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農民無力負擔 慈濟送曬穀用帆布

Community:
Branch:

撰文者:杜蕙希    

2010年5月,慈濟人深入緬甸仰光省丹茵鎮十三個農村去發放稻種給農民的同時,得知當地農民無法負擔曬稻穀時所需要用的帆布,因此從11月開始,慈濟便發放帆布給農民。2011年3月1日,志工送來三百片帆布到丹茵鎮雅卑碼村。

左圖:慈濟志工恭敬地把帆布交到農民手上,跟農民結好緣。 (攝影者: 杜蕙希)

緬甸總共有三個季節,分別是旱季、雨季及寒季。1月到5月,是緬甸的旱季,最高氣溫可達至攝氏四十四度,相當炎熱。6月到10月是雨季,而11月至12月是寒季。

緬甸仰光省丹茵鎮農民的家,大多是高腳茅草屋,以木材為枝幹,藤木為地板,茅草為屋頂,簡單地搭建起來。茅草屋裡的窗口通常都是大大的,旱季的時候,農民通常會在早上做完農活之後,坐在窗口喝茶、拿出扇子乘涼。天氣是熱一些,不過還過得去。

到了雨季的時候,高腳茅草屋可以防止雨水流進屋裡,不過用茅草搭蓋起來的屋頂碰到傾盆大雨落下的時候,雨水可能會滲進去。對生活貧困的農民來說,屋裡進水可能不是什麼很大的事情,不過如果儲存在倉庫裡的稻種如果因為被雨淋濕而壞掉,幾個月的辛勤耕作可就白費了。

2010年5月,慈濟人深入緬甸仰光省丹茵鎮十三個農村去發放稻種給農民的同時,了解他們其它的需求。十三個村莊裡的每家農民經濟能力及需求都各有不同,有些農民從來不用帆布來曬稻穀,雨季的時候也沒有東西可以遮蓋農作,因為他們負擔不起。農民們普遍上都很勤儉,就算有買帆布,也都是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破了好幾個洞都不換的,因為買一片帆布,要價八千到兩萬塊緬幣,不是每個農民都負擔得起的。

常常到深入村莊去做家訪的慈濟志工,因而了解到每個有耕作的農民,都需要使用帆布。於是,從2010年11月開始,每一次農民捐贈福種之後,慈濟志工就會把一匹又一匹的帆布交到農民手中,讓農民多了一件遮風擋雨的工具。

跟農民結緣的帆布,平時都放置在緬甸慈濟志工林銘慶先生位於丹茵鎮蓄寶甘的倉庫裡,由他負責保管。

原本是一捆一捆,超級大片的帆布,要經過裁剪,還有折疊整齊,才能夠送到農民的手上。自從有了帆布,緬甸的慈濟志工一有時間就會結伴到倉庫去,一起為了農民更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好了!」志工一起從一數到八,數的是帆布上的慈濟徽章。每八個慈濟徽章,就是一匹長度32尺,寬度八尺半的帆布。根據長度和寬度把帆布剪好之後,在後方等著的志工馬上把它搬到另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再做接下來的努力。帆布的面積很大,一個人肯定折不來,要靠幾個志工分組,才能折好一匹帆布。看起來很簡單又一直重複的幾個動作,志工們才做了一下子就已經汗流浹背,因為帆布的重量滿重的,另外,也因為大家都想盡快把它做好。

曾麗珠師姊以前的職業為理髮師,退休之前就發願在退休之後要投入做有意義的事情,也跟其他志工一起,大汗淋漓地在折帆布。她希望可以加快腳步地把帆布做好,因為這樣就可以把帆布交給更多農民。

「以往吃飯感覺都是馬馬虎虎的,也沒有想到要感恩誰;自從加入慈濟以後,才真的體會到原來經過農民辛苦地耕作,我們才會有米飯吃,才真的學會感恩,然後想要為他們做點事情。」曾麗珠師姊滿懷感恩地為農民付出之餘,也祝福農民稻米的產量可以提升,用帆布好好地保護他們的農作物,讓每個人都三餐溫飽,就好了。

來到雅卑碼村捐贈稻種的大日子,慈濟志工準備了三百片的帆布,要跟農民們結緣。三百片帆布,三百份沉甸甸感恩與祝福,把慈濟志工的卡車輪胎給壓得扁扁的。一卡車的祝福,平安抵達雅卑碼村,現場堆滿一袋袋農民捐的稻種,象徵着整個農村的豐收。

稻種移交到慈濟志工手上,見證農民從當時的受助到如今可以布施,稻種真正的變成了福種。農民烏達誒(U Thar Aye)接過慈濟人跟每一個農民結緣的帆布後很開心,因為這正是他的需要。

「這東西對我來說是很實用,因為這一年的天氣比較反常,有時候旱季也會下雨。下雨的時候,我就可以快步地走到曬稻穀的地方,用帆布來保護我在夏天種旱稻的收成。」農民烏達誒拿到帆布後,滿懷感恩。

捐出二十二包稻種的烏達誒覺得,捐稻種是對發放稻種給他的的慈濟人表達感恩最好的方式。在現場拿到帆布的他感覺很開心,因為原本在用的帆布雖然要價緬幣八千塊,不過帆布還是太薄了,今天慈濟和他結緣的帆布,不只實用得多,也有著非凡的意義,他絕不願意用腳去踩它。

雅卑瑪村當天總共收集到由七十五位農民所捐出來的三百一十包福種。稻種豐收,是每個農民的希望;三餐溫飽,則是每個人最簡單的生活需求。一片帆布,把所有農民和人民的希望連接起來,期盼未來的日子,在福種愛的傳承下,每個人都豐衣足食。

左圖:緬甸慈濟志工合力地在搬折好的帆布。

 右圖:  緬甸慈濟志工曾麗珠以前吃飯的時候不會想到要感恩農民,自從加入慈濟,知道農民種稻的艱辛之後,開始學會用感恩心來為農民付出。(攝影者:杜蕙希)

左圖:  慈濟志工用接力的方式把帆布送進雅卑瑪村。
右圖:  農民烏達誒(U Thar Aye)拿到帆布後,滿懷感恩。(攝影者:杜蕙希)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