法實相就是佛的智慧。其實佛的智慧人人都有,絕對要相信。佛陀是這樣告訴我們。
 
佛的智慧又稱作『一切種智』。『道種智』、『一切智』,再來就是『一切種智』或稱『一切道種智』,這全部收納起來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這就是佛之智。
 
佛陀來人間真的是很辛苦!一念悲心不捨眾生,所以不斷來人間,『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這是佛陀的目的。『知見道故』,就是要讓大家入佛知見道。
 
『道者能通之意』,這個『道』就是通達;能通、能走的路叫做『道』。
 
 
⊙入佛知見道故:道者能通之義。有漏道有二:善業通,使至善處;惡業通,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謂之道。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
 
 
但是,對凡夫而言,有漏道有二項:一項是善業的道。這個善業的道若通了,就使人人能夠走入善道;就如我們若懂得道理,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知道這個善的道路一定要走。
 
我們『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人人寸寸都用愛鋪路這樣走過來,這叫做善道。善道通了,就是造作福業,那就到至善之處。
 
還有第二,就是惡,『惡業通,使趣惡處』。若是惡業之門一開,就不得自拔。世間人惡緣若是很強盛,明明應該走的是好路,但是受惡友牽引就容易走入惡道去。
 
例如報載,有一位沒人要的孩子,一對夫妻去帶他回來,用愛撫養他,從小就很疼他。但是,這個孩子有恩不報,為所欲為,一直在外嫖、賭、飲樣樣會,一直到在外面欠債好幾百萬,來向養父母要債、討債。若不肯給他錢,父母在吃飯,將他們桌上的飯拿去倒給狗吃,甚至打父母,真的是很忤逆。
 
這對父母聽到養子回來就很怕,把門關上,養子捶到門破,說:『你若是不開,我就與你們同歸於盡。』要用瓦斯與他們同歸於盡。父母很怕,報警,警察來了還是一樣,沒有悔過的心。這就是惡業。惡業若通,他就往這條路一直去,執迷不悟,一直陷下去。這也是一條路,一條道,叫做惡道;惡道之業若通,他就這樣一直墮落下去。
 
所以,善惡二業都叫做『道』,就是路。你選擇好的路走,就是造福人群;你若是一條惡業的路通了,一直陷入,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造惡業。善惡之業都叫做『道』。
 
『所趣之處亦名為道』,所走的方向、地方,也叫做『道』。所以說『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是叫做『道』。
 
所以,佛陀來人間要引導我們眾生,都是要『入佛知見道』。能夠『悟、入』知見,佛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所要走的路,是佛的道。
 
前面我們說過了,『一切道種智』。這個『一切道種智』,或叫做『一切種智道』,這就是佛陀的智慧,要來引導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要用心。佛陀的道理,佛陀的知見,何謂『佛之知見』呢?佛的知見,『一切種智』的道理,它分二項:一為『如理智』,二為『如量智』。
 
 
⊙一、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
 
 
『如理智』就是說,『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他向我們說的法就是證實的道理,教化,希望眾生能夠徹見實際的理,這叫做『如理』,就是真如、實的道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要讓我們知道,我們真正回歸如來真如的本性,這個境界就是『妙極寂靜』。到達真如本性就是,『妙極寂靜』,自然就是無增無減,『在凡不減,在佛不增』,所以是名『如理智』。眾生平等,大家應該要瞭解,沒有可分別之處。
 
 
⊙二、如量智:諸佛菩薩通達一切境界,若見眾生乖離於理智則成生死,若見眾生順於理智則得究竟淨寂光土。
 
 
再來叫做『如量智』。『量』,雖然一切無增無減,雖然是這麼寂靜的境界,不過,佛陀要在人間度眾生,他還要有『如量智』。畢竟眾生的根機不整齊,所以就要隨眾生的根機來設教。
 
『諸佛菩薩通達一切境界』,因為有種種不同的境界,若是看到『眾生乖離於理智則成生死』。『乖離』就是違背,眾生已經乖離、違背了理智,就有生滅,有生死,善惡在這生死中,隨著因緣在這生死中造善惡業。
 
剛才我們說過那位忤逆子,那就是乖離理智,這對父母這麼疼惜竟然一點都沒有感恩心,而且這樣敗他的家,用他的財產,還用這種的忤逆,這種叫做『乖離』,乖離理智。像這樣,不得自己生死於六道中。這是諸佛菩薩看眾生的生態。
 
『若見眾生順於理智,則得究竟淨寂光土。』眾生若能順此道理,好好聽法,好好修行,同樣人人還是能夠回歸本性,人人都有可能到『究竟淨寂光土』。
 
如來清淨本性就是淨寂光,這叫做涅槃。涅槃的境界是寂光土的意思,就是心地非常乾淨,非常光明,靜寂清澄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人人本地的風光,每一個眾生都有的心地風光。只是我們一念偏差,就是千步錯、千里遙,變成了眾生與佛距離離得那麼長與遠。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要教化我們的目的。
 
諸佛菩薩必定要具足了『如量智』,才能觀機逗教。量這個眾生的機根,若是鈍根、鈍機,就要用小法來攝化他,來度化他;若是利根,就用頓悟之法來度化他。這就是佛陀將要度眾生,本具如理的智慧;應眾生的根機就要如量的智慧,這樣來應機逗教。這是諸佛菩薩的智慧。
 
所以,我們眾生應該要知道,『如理智』,我們自己本身的風光應該有。我們在人群中與人人相處時,我們也要用『如量智』,看這個眾生的習氣是什麼,若脾氣很不好,我們退一下,讓一下,等到心的氣下來時,再來對他鍥而不捨,來接近,來度化他。
 
所以我們要『拉長情,擴大愛』。佛陀對我們眾生都不放棄,何況我們在人群中,何況我們是在共修、同修、同行、同道場中,我們更要有較開闊的心。他的習氣,我們的習氣,我們要多多看到別人的習氣,我們要時時來警惕自己,他有這樣的習氣,我們應該要看自己有這樣的習氣嗎?我們若也有這樣的習氣,我們就不要用這樣的習氣再去對待別人。
 
所以,我們面對不好的習氣,要時時用感恩心,他在教育我們,感恩、接受,我們就不要犯這樣的過錯。若有人心量很開大,心寬念純,無論如何都不與人計較,這個人我很佩服他,我也希望做一個令人佩服的人,所我就要向這個人來學。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叫做『如理智』與『如量智』。大家要用心。
 
『道』,這個道有善惡道,善惡道在我們凡夫叫做『有漏道』。有漏的道,還是在凡夫的境界,心還未定,所以善的道業來引誘我們,我們有好緣要趕緊把握,向這條善道多造福業;若是惡道,我們要自我警惕不要墮落。這都叫做『道』。
 
我們現在要學的是不增不減,寂光土的境界,那就是『靜寂清澄』,因此我們要『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就是『靜思法脈』人人應該要修持。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