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06日】八識轉染成淨

Community:
Branch:

我們可有時時用心嗎?自問我們的心,心靈的境界是不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大家的心若是有這麼的靜寂清澄,我們的心志就沒有搖動,這樣好好地守住我們的心,自然﹁無量法門﹂就﹁悉現在前﹂,這是一定的道理。

 

﹁志玄虛漠﹂是多麼開闊的心胸,我們若是能夠這樣,每一句話入心,外面的境界所接觸的,我們就能轉識成智。我們若能夠轉識成智,很自然的,﹁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不管你看到外面是什麼樣的境界,這都是增長我們的智慧。智慧從這個境界中發現,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靜寂清澄﹂的心境要好好守護。

 

我們前面說過了,八王子,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叫做﹁意﹂。第六王子﹁除疑意﹂,看外面的境界,很自然、很清楚,﹁意識知法﹂,不只是意識可以知道這個東西,它是什麼東西、什麼成份;生、住、異、滅,我們的心境對這個東西;或者是成、住、壞、空。

 

其實,就是因為外面境界,不斷在成、住的物質,使我們的心起心動念,不曾想到東西到最後也是壞了,也是一堆垃圾。若能了解,不需要用到的東西就不要貪心,這叫做﹁意識知法﹂。而且,到底需要不需要?﹁除疑﹂,不必在那裡想要或不要,不必了。不用在那裡疑了,把這個疑要趕快去除掉,所以叫做﹁除疑了達﹂。我們的心能夠很豁達,所以除事理的疑,這個事到底是對或不對,是非分清楚,自然在理就沒有疑了。無疑的理,就是叫做真理。所以了達了生死惑。﹁惑﹂就是無明。所以六識我們將它轉為智,就是我們的心意清淨。

 

⊙六名除疑意者,意識知法,除疑了達,除事理疑,了達生死惑故。

⊙七名響意者,七識相應,我癡等四,恆審緣八,為自內我,如響隨聲故。

 

第七名﹁響意﹂,那就是相應外面緣的境,歸納到第七識。外面所緣的境來到﹁思﹂,第七識思考很敏捷,很快就知道,是非很清楚,所以他不斷不斷用心思考,不必到外面的東西到了才來疑,不需要。就是很清淨,那個﹁疑﹂,我的癡及四相已經很分明了,因為已經﹁恆審緣八﹂。審,審慎,很謹慎去了解。

 

所以﹁思﹂很重要,﹁思﹂就是第七識,思考。我們常常用很清淨的心來面對人間世事的境界,所以他的思考非常乾淨、敏銳,所以緣外面的思考,回歸八識,所以叫做﹁恆審緣八,為自內我﹂。這個東西在第八識裡面,所藏進去的都是人間的智慧,而且很清楚了解分明,這樣延續給第八識,這樣明明歷歷,該不該做、可不可為,這在第八識隱藏著。

 

﹁如響隨聲﹂,聲與響是連貫著。我們現在有擴音機,麥克風拿來靠近我們,就可以出聲,出聲音,﹁響﹂就出去了,所以聲響擴出去很遠,就是因為在近的地方有出聲音,遠的地方自然就能響應出這個聲音。緣外面的好事,入八識裡面。你們想,這叫做藏識,我們的記憶裡面都是好事情,我們的思考中都是利益人群,見境意識可以發揮智慧的行為,我們的﹁意﹂就是要有這樣的作用。

 

第八名﹁法意﹂。﹁八識含藏有漏無漏、善惡、邪正一切諸法故﹂。

 

第八識所含藏的就是有漏。﹁有漏﹂大家知道了,煩惱。這個煩惱是從外面所造成之後,回歸進來在我們的第八識。一念無明動起來,所以貪、瞋、癡、慢、疑就產生出來了,每一天在外面緣著人、事、物的境界,這就是我們凡夫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六識緣外面的境,吸收外面的相,來到第七識去思考造作,然後隱藏在第八識。已經成種子了,這個種子隱藏在第八識,所以藏著這種有漏煩惱,放在心裡,這就是藏。有朝一日這件事情再想起來,或者是境界會遇,開始拿出來去報怨、報仇,再複製、複製煩惱,這叫做﹁有漏﹂。

 

若是﹁無漏﹂呢?永遠都是智慧。一念清淨、自然的本性,沒有妄動。就是因為妄動,我們已經在六道輪迴,現在再遇到佛法,法水洗滌我們,將我們那些無明煩惱又洗清淨了,回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已經成就了,像這樣叫做﹁無漏﹂。所以,八識所蘊藏的是,善惡全部撿一撿都蘊藏於第八識。不過,能夠回歸到無漏就是善,有漏就是惡,所以邪正一切諸法都是含藏在第八識。

 

八識到了﹁法意﹂,那就是回歸清淨的本性,整個倉庫裡面所放的都是法,心識裡面無不都是法。外面的境界從眼識開始,眼、耳、鼻、舌、身、意一直開始延下來,那些識已經變成智,所以從外面一切的境界無不都是造福人群,回歸於菩薩大直道。這條康莊的大直道,就是到達佛的境界,所以﹁心王離妄證真,厭離三界之欲,欣一乘無為之道,亦隨出家,八識轉染成淨也﹂。

 

⊙心王離妄證真,厭離三界之欲,欣一乘無為之道,亦隨出家,八識轉染成淨也。

 

﹁心王﹂,什麼叫做﹁心王﹂?心王就是八識。﹁心王離妄﹂,要永遠與妄念脫離,所以心王離妄。﹁證真﹂,已經所證、所得的都是真實法,所以能夠厭離三界的欲。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有的人將三界解釋得很玄,這不是我們的心所能證得,但是我們在世間法裡面就有三界。欲界,就是一天到晚在追求欲念;色界,就是看到色,雖然看到歡喜,已經不會用不法的手段去貪取,但是還是在有色有形的環境在享受;還要再進一步,連這個色界,有形有色的都全部去除,那就是無形無色了。

 

無形無色還不夠,連心都不去執著在無形無色,我們的生活回歸一性圓明自然,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這麼自然,心無掛礙。無掛礙,這就是我們要修的境界,所以我們必定要厭離三界之欲,歡喜我們所要求的,就是﹁欣一乘無為之道﹂。

 

一乘無為。一乘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菩薩乘,自度度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叫做﹁一乘大道﹂。﹁無為﹂,就是心不去緣外面的境界,一直去造做,要擁有、是我的,沒有。已經回歸那麼自然無為,無為就無欲了。這是ㄧ條覺悟的大道。

 

所以前面的文說,那八位王子看到他的父親出家,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八個孩子也會隨著父親出家。意思就是說,我們一性圓明佛性這麼清明自在,自然外面八識之前所緣的一切境界煩惱都完全去除,當然就是回歸到我們那個一性圓明,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八識轉染成淨﹂,這是表示八識所有的污染都已經去除,洗滌清淨了,那就是轉識成智成功了,回歸我們的本性之中。

 

所以﹁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這是在經文中,父親出家,隨著父親出家,這八王子也是很規矩,隨著僧團這樣用功,內心清淨,外面的境界分明,所以已經是威德自在。

 

威儀德相是從內心自修所現,所以內修外行,我們的內心有修,自然外面的行儀就會很莊嚴;內有用功,外面就有德相,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樣自然就各領四天下,這八王子都能夠去度化眾生了。

 

⊙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即八識心王各統領諸相應心所及所緣境之義,謂統領心所緣境之分際也。

 

就是﹁八識心王各統領諸相應的心所﹂。諸相應的心所,就是在外面,從八識、七識、六識以前等等的相。常常向大家說,思想、思想,那個﹁想﹂,想緣著外面的境界的相,在我們的心上,這就是意識將外面的相領納進來。凡夫是受這個相擾亂了我們的心,思考去發動很多的貪著、無明。若能夠轉識成智,都是智慧,歸入在第八識,這樣就能夠﹁統領諸相應心所﹂。

 

我們的﹁心所﹂,就是應外面的境界去緣,緣很多的善惡等等。所以現在已經都能夠統領,不管是善,不管是惡,因為八識藏著有漏、無漏,以及善與惡,都是藏在第八識,所以已經八識心王,回歸心王,他就能夠將這些善惡、有漏無漏全都統領起來,好好帶上大覺菩提道。

 

所以各位菩薩,現在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心識,從外面所緣的境,來到我們自己所看的、所了解的,我們要運轉成什麼?就是在凡聖之間,我們若要成聖人,學聖人、學佛,我們就要很用心,不要受妄念把我們引動。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