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05日】仰學圓滿究竟之覺

Community:
Branch: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內心求道,法入行中;以道成人,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我們就是要瞭解,大家以非常恭敬的心,合掌恭敬,就是只有一項期待,期待佛陀能夠開啟了他內心所保護著的最真實法。這是現在人人所期待,也是舍利弗所祈求。所以,看到當場人人求法的心很殷切,『合掌以敬心』。大家很恭敬在等待,用合掌表示恭敬,表示懇求的態度。所懇求的就是想要聽,聽佛說出一乘實相的大法。這是人人內心求道之意,希望法能夠入心,身能行在道中,所以叫做『法入行中』。
 
在行善的過程中會起歡喜心,自我不斷鞭策:好事情就是做,做好事情就是『心安理得』。我們的心會很安,自然這個道理就入我們的心來。
 
其實,心安理得,我們大家也常常這樣說,我們是否有做到讓我們完全很心安呢?我們心很安,有得到道理嗎?我們若要心安,就是要好好聽法,將法入心,所說的如法,所行的也如法。既然所做的是如法,必定是行善斷惡,這就是如佛陀所說法的教育這樣在走,叫做如法。
 
我們的心,法入心,自然所做的就是『如法所行道』。兩千多年前佛所說法,兩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就是要法入心,行於道。所以『以道成人,如說修行。』這個道,我們好好的自我行道,甚至常常說『菩薩招生』,我們自己若不先做菩薩,我們要如何去招生呢?
 
就如學校要招生,就要有老師教育。老師的教育就是學生的典範,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老師是什麼樣的行為,與教有合一嗎?老師的言教合一,就是修學如一。教,就要把我們說的話與身行合一,求學的人,他才能用心學。所以『教』與『學』一定要合一。所以『以道成人』,就是這條路這樣教你,這樣牽引你,一起走入這樣的路,我會到達,你們也會到達。
 
這一條道路,『道者,路也』,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我們講經的人,就是要帶人走路的人。人家走到了,當然我們也是要到達。所以,經就是道,道就是路。這個道,能夠成就人人的道業。同樣的,我們要帶人入道,我們自己要走在這條路上,這就是叫做『菩薩招生』。我們要招呼大家一起來走,就要『如說修行』,說的與走的、與做的要一樣。
 
修行是要如何修呢?在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都有他們修行的道場,我們在他們修行的道場中,能夠瞭解到他們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說過,釋迦牟尼佛過去親近百千萬億諸佛,其實,我們入人群中,在人人心靈的道場中,我們也親近過這麼多修行人心靈的道場。
 
我們與他們接觸,聽他們的經歷,如何發心,過去如何偏差錯誤的人生,現在是如何悔過,悔過之後是如何身體力行。也有從開始就很善良,開始就是那樣發大心、立大願等等。這是我們大家要學的。
 
所以,佛開始說一乘妙法,舍利弗就說:『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我們大家現在的心有疑。因為,過去佛陀所教育,我們以為這樣夠了,不知道現在佛陀叫我們要再更上一層樓,叫我們要再入這一乘的實道。
 
我們現在開始有心,過去,還有未來,過去我們這樣修是對或不對?未來我們要走的路有辦法嗎?這是大家的心境,請佛陀趕緊將他所讚歎,在內心保護著的法,現在公開詳細向大家開示。這是舍利弗的懇求,所以他說『為是究竟法?』就是為了要瞭解這究竟之法。『為是所行道?』我們將來要如何走的路?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要等待佛陀,法從佛陀的口中出,我們會很恭敬來接受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成長我們的慧命。意思就是這樣。
 
現在我們來說,什麼叫做『為是究竟法』。這個『究竟』是什麼法呢?就是『菩薩大行圓滿究竟之覺』。菩薩的大行,佛陀要說的一乘大法,就是說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一個大行,所以『菩提大道直』,大家應該要常常記住這句話。菩提大道,就是覺悟之後,一條非常平坦康莊的大路。這條大路,我們要身體力行,所以叫做『行』,大行。菩薩就是覺悟、覺有情人,行在大菩提道上,圓滿究竟,這樣的覺悟。
 
我們眾生,人人都能稱你們為菩薩。菩薩,我們現在所稱呼的菩薩就是『新發意菩薩』。就是我們現在有發這樣的心,開始在行這樣的路;現在起步,還未到圓滿究竟。
 
圓滿究竟,就是要到達佛的境界。自覺、覺他,已經對宇宙天地萬物的真理透徹,沒有一點點遺漏掉,很具足圓滿,這才叫做圓覺,這才叫做究竟之法。
 
 
⊙為是究竟法:謂菩薩大行圓滿究竟之覺。即成無上正等,宇宙大覺之極位。
 
 
這就是要經過行菩薩道。行菩薩道,還要圓滿究竟。我們若能到此覺,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宇宙大覺之極位。這個位置就是至高無上,所以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種的覺悟是無邊際的極果,叫做究竟法。
 
又再說菩薩,我們若到達菩薩地,盡菩薩地。過去曾向大家說過『十地』,十地到『法雲地』,這樣是不是到達了?還沒有。不過,在十地之中要滿足方便。我們修菩薩道,從『歡喜地』開始,一直到第十地,這全都要行在方便。那就是圓滿,滿足方便,這些方便法你都瞭解了。
 
就如一切是真空,既然是真空,我們在世間還有什麼好執著呢?但明明世間就有這麼多會讓我們擔心的,要讓我們去成就的,每天的時間有天亮天黑時,天亮天黑的生活就是這麼現實,我們如何能說是『真空』呢?
 
不過,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你要有『妙有』。所以『妙有』,世間人做世間事,你要如何在這世間做人做得很圓滿,要如何在這世間事做得很具足,這世間事很具足叫做圓滿。世間人,人格,我們要修得無缺角,這就是教我們去修。
 
你要如何能夠沒有缺點?就是不要與人計較,在人間事要盡量付出。生活沒有一定要擁有多少,在我的名下有多少的財產,我家裡有多麼堂皇,多少好東西,那都是身外物,能夠生活就好了。穿衣服呢?很簡單,裡面是縫縫補補都沒有關係,只要外面這件衣服穿起來沒有縫補就好。一切還是能夠付出、付出。這樣叫做『真空』。沒有執著於我們到底擁有多少,沒有『得』的心,就沒有『失』的遺憾。所以,沒有得失心,這叫做『真空』。
 
『妙有』呢?你就是去完成。世間有這麼多不具足的人生,苦難偏多,所以他盡量去付出。這都是世間的方便法,但也是修行的道路。
 
再怎麼說,佛法雖然是『真空』,但還是得用話來說。而要說這些話,就要有世間的事相。沒有世間的事相,哪有出世間的道理呢?所以,事相就是方便。出世間,我們這念心要能夠時時平平順順,無得無失。所以,無得失的心就是無生滅相。我們說這麼久了,現在才告訴你們——無得失心就是無生滅相。
 
修行到達『等覺』,最高的境界,就是已經滅了生滅,那是滅了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還有生滅。我們的人間,我們的內心,不斷就是在變易生死中。若能將變易熄滅下來,我們的心不就是很平順嗎?凡夫的變易,就是我們的心起落不安,就是得失的心,擔心的事多。
 
這就是人間事,偏偏有那麼多不能不煩惱,不能不擔心的,但是可以沒有『煩惱』。
 
『擔心』與『煩惱』是不一樣的。『煩惱』是從內心不斷生生滅滅,起起落落,得失滿心,貪、瞋、癡,這叫做煩惱。『擔心』呢?雖然我們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但是世間——某某人能平安嗎?某某人有什麼樣的大風小事?這都是會擔心。
 
所以說來,我們是方便。菩薩地,我們要盡菩薩地才能夠更上一層樓到佛的境界,所以要盡菩薩地。
 
菩薩地盡,就是要『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得見心性,名究竟覺。』
 
 
⊙又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得見心性,名究竟覺。
 
 
我們若能盡菩薩地,滿足方便法,人圓、事圓,『一念相應』。就是人與事能夠圓滿,這樣相應會合起來就是理,道理圓。道理圓,『一念相應,覺心初起』,這樣一念覺就開始會合,覺悟就開始會合。
 
就如佛陀這樣修行,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也不能跳過那五年。五年看盡了人間相,看盡了九十六種外道教的修行法,後來才用心默思,靜思。到了最後那一剎那,他的心與外面的星接觸起來,這『一念相應,覺心初起』,突然間整個覺悟起來。『得見心性』,那個時候就能迴光返照,看到我們的如來一乘實相,我們的如來本性就現出來。所以,這叫做『究竟覺』,到此時才叫做『究竟覺』。所以你要『究竟覺』之前,就是要經過行菩薩道。
 
各位菩薩,學佛總是要步步踏實,雙腳踏穩,往前實行。不要想放棄現在的真實人事物,只顧去追求兩千多年前佛說的話。我們要知道,『經』是經千古而不變,我們必定要在這個時代,看這個時代道場的菩薩。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