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03日】貪著利養斷功德本

Community:
Branch:

心佛道場,大家是不是將它莊嚴起來呢?這是人人心中有佛,人人心中都有莊嚴道場。《無量義經》八萬菩薩齊集,用最虔誠的心來燒香、散花,以最敬重的心來繞佛、禮足。這是多麼莊嚴。多麼虔誠啊!心靈的道場若是現前的時候,就四面雲集,四方八達如雲集中一樣,所以叫做[四面雲集而現於佛]。

 

⊙[四面雲集,而獻於佛。]《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不管是有形、無形;有形的敬禮、無形的虔誠,都是圍繞在佛的周圍,敬又恭,這樣來禮佛。這就是表示當時的道場,是如來海會,眾所集合的時刻。我們若是想到出家眾一萬二千人、菩薩眾八萬人,可以知道那個畫面是多麼地整齊,多麼地盛況啊!當時的如來道場眾,就像海雲集會一樣,這樣叫做[雲集]。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

 

因為我們在經典中常常會讀到[菩薩雲來集]。菩薩雲來集,是四方八達雲湧在一起。你可以看到雲,但是人走入那個雲霧中也沒有受雲所障礙,雲與雲之間互相雲湧,互不障礙。這也是比喻我們修行者心靈的道場,萬法歸一心,不管什麼樣的法,對我們的心都沒有障礙,這就是我們修行要有這種心靈的境界。

 

《法華經》裡,前面我們也已經說過了,二萬日月燈明佛,最後成佛的日月燈明佛,這當中妙光菩薩還有八百弟子,八百弟子皆師妙光,八王子也是妙光菩薩的弟子。在那個時代,妙光菩薩負責傳法。這個法在傳的當中,有很精進的人,早精進就早成佛;懈怠、慢精進的人,當然就要拖得很晚了。

 

其中,八百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做[求名],我們說過了。這位求名,就是因為他貪著利養,所以多所忘失。雖然讀了很多經典,也是供養過無數的佛,但是在供佛、讀誦,與心的懈怠,那是兩回事。我們只知道供養、供養,我要讀經、讀經,但是供養和讀經,與那個心靈、身體力行去精進,絕對是不同。

 

我們若能三合一,恭敬諸佛,也懂得供養,在經文裡面又曉得要很殷勤去讀誦,殷勤讀誦之後就要身體力行。我們若是沒有身體力行,只是在供佛,只是在讀誦,但是心還是在貪著利養,只為了貪著利養,這樣就叫做懈怠,於法並沒有精進。

 

怎樣叫做供佛?為何要供養?為什麼要誦經?他的心沒有專在那裡,還是心在那個貪著利養裡,因為這樣,讀誦的經典就是這樣讀、這樣過去,讀了就漏掉了。雖然那位求名菩薩也是供養過很多很多的佛,也是很用心,也是同樣讀誦很多的經典,但是多所忘失。這就是提醒我們,讀經要如何讀。

 

⊙[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法華經序品第一》

 

所以經文裡面,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也是有在供養、恭敬、尊重,在讚歎諸法。他也是有善根,他有做就有善根,只是心不專而已,只是可惜多了一項,什麼呢?貪著利養。這個貪著利養,真的是很害人的心。看,[為利養故,惡求多求]。

 

⊙貪著利養:為利養故,惡求多求。

 

這種求,求利,就是這樣一直求,惡求、多求。惡求,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很簡單,三餐,一餐一碗飯已經夠吃了,還要求什麼呢?出家,佛的時代就是一個缽,[一缽千家飯];一個缽,你[孤僧萬里遊],不管你一個人要到哪裡,只是一個碗就夠了,家家戶戶,我們若是每天時間到了,捧一個碗來到人家的門前托缽,這樣就夠了。修行啊!

 

但是,現在不是這樣了。現在修行也是講究現代生活的品質。現在的人修行,現代的享受,[天氣熱了。][開冷氣啊!開冷氣就不熱了。]這種跟著現代的生活。

 

吃東西,就是我們吃得飽就好了,粗衣淡飯,穿得簡單,能夠乾淨、俐落,這樣就很好了。但是,還要挑選什麼樣的品質、什麼樣的品牌,這就要再花用更多錢。而品牌與那塊布是差多少呢?沒有差。只是那個[品牌],說這是某某牌,很有名。有名的布料、有名的工廠,穿在身上就感覺到是一種很光耀的事情。

 

其實同一塊布,到路邊攤買,做好的衣服幾百元。在店裡買,只是多了那個牌子把它印上去,就要幾千元、近萬元。這都是惡求,超過了,惡求。同樣是穿衣服,我們就是粗衣,能夠蔽體、能夠讓我們禦寒、穿得端莊,這樣就可以了,何必要求名牌呢?

 

一棟房子,有樓上,我們走樓梯上去,這樣也是一種運動。偏偏現在的人,爬一樓,[喘了,我來搭電梯。]這也是一棟房子,雖然一層一層,腳走得到,偏偏就要搭電梯。這也叫做惡求、多求。

 

很多事情我們用很簡單就能夠生活,靠我們身體的功能就能夠生活下去,但是偏偏他就是要惡求,就是要多求。求於什麼呢?求於享受。

 

⊙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利養名聞,亦復如是,壞功德苗令不增長。貪著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大智度論》

 

所以《大智度論》裡面就有這樣說:[是利養法如賊]。這利養,我們人的心若是有利養的心,這就像我們的內心有賊,我們從外面搬很多的法進來,但是內心就有這個賊又把我們(得到的法)搬出去,這叫做漏失。讓你讀得再多,同樣就一直漏掉,失掉了,這是心中的賊。

 

所以我們修行者,(阿羅漢)比丘,又有一個名,叫做[殺賊]。我們的內心有賊在,法無法存在我們的心中,這賊會搬走我們心靈的寶藏,法寶入心,就是讓這種心靈的惡賊把我們搬走。所以,[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它會破壞我們的功德本。[本]就是根源,我們的功德,其實我們人人既然發心了,發心,我們就要精進。我們一邊精進,但是這個利養的心不斷產生,這樣我們在精進又有什麼用呢?供養,或者是去做善事,不過還是利養的心很重,所以這樣就會壞掉了功德本。

 

常常跟大家說,[功]就是內能自修、自謙;外能禮讓,外面要與人結好緣,這叫做[德]。所以我們內心在精進,外面在付出,但是我們卻還有利養、貪著的心,這樣我們用功的這個道心就不會堅固了。我們的道心不堅固,就是破壞掉我們修行的本源,所以說[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

 

我們常常聽到,怎麼突然之間天降雹。雹,就像霜雪一樣,但是它結得整顆像石頭,若是天降雹的時候,地上物都被它傷害了。所以這就是比喻天雹,損害地上五穀雜糧。這是我們修行者若有貪著利養,儘管我們很用心在經營,種出了五穀雜糧,就將要豐收了,竟然是天降雹來傷害。貪著[亦復如是],貪著也是這樣,[壞功德苗令不增長],使這些地上物破壞掉,正在開花的時候,整個將它掃掉了,所以五穀雜糧就無法成長。所以貪著利養的人是斷功德本,同樣的意思。

 

所以我們修行要常常好好將我們心照顧好,不要有這種貪著的心生起。但是那位求名,他還有善根,他的善根,[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因為他有種很多的善根因緣,只是貪著,壞了他的道心,要不然的話,他也是很有善根。所以常常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修行、造福(的功德)還是在,只是心不專,比較散漫,但是功德還在。

 

所以[種諸善根],善根是什麼?[身、口、意三業之善],身行善、口說好話、意想好意,這三業合起來也就是叫做善。[堅固善心,深不可拔,謂之根。]所以我們做善的事情要讓它很深入下去,我們若是很深,有根這樣伸長下去。

 

⊙[種諸善根]:身口意三業之善,堅固善心,深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餘善根深厚,得值諸佛,終亦成道。

 

[又善能生妙果],這個善能生出妙果。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因核果海]。因,一顆一顆果裡面有很多很多種子,所以﹁因核果海﹂,核、種子,果就能夠遍滿,所以[善能生妙果]。[餘善根深厚],他的善能善心有餘,很多很多,做很多的善,種很多的善根,有餘,尤其是深厚。所以說起來,雖然是懈怠、貪著利養,不過還是很有善心。這是在描述那位求名菩薩。所以他也能,[得值諸佛,終成佛道],這位就是未來的彌勒佛。

 

各位菩薩,我們大家修行就是要向菩薩道走,我們既然要向菩薩道走,我們若是精進一點,我們就能早成就,我們若是懈怠,那就是很慢了。我們所種的善根,粒粒的種子都能存著,不是沒了,但是會比較晚成就。所以我們學佛、學法,我們必定要從內心的道場自莊嚴,莊嚴我們的道場,不要散亂,每一句法,我們都要入心。法在心中,法在行中,行中有法就有禪,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下功夫。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