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14日】自覺覺他 以法供養

Community:
Branch:

⊙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菩提道;樂說法如滿慈,修多聞如阿難。

  

也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既然要修行,我們就要發大心。發大心,那就是要立大願。瞭解了佛法,不只是求自覺,我們還要再覺他。自己瞭解了,也能讓人人來瞭解。

 

佛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所以他來人間一大事因緣,讓大家瞭解,有的人根機差很多,有的人很利根,一聞佛法就能瞭解人生無常,人生是苦,追究到底一切皆空。佛所說的法,我知道,空,但是要如何找出妙有?若全都是空,還有什麼好修呢?我們就是要回歸本性。佛陀開頭那一句話:[眾生皆有如來智性。]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我們還未找到,我們只知道空、無常、苦等等。我們知道了,我們也相信了,但是,我們還無法去找出那妙有真如,所以我們必定要發大心。

  

只要我們的方向正確,我們所接受到的法,我們自己有體會到的感覺,叫做[感覺],這叫做[體會],我們的感覺。別人過去都不知道,我們告訴他有佛法,是這樣、這樣,你聽不懂,我與你分享我的感覺。這叫做發大心。

不是人人都那麼有福,能聽得到法。法,必定要有人輾轉相傳,而要輾轉相傳的人必定要發大心。發大心,就是為眾生,這就是要發心修菩薩道。所以,我們不只是要自覺、自了,我們應該要發心,自覺,還要覺他,讓人人能夠有機會接受佛法。為眾生,所以求無上菩提。

  

人生無常,應該要把握時間。但是,有人修法卻是為自己,很堅持就是為自己。我們應該時間要雙用,常說,[八個腳步當成一個腳步走]。同樣的道理,我們既然一輛車開出來了,騎一輛腳踏車能載一個人,騎一輛摩托車也是一樣;開一輛轎車載四位,開一輛巴士載二十位、四十位,開一輛火車就可以載好幾百人了。

我們用十法、十波羅密,將它凝聚起來就是一艘大船,慈航,能載好幾千人、上萬人同在一艘船,從此岸到彼岸。這觀念,距離同樣能夠達到,卻是我們要看用什麼樣的工具?工具,載道器,用什麼方法、用什麼道法,來自度、度人。所以[求無上菩提道],這是我們大家應該要有共識,大家應該要共同發心。

那要用什麼樣的人來比較呢?此處我就說,[樂說],我們要很歡喜,我聽到法之後,我是怎麼樣的感受,我很歡喜與大家分享。分享[法]的內容——你聽不懂,我說我的感覺給你聽。就是用這樣輾轉來說法。

  

所以[樂說法如滿慈]。滿慈,就是[滿慈子],也是叫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是釋迦佛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他很歡喜說法,他瞭解之後再講給別人聽。

他的根機很高,開始皈依佛後,他很快就體會到佛法對人間非常的重要。佛陀所說的法:苦、集、滅、道,或者是四諦、十二因緣等等,這他都瞭解了。人生如何來,如何去,他很清楚。這位彌陀羅尼子,就是滿慈子,他初出家就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他在法華會上聽法之後,他也是很快[回小向大]。

這[回小向大],除了舍利弗之外,再來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瞭解佛陀說的,過去讓大家修行,讓大家先清淨你們的心。但是,一切瞭解,空,[真空]的道理,沒有執著,沒有掛礙,之後你們還有一項,[妙有]還沒瞭解。

  

妙有的道法,那就是找回如來的本性。這一點,大家要認知佛的知見,也就要先用一乘,就是要從此岸到彼岸,那個一乘道法;就是要有這些道,這些法,構成了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去,從迷到覺。這就是在《法華經》中,瞭解到佛陀的本懷,所以他回小向大。這個小乘,他已經轉過來,已經開始向大乘。

這是在《五百弟子授記品》裡,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受到佛陀的授記,未來能成佛,號叫做法明如來。

  

⊙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初出家證阿羅漢果,後聞法華因緣,回小向大,於〈五百弟子授記品〉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

他樂說法,經典中有他這樣的故事:他在遊化,有一個地方,這小城裡多數人都是性情很暴惡,都不肯講道理,人與人之間時時都在鬥爭、相殺,就是不懂道理。

這滿慈子有一天來向佛請求,說:[佛啊,那個地方,那些人的暴惡,就是因為他沒有受到佛的教法。我想要來去教化他。]佛陀聽到,就告訴他:[你知道那個地方,人人都是非常兇惡,他怎能接受道理呢?]他說:[就是欠缺佛的教法,我要去。]佛陀說:[若你去,你說的法,他們若不聽,罵你,你要怎麼辦?]他就說:[我要感恩,感恩他只是開口罵我而已。]

佛陀又說:[假使他出手打你呢?]他就說:[我也還要感恩。他只用他的拳頭打我而已,他沒有用棍來打我,所以我要感恩他。]佛就說:[假使他用大棍打你呢?]他說:[我也要感恩,感恩他只是用棍打我,他沒有用刀殺我。]佛陀就說:[假使他用刀殺你呢?]他就說:[若是如此,我也要感恩。這是我與他有過這樣的因緣果報,有與他結了這麼不好的緣,過去生中我有傷害他,這生中我能還他,所以一筆勾銷。因緣,惡因、不好的緣,都一筆勾銷了,所以我也要感恩。]

佛陀聽了之後,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種的大願,非常地讚歎。但是,佛陀內心相信,那些人就是與彌多羅尼子有緣,他去教化,絕對是沒有擔憂之處,所以佛陀允許他去。安全去度化那群兇惡、不講道理的人,總是在那裡真正也是度了很多人。這位就是叫做[滿慈子],具足的名詞叫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是滿慈子的一段故事。

所以,他就是在法華會上已經回小向大,他能懂得如何去度眾生,來人間修行就是要去度眾生,與大家分享,所以這是滿慈子他的故事。

那麼[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新發意],就已經開始發心,但是才初發意而已,道心是否很穩固?還不確定。但是,他已經發大心了,不是守在獨善其身。他瞭解佛法之後,要回小向大。瞭解佛法,但是他開始要向大乘的教法走,所以他要發菩薩心。

但是,他們過去就一直有在供養,就是奉事諸佛,同樣有在修行。只是過去都是修小乘行,獨善其身,現在回小向大,開始要發菩薩心。所以這些人[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這些人已經過去有修行,有供養。

⊙供養無數佛:菩薩立願,常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深信愛樂道法,修諸施捨功德,善解知見無有厭足。

[供養],何謂真供養?供養就是說,[菩薩立願,常恭敬供養一切諸佛]。這就是表示,他修行的時間很長,在無央數劫,累生累世,他就是同樣這樣恭敬,這樣供養一切諸佛。

在信佛之後,受佛教化,全都沐浴在法流之中。那種修行有佛法在內心,常常都會很快樂,輕安自在,所以[深信受樂道法],就是這樣歡喜在道與法之中。

  

所以,[修諸施捨功德]。一直地,一方面開始相信佛陀所說的法,開始很歡喜在這道法中修行。修行,就是布施、喜捨,這些功德他都開始在付出。所以發大心為眾生,就是要修這個諸喜捨,就是歡喜去捨的這個功德。

這個善解,[善解知見無厭足],所以在聽法,很用心去瞭解,聽法不會疲勞,每天都會很歡喜聽,所以沒有厭足。聽的法,要集中我們的心思,法入心之後好好要再去思考、去瞭解,這叫做善解。

 

所以,福要做在前面。過去只想要修慧,現在轉小為大,那就是福在前面。[修諸施捨功德],那就是造福,所以[福從做中得歡喜],要很歡喜。所以[善解知見無厭足],就是[慧從善解得自在],記得這句靜思語嗎?所以,這是福慧平行,用這受法、布施,布施、解法。物質的,我們供應;精神、理念,我們分享。像這樣,每天都很歡喜,還能善解佛法,不斷吸收法乳來滋養我們的慧命,所以這叫做真供養。

佛陀只是一項,希望付出,眾生的回報就是眾生人人覺悟。這就是讓佛最大的供養,這叫做法的供養。就是受法之後,對佛是最大最大的回報,這叫做供養。

各位菩薩,我們學佛,真的要發大心為眾生,不要想當一個自了漢,獨善其身。若是如此,自己一人自了,周圍的人都在苦,你自己在快樂,也感覺很矛盾!所以我們要人人快樂,我們才會大快樂。所以,自覺,還要人人都能覺悟,這才是真正我們修行的目的,也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