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1月21日】四大合一 同源初始

Community:
Branch:


「所以開始有委員證和幕後委員(委員勸募制度),讓人家了解要認這一位的委員證。這一位委員若有親朋好友介紹代替他收,收來就交給一位委員,再由本會開收據給捐款人,確認有收到本會開的收據。而且每一個人的名字都要有,經過委員要給他收據,不希望收到無名氏。」(攝影者:Hadi Pranoto)

「所以開始有委員證和幕後委員(委員勸募制度),讓人家了解要認這一位的委員證。這一位委員若有親朋好友介紹代替他收,收來就交給一位委員,再由本會開收據給捐款人,確認有收到本會開的收據。而且每一個人的名字都要有,經過委員要給他收據,不希望收到無名氏。」(攝影者:Hadi Pranoto)

【證嚴上人1月20日歲末祝福開示】
「歲末祝福就是新年頭、舊年尾,我們要用感恩心送走2012年,讓我們平平安安的過來;用很虔誠的歡喜心迎接2013年。」元旦過後,新的一年開始,旋即農曆新年又即將到來。年前、年後,新舊交替的氛圍正濃,此時正是每個人反思過去,規畫未來的重要時刻。

人才出走餘老幼 慈善濟助從貧起

證嚴上人行腳來到彰化靜思堂,再次為大眾細說慈濟四大志業的源頭初始,「慈濟從慈善開始時,我們已是四大合一(慈善中已具備醫療、教育、人文的理念與行動), 只是當時的力量很微薄,就從竹筒歲月開始,那是五毛錢的開始。在那之前,我所看到的就是在一間醫院地上的一攤血開始,一攤血讓我內心深深記得,到醫院如果沒有錢,生命就不知道留得住或留不住,體會到貧而病的苦,經過因緣成熟,才從慈善開始。」

根據上人描述,四十七年前的社會環境,經濟狀況仍然很低迷,貧困的人很多,尤其是在花蓮地區,小孩子如果要接受高等教育,必須翻山越嶺到西部去;要有好的工作機會也要到西部,留在東部的盡是老人與小孩。而慈濟所濟助的第一位照顧戶林曾,就是一位孤苦無依的八十六歲老太太。

「她(林曾)是從大陸來到臺灣找先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她先生來臺灣補皮鞋維生,打算自己穩定後要回去接太太來,但等到太太可以來臺灣時,先生已經往生了,所以她一個人在臺灣,離鄉背景很孤單,也回不去。」

貧病相依添無奈 慈善之後是醫療

當時林曾老太太來到花蓮時,就住在市區的菜市場旁,成為慈濟竹筒歲月、每日存五毛買菜錢所濟助的第一個個案,「當時我們第一個月開始每日省五毛買菜錢來投竹筒,賣菜的人問說:『這五毛錢要做什麼用?』她們(早期委員)就說:『我們有一位師父要做救人的工作,要我們每天存五角救人。』賣菜的人就說:『既然每天存五角就可以救人,那麼妳買菜存五角 我賣菜也存五角,但是我要告訴妳,在這個菜市場旁邊有一位老人,我們如果要去救,那裏就需要有人去救。』所以個案就開始浮出來,第一個月我們走入人群,這個老人就是林曾。」

上人回憶,當時去幫助林曾老太太時 她已經躺在床上,補助金錢沒有實質的幫助,於是請人來照顧她的生活,也提供他醫療服務,「有一位李天送醫師在花蓮開業,他聽說慈濟開始在救助,林曾有病請李醫師去看、去往診,第一次看、第二次看,我們都有付錢,後來他說不用了,他可以兩天去看一次,現在說起來就是人醫會(的起源)。」 

「貧」與「病」相依的現象,一旦生病付不出醫療費用,就會拖垮家庭的經濟。種種經驗的觀察累積,讓上人在訪貧賑濟之後,思考改善貧苦人家的醫病問題,「看到貧、病很不捨,所以開始義診,在義診中更加體會醫療不足。有時看到意外傷害,或因貧而病的無奈,無語問蒼天啊!」

從此,上人立下大願,決心改善花蓮的醫療環境,而最徹底的方式就是蓋醫院。

財務透明有信用 點滴功德不遺漏

上人慈示,開始做慈濟,點點滴滴的善款,專款專用,全都用在捐款人的指定項目上,而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善款的用途,除了每月24日藥師法會,大家共同頌《藥師經》互相祝福以外,更要讓大家知道,不管是捐五元、十元的善款如何花費,這就叫做「徵信」。

「蘭芳師姊大家認識嗎?她是彰化第一顆種子,當時她的名字放在月刊上,就是邱蘭芳。捐五元、十元、二十元通通有(紀錄),這叫做徵信。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點點滴滴的捐款都用到哪裡去,寫在裡面,照顧戶張三、李四,他們的家庭如何?把家訪的內容簡單地刊出來,這就是我們的人文。」

「這個徵信後來因為會員比較多了,感覺為了十元、一百元的捐款,整本刊物翻找很麻煩,又浪費紙張。」考量到社會大眾對慈濟已具有信任感,慈濟月刊又有很多好的人生典範故事,因此月刊就慢慢就將這些徵信名單取消。

雖然上人取消月刊的徵信功能,但代之而來的,就是強化委員的角色和功能,「所以開始有委員證和幕後委員(委員勸募制度),讓人家了解要認這一位的委員證。這一位委員若有親朋好友介紹代替他收,收來就交給一位委員,再由本會開收據給捐款人,確認有收到本會開的收據。而且每一個人的名字都要有,經過委員要給他收據,不希望收到無名氏。」

四大志業落社區 八大法印為全球

慈濟從竹筒歲月的慈善關懷,到籌建醫院、學校、人文志業,逐步發展成為國際上NGO。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理念和行動,從一開始即已呈現;只是四大志業的具體開展──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人文深度化,卻是要一步一腳印地慢慢邁出來。

「因為慈濟人用心、用愛付出,已經將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落實在社區。『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大家有志一同去做義診,整個社會可以很普遍有醫生投入,無論是偏僻或鄉下地方,貧病的人無法出來就醫,我們的醫療團隊進去;『教育完全化』,從幼稚園一直到博士班,都有我們的教育;『人文深度化』要淨化人心。這就是我們的四大志業,無論是社區或是到國際間,就是為人類付出。」

今年(2013年)慈濟即將邁入第四十七個周年慶。上人回首過去,放眼未來,期待人人皆能承擔如來家業,以「佛心師志」走入人群,人間菩薩大招生,讓慈濟的慧命能堅固、長遠傳承。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