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說故事】窮人捨米飯 啟善念

(攝影者:蕭耀華)

Community:
Branch:

(攝影者:蕭耀華)【證嚴上人說故事】

儘管時代變遷,但人性始終不變,因此佛陀的教育同樣能適應現代。佛陀在世時,常教育大家要啟發愛心、供養三寶,只是當時社會普遍貧困,以窮人的能力,想布施供養並不容易。

有對貧窮的老夫妻,因年邁無法工作,只能到垃圾堆中翻找食物維生,他們常感嘆自己為何如此貧困?後來有緣聽聞他人傳法,才知道今生的苦難是來自於過去生沒有布施;他們不禁想:這一生雖然有幸生值佛世,卻仍因貧困而無法布施,為此感到非常難過,不過二人供養的心始終很虔誠。


歡喜供養 三碗飯

有一天,當他們在垃圾堆中翻找時,忽然翻到一小段很有價值的檀香木,於是趕緊拿去換了一小包米,打算一天吃一餐,也許能吃上數日的米飯。

佛陀知道這對老夫妻有心供養,就告訴舍利弗:「那對老夫妻今天有米飯可供養,你應該讓他們有機會造福。」於是舍利弗便在他們把飯煮熟時到達他們的住處,老夫妻看到舍利弗,驚喜地說:「我們今天很有福,在飯煮熟時,剛好舍利弗尊者來訪,我們想奉獻這碗飯,供養您。」立刻歡喜地奉獻出米飯。

老夫婦又再煮一碗米飯,佛陀對迦葉尊者說:「這對老夫妻還有米飯,你可以再去。」迦葉尊者同樣在飯煮熟時出現,這對老夫妻更歡喜,覺得迦葉尊者是佛陀僧團中的首座弟子,應該要供養,於是又將這餐飯供養給迦葉尊者。

只剩一碗米,老夫妻心想:「我們這一生還沒吃過米飯,今天終於能吃到一碗米飯了。」然而飯一煮熟,佛陀出現了,老夫妻看到佛陀,感覺如萬福臨身,孺慕之情難以言喻,趕緊頂禮,恭敬地將這碗熱騰騰的飯呈上供養,佛陀就為這對夫妻祝福。

這對夫妻目送著佛陀離開時,滿心歡喜地說:「能供養舍利弗是大智慧,能供養迦葉尊者是大福德,能供養佛則是圓滿的福德。我們這一生已經比所有的人都要富有,應該滿足了。」在這對貧窮老夫妻心中,充滿了滿足的幸福,這是佛世時代的一則故事。


貧者喜捨 覺有情的精神

如同佛世時代的那對老夫妻,現代社會也有貧者喜捨的實例,緬甸風災後,當地有一對務農的老夫妻,因田裡的稻穀被摧毀,土地又受海水倒灌破壞無法耕種,生活陷入困境,幸而受到慈濟人的幫助,不但度過困境也因此了解因果;這對老夫妻深深覺得:我們過去生因為沒有造福,今生才需要他人幫助,若能捐錢行善助人,就能為自己造福。

這對老夫妻,先生名叫旦昌,年近七十歲,以耕作維生,有二個兒子住在馬來西亞;風災後原本他擔憂沒有穀種可耕作,必須靠兒子寄錢回來維持生活,所幸慈濟人及時出現,給予種子與肥料讓他得以復耕,為此他很感恩。

後來,當慈濟人再度前往當地援助,走進村子時,見到旦昌伯的太太高興地站在家門口,不停地招手,熱情地邀請慈濟人到他們家,慈濟人就隨她走入屋內;一進屋內,看見旦昌伯正恭敬地拿著一封緬甸文寫的信,想要唸卻因哽咽而無法唸出口,於是讓太太代為唸出這封充滿感恩的信。

旦昌伯在信中提到,他從「靜思語」中學到「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的道理,了解到做好事要及時,不能等收成才付出,所以他除了親手獻上感謝信之外,還捐出向人借來的二萬元緬幣,折合新臺幣約六百元,以表示心意。

他說:「等收成時就能還抵借款。」慈濟人不免為他擔心:稻穀尚未成熟又氣候多變,收成前一旦發生什麼事,豈非又令他多了二萬元緬幣的負債?然而他甘願回饋,覺得很歡喜。旦昌伯夫婦,與佛陀時代的那對老夫妻,所面臨的貧窮困境皆相同,奉獻的心也一樣。


有形的世間法 無形善法

我們若不先為人布施,如何啟發人心?若能啟發人人將無形的善念,化為有形的付出,則有形的世間法,即是無形善法的實踐。只要人人能於心中拉長情、擴大愛,將覺有情的精神言行合一,於人間遍撒愛的種子,就能長養一畝畝人間福田。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著作《無量義經偈頌‧十功德品第三》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