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18日】懈怠貪著當警惕

Community:
Branch:

[人間何來苦難多,唯因一念起貪婪;追求名利求無度,未圓覺前習氣多。]

 

也就是告訴大家,為什麼人間會有這麼多苦難呢?就是因為一念起貪婪。這個貪婪的心,有人就是貪享受,事情該做的不想做;有的人是庸庸碌碌,就僅僅是忙,忙什麼?在追逐名、利。

 

還未圓覺之前,哪怕是在修行,無論是小乘、中乘,或者是已經發菩薩心。[你很發心。][這個人很有願力。]但是,這個菩薩心與願力,若是一念的貪婪起,願力與心,願就會消退,心就沒了。

 

這就是未圓覺以前,無論是[聲聞],就是平時聽法聽很多,時間是很長,都是在聽法叫做修行,不過,法聽得是多,但沒有入心,聽不進去,或者是一邊聽法,內心就在做批判,這樣法根本就沒有入心。看起來好像在修行,有在聽,聲音有聽到,卻是內心沒有接受,這種的聲有聽,但是沒有入心,這種人也很容易起貪婪的心。雖然是[知道],卻是道理沒有透徹。

 

所以會常想,哎呀!人間何來苦難多呢?到底這些苦難是如何造成?追因究柢,就是在一念的貪而已。

 

其實,聖人就是真正用心在聽聞佛法,真正以智慧來體會人間四季輪迴,或者是看到人間無常變化,起了慚愧心,還要再去追求人間更透徹的真理,真正修行、自覺,也是因緣到了,能夠利益他人。像這樣發菩薩心、行菩薩道的人,但是還未到圓滿覺悟以前,也很容易犯貪、愛。

 

下面我們來看《法華經》經文中,前面我們就說過了,現在在妙光菩薩的弟子中同樣也有這樣的弟子,卻也是在我們前面所提起的,[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法華經序品第一》

 

就是說在八百弟子也好,八王子也好,這些人都一定在妙光菩薩繼承日月燈明佛滅度後,如此一直培養、教育,這一群人很用心在入佛法藏,同樣會[轉次得授記],一直到[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

 

⊙[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法華經序品第一》

 

[天中天],那就是佛之尊稱,就是說天人也是很恭敬,不只是人間恭敬,是連天都恭敬,所以是天與人間所尊敬的,稱為[天中天]。

 

⊙[天中天],佛之尊號。天為人所尊,佛更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佛就是三界之父,也是人天導師、眾生之父,這就是大家所最尊、恭敬,稱為[天中天],從人間到天堂所最尊重的。不只是[天中天],是人間、天人所尊重,也是[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個[諸仙],也就是印度四姓之一的婆羅門,他們認為自己是大梵天王的子孫,在四姓階級是排在最上層。

 

⊙[諸仙]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

 

這是印度佛陀出生那個時代,社會的形態,婆羅門種姓在印度是最受尊重,所以他們自己也是很驕傲。

 

佛既然成佛了、超越了,[諸仙]就是婆羅門教,也很多人來皈依佛,所以佛在婆羅門教中也是能引導婆羅門。這種驕傲的種姓,卻也是承認佛陀的教法,若是很單純的婆羅門種姓的人,他對佛陀的教法也是信受奉行,所以叫做[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導師],引導大眾進入佛覺道者,是佛菩薩的通稱。

 

[導師]就是引導大眾進入佛覺道者,這叫做[導師]。我們平時世間的教育,學生除了老師以外,也有導師,導師就是在引導學生正確方向。修行者也是,我們要知道方向在哪裡,隨著導師正確的方向走,就不會偏差。

 

導師就是覺悟的人,不只是自覺、覺他,還是完全覺行圓滿,悲智雙運的大覺者,是佛、是菩薩的通稱。佛能夠稱為導師,菩薩也能稱為導師,就是人間的典範。凡是能夠做人的典範,就能夠堪稱為[導師]。

 

所以,這是妙光法師在這道場裡有這樣,從即將接受授記的這群弟子中,還是由妙光法師引導,還是妙光法師在為他們講《法華經》,教大家要如何力行這條菩薩道,菩薩的道路要走得很定,方向要很準。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法華經序品第一》

 

那八百弟子,其中有一位弟子,雖然也是在行菩薩道,可是他的心還有懈怠的習氣,貪著於名利。只要懈怠,自然貪著的心就會生起。

 

⊙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則衣食不富,產業不振。出家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什麼叫做懈怠?既在修行,為何心會常懷懈怠?意思就是說,懈怠者是眾行之累。修行者若有懈怠,對自己也是一種拖累,不只在群眾中被人棄厭,其實對自己修行也是一種的拖累。

 

不只是修行者有了懈怠心會拖累自己,在家人也是。在家人的懈怠就是不做事,很懶惰,不肯認真負責家計,不肯負起家庭責任,所以家庭就無法振興起來。這就是在家人若懈怠就會敗家,家產就會散失,事業就一蹶不振,這就是懈怠的在家人。

 

若是出家,出家也有懈怠者,既想要修行,在群眾中就是一種逃避世俗,要打拼、要認真、要承擔家業,就是為了逃避這些,所以就說來去出家比較清閒。很多人都說出家比較清閒。

 

有的出家,我勞作個幾年,我已經可以稱為長老,我可以享受,讓年輕的人去做;或者展現自己已經是老資格、老修行,什麼都不必做。可要知道,《水懺》不好誦啊!

 

過去也有這樣的叢林,大家在工作,分工、分執事。有一位老修行者,他雖然年紀大了,不過他很發心,山上修行,若沒有水就要去挑,挑水就要輪職務。這位老修行者就說:我也要輪。所以這位老修行者願意供養這個叢林中發心修行的大眾。可以與大家結最大的緣,就是供應水,所以他挑水這個職務不願意退下來,就是一直要去挑。

 

有一天,看到一群年輕的修行者,大家在洗衣服,用水沒有節度。他這位老修行者,一天來來回回,山下山上不知要走幾次,也會累,但是他甘願,然而看到這些人用水沒有節制,他不捨,第一不捨水的浪費,第二不捨這些修行者的心沒有修——不曉得疼惜天地萬物,就是還未自覺,一直在浪費自己的性命;沒有去體諒別人挑水的辛苦,這就是沒有覺他,如此不斷地浪費用水。

 

所以這位老修行者,他就一句話說:[各位同修,你們要知道,《水懺》是很難誦啊!]輕輕一句話,但是意含著對修行者的警惕。修行者不就是為求自覺來修行入叢林嗎?

 

[你做得這麼辛苦,不用怕,責任我幫你分擔,事情我幫你一起做。]這叫做[無畏施]。還有[法施],[你若不懂,我教你。]你看,這才是真正在叢林中發心修行的人,同修同做,應該要這樣。出家若再懈怠,就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了。

 

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出離生死。生死,前面說過,有[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大自然的法則,[變易生死]是我們的心,這個心念起落。這都是我們應該要很注意,不可常懷懈怠。

 

在過去修行者的群眾中都有這樣的人,何況現在。這種懈怠的人總是貪著利養,想要求一個清閒,在人群中,若是時間到就去用餐,晚了就休息,起來就是享受別人所做的現成,像這樣都叫做懈怠,貪著利養之人。所以,多求無厭叫做[貪],貪心堅固叫做[著],這[利養],名、利,以為在家人就是要恭敬、尊重出家人,若是這樣的心態出家,真正是一位最可憐的人。

 

⊙貪著利養,多求而無厭叫做[貪],貪心很堅固叫做[著]。出家之人多貪利養,惟思口體之利養,不以勤苦為勞,不能流通佛教,是為法末時之穢行也。

 

我們就是要做一位真正是為可憐人做導師,我們要做他們的典範,我們要來引導他們。出家乃大丈夫事,出家就是要為眾生所依靠,做眾生典範,怎麼會淪落到懈怠、貪著名利的地步,這樣是不是很可憐呢!

 

總而言之,修行,我們要好好精進,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精進,在我們的心念中要時時警惕。所以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