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15日】無染著的清淨佛性

Community:
Branch:

我們都是同樣在這個環境中,身心會合在一起,用心體會佛陀所說的教法,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各位,法有與我們的生活脫離嗎?法若是離開我們的生活,那就不是正確的法了。生活中若沒有法,也不叫做真修行者。法在生活中,沒離開我們生活的人、事、物,是『是』是『非』,我們分清楚。事是這樣,理是無處不在;事相是千變萬化,但是理仍然平平穩穩,本來就有,但是我們要用心體會。

 

我們今天,《無量義經》還是這麼說:[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戒定慧解知見生]。

 

⊙[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戒定慧解知見生。]《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佛的法身清淨,它無相——摸,摸不到;看,看不到;聞,聞不出來。但是它的道理還是很恬寂,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它就是無色、無相,所以不是有什麼東西會去污染到它。我們的佛性只是被無明遮蓋,不是被污染。就像天上的烏雲會遮日遮月,烏雲若過去之後,日與月還是原樣,該是太陽出來的時候就是太陽的光,該是月亮出來時就是月亮的光,不管雲什麼時候出來,雲只是將日與月遮蓋,並沒有污染到它。

 

所以我們人人的本性原來是清淨。本性就是道理,道理叫做法身,覺悟之後的道理叫做佛法身,這樣清淨。因為本來就清淨了,所以不是用色相染著得到它。

 

⊙佛法身清淨,非色相所能染著。

 

接下來就是,[戒定慧解知見生]。戒、定、慧,大家也是很清楚。我們常常都在說,修行要修[三無漏學]。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

 

戒,能保護我們的身、心。戒,那就是防非止惡。我們的心、我們的身,惡的,我們曉得提高警覺,不要受外面的境界誘惑,身體就去造惡。有了戒,就能防非止惡。

 

定,我們既發心就發宏願,發心、立願,要有定。我們的心若是沒定性,自然也會受外面的境界很快把我們誘惑出去。我們在日常生活行動中,待人接物,外面的境界一來,有什麼樣的事相現前時,會困擾到我們的心嗎?會起惶恐嗎?會起退卻的心嗎?若沒有這個[定]字,我們的心就是隨著這樣在跑,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定力。

 

我們還要有慧,要用智慧。戒、定、慧,我們若能啟發了慧,自然就能分別是非,我們才能清楚,自然就[無漏]。無漏,就是沒有漏失。平時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得到戒,要有[戒無漏],就是守持好我們的戒。有定,發心、立願,我們要守持我們的定,這叫做[定無漏]。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分別世間的事相,我們決心遊戲人間,專心救濟,為天下眾生的苦難去付出,我們一心沒有退轉,這叫做慧。慈悲等觀,能夠慈悲,是與眾生平等觀,這叫做[慧無漏]。這樣叫做[三無漏學]。

 

若是再加[解、知],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樣分成五種,這五種就是功德的法。[功]就是內修,[德]是外行,我們有內修、外行,這樣才能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知見生: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一直跟大家說,法身就是道理。第一項[戒法身],就是說[如來三業,離一切過失]。

 

⊙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

 

什麼是如來三業?身、口、意,佛陀開口就是說法,身已經清淨了,意念當然是在智慧中,三業全都清淨了,都離開過失了。身不會犯過,口說法不犯錯,心就是清淨,這就是佛陀的三業清淨,離一切的過失。

 

第二是[定法身],也就是說[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妄念]。

 

⊙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

 

佛陀的境界當然心就是寂靜,佛的心就是用在真心寂靜。所以我們開頭常常在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佛陀的心境。

 

第三就是[慧法身],就是[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性相]。

 

⊙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

 

如來的智,[一性圓明]。這一性圓明能夠照徹乾坤,一切人、事、物理。我們人人都有這一性清淨的本性。佛陀他的清淨本性,這個智已經圓明了,大圓鏡智,這面心鏡已經清淨圓明,已經通達性相,所有的性、相都能夠通達。

 

相,就是人事;性,就是道理。所以性是摸不著的,但是相是看得到。看得到的就是包含一切人、事、物,其中沒有離開那個理,所以事理若能會合圓融,這才是法,通達法性。用我們原來清淨的智慧面對著芸芸眾生,人、事、物的道理,我們透徹了,這就是[慧法身]。

 

第四是[解脫法身]。人間事相很多,煩惱的事情也很多,但是佛在人、事、物中不會受煩惱所困擾他。

 

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希望能夠一一叫醒眾生這個覺,覺性要清醒過來。但是,眾生是不是已經體會到了呢?是不是有覺悟呢?是不是法有入心呢?這是在芸芸眾生,覺悟的人就是自性明了,不覺悟的人還是受煩惱污染,污染的人還是在凡夫。佛的心並不受凡夫的污染所污染,所以他還是解脫,還是要來指導迷茫眾生的道路。所以他的心並沒有受污染,所以叫做[解脫],如來的心解脫一切繫縛,這就是[解脫法身]。

 

⊙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

 

第五是[解脫知見法身]。不只是解脫,還是知見,所以[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了知,就是明明了了,完全都能體會、了解、知見,全都明白自己已經是解脫的智慧,也要再解脫他人,使令人人也能解脫。這就是我們要用功,要了解,所以我們必定要具有這五分的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這叫做[五分法身]。

 

法,就是道理,五種道理。這道理是佛的性,人人本具,在佛不增,在凡不減。這就是五分法身的道理,希望大家能夠體會、能夠了解。

 

⊙[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法華經序品第一》

 

接下來《法華經》,就是說佛陀他在法華會上開始先說《無量義經》,《無量義經》之後,他就入無量義處。[無量義處]那個理,就像一面清鏡,這面清淨的大圓鏡智,他靜坐下來時,觀照一切,所以他現異變相,在三昧靜中發光。

 

所以[佛放眉間光]。眉間,大家知道,白毫相光。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是白毫相光。他在眉毛與眉毛中間有一撮很柔軟的毫毛,假如有光,感覺在這眉毛之間好像有一撮白絨毛在那裡,它會發光。這是我們凡夫所沒有的,但是在佛的三十二相之中就有這樣的形象,很特別。

 

所以,佛眉間有白毫,[內外映徹如白琉璃,宛轉右旋]。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眉間有白毫,內外映徹如白琉璃,宛轉右旋。

 

其實那個毛,你這樣看起來,好像白琉璃一樣能夠反光,看起來就是右轉,有旋轉的形態。所以這是佛要說《法華經》之前,他有六瑞現前,毫相光就是其中的一項。這六種瑞相,作為要開經的次序。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若是要說《法華經》都是一樣,前面的二萬日月燈明佛不是都一樣嗎?所佛佛道同,將要說《法華經》之前一定有六種瑞相現前,這是講經的次序。

 

⊙佛將說法華經時,先現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為開經的次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

 

開始要說大乘經,叫做[法華六瑞序],就是: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在大眾中,大家都很歡喜。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所必定示現的教化。

 

⊙法華六瑞序:即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的教化儀式。

 

佛陀的心理,只為了一大事因緣,為芸芸眾生在迷茫顛倒中而來。就是因為眾生迷、顛倒,所以眾生造很多的共業,有了共業,就會引起了天地多災難。佛陀來人間就只是為了這一大事,若沒有救心,要救心就要透徹了解道理,所以佛陀只是來散播這個道理,讓人人能夠體會。人間一切的煩惱,佛一點都沒有染著到。這就是佛所以稱為宇宙大覺者,所以稱為人天大導師,所以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這一點。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