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如心富

Community:
Branch:

撰文者:翁詩盈    

蔡貴興(濟福)觀念中:「物質生活」等於「快樂人生」。努力打拼工作賺錢,是為了滿足高尚的物質生活。後來,他卻發現不斷賺錢同時,對物質的欲念也不斷提高。

自擁有信用卡,貴興因透支信用變成卡奴,原本簡單、簡約生活觸了礁……

 左圖:從付出中,蔡貴興體悟生活簡單平淡,將生命發揮在助人的事情上,方是最大的財富。(攝影:翁詩盈)

清晨的喬治市社尾菜市場,喊價聲此起彼落,一片喧騰。蔡貴興,四十九嵗,年輕開始從事蔬菜批發,每天都這樣掀開一天的序幕。依照餐館訂單,將一打打蔬菜打包,再騎摩托車一一送往,靠着勞力換取生活的基礎。黝黑膚色,乃至於天天在烈陽下奔馳的結果。

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比如賺大錢、住大屋、坐大車、崇拜名牌。蔡貴興也曾夢想過,只要擁有了這一切,等於至尚的快樂生活。他的價值觀是:優雅素質的生活品質,一定要仰賴物質填補。貴興每天辛勤工作賺錢就是爲了這一天的到來。

現在社會風氣以追求名牌、物質生活為價值觀;加上信用卡申請條件逐漸放寬,很多人借錢消費,先花「未來錢」。一卡在手就能走遍天下,看到喜歡的物品就刷卡購買,控制不當,最終透支信用變成卡奴。曾經,貴興就陷入揮霍無度的陷阱,打亂原本生活腳步。

◎由儉入奢易    由奢返儉難

一天,銀行寄來了信用卡月結賬單。貴興打開一看,嚇了一跳!擺在眼前竟是一筆龐大債務!「難怪生意越來越好,卻不見留下任何儲蓄。每月所付只不過能應付利息。」這下才恍然大悟,自己刷卡刷到觸了礁。

「人就是有貪念,永遠無法滿足,總『有一缺九。』早年逛街時常物色各種電器新款式,擔心趕不上潮流,看到屬意的電器,不多考慮便買下來。當時還常帶太太關顧高檔且不同民情風味餐館。心想:館子裏氣氛佳,食物較為美味。處於高峰期時,單是午餐,一個星期就好幾天都在餐館内食用。反正,錢不是從口袋中出來,取出信用卡刷一刷,東西就屬於你的。」回想過往「輕率」消費舉動,貴興露出促狹笑意,打趣地説道。

習慣信用卡帶來方便、快捷消費方式的貴興,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制能力。「直到一天驚覺所欠下的卡債,才發現原來自己用了很多錢,而且又不是花在『必需品』上。」他如是反思。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儘管開始醒悟,刷卡習慣並不是一夕之間就改得了。「初時,一直給予藉口:『不如明天才開始改』,其實這就是障礙,一定要豁出去,才能有改變的決心。」

那個時候,貴興和太太已加入志工行列,家庭與事業之外,還撥冗參與慈濟活動。「一位年邁阿嬤與三個孩子同住;恰好我們前往訪視,他們正要用餐,一碗湯麵,阿嬤分成三小碗,份量不多,簡簡單單地,三個人就用了一餐。」三人共吃一碗湯麵的畫面,深深烙印在腦海中,更觸動了心靈。

又一次,同是訪視活動,看到一家三口的照顧戶,一天三餐只花費馬幣十令吉。這景象再次撼動了貴興心靈深處。

「我和太太平日上餐館,一餐花了馬幣六十令吉。這筆錢,對阿嬤一家三口,可是多少餐的伙食費了?人生應知足,自我克制花錢方式。」過往花錢不手軟,因「見苦知福」的經驗帶來莫大影響,他開始轉念。

「手頭上持有五張信用卡,每一張都欠債。痛定思痛,決定不再使用。我只留下一張,收在抽屜裏,不再隨身攜帶,只作爲應急之用。其他的都剪掉,以『決心』來克制自己。」雖對欠下債務而感到後悔,貴興認爲唯有勇敢去面對。

「接受自己的錯誤,不重濤覆徹。因爲後悔亦無補於事。」他打從心裏堅定想法。

有一次,貴興從大愛劇場「走過好味道」中,看到了主角刻苦清貧的生活觀念,讓他對「錢」產生了新想法、新價值。「兩位主角家境不好,卻寧願省下錢,也要幫助比他們貧窮的人。錢永遠賺不夠,物欲也永遠滿足不了……最重要,賺錢是爲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不是汲汲于有形的富貴,不斷盲目追求,」

◎減少物欲   家庭和樂

努力償還債務之外,貴興決心摒棄「高檔餐館食物必佳」的觀念。之前捨得花錢上餐館,如今他寧願吃「住家飯」。

「改掉習氣不容易,少不了那一份恆心。這經歷告訴我,其實一個人真正所需要不用太多。堅持一段時間,一旦又習慣了儉約的生活方式,那就成功跨越障礙。」他補充說,如今一天三餐在家裏吃,減輕了負擔,又能一家人樂融融用餐,維繫家庭親情。外邊餐館「高尚佈置」的優雅氣氛,還需付費「買氣氛」;家中「溫馨、歡樂氣氛」,可是無價之寶呢!

家庭溫暖和樂,彼此間互相了解,有助於良好的溝通。在貴興家庭裏,常常看到了父母與孩子間的溫馨互動。他笑說,今年孩子們為他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父親節禮物。「我平日在菜市場賣菜,常常需要拉高聲調,説話自然變得大聲了。有一次,他們從大愛台看到了一句靜思語:『心地好,嘴巴不好,也不是好人』,馬上就提醒我。他們還從每天的言行舉止中替我打分數。如果説話大聲,遲到……凡舉他們發現生活上的缺點,就會扣分數;再決定要準備什麽禮物。」

「以前一回家便催促他們完成功課,沒兩下子就大聲呼喚,孩子們都認爲我很兇。現在咱們感情改善很多了。至少在他們心目中,我不再是『兇巴巴』的父親……」

貴興娓娓而談,往「簡樸」生活方向努力過程中,身邊有很多「善知識」,適時給了他提醒。即使平時不再花錢買衣服,貴興與太太,卻堅持至少在新年期間為孩子添購新衣裳。有一年,大女兒對他發出一道有智慧的問題:「新年一定要穿新衣嗎?那窮苦的人該怎麽辦?他們沒有錢,那不就不用過年咯?」

大女兒必會提醒:「師公說,買我們所需要,而不是所要的……」

孩子單純的想法,貴興當頭棒喝。年紀輕輕,已懂得思考,教作父親的何不向他們看齊呢?

◎用愛付出   清平致富

二○○八年,緬甸發生嚴重風災,慈濟人前往緊急救援。貴興與太太原本有個心願,希望參與第一梯次賑行動。「志工參與賑災,需要自費參與。無奈當時身上欠了一大筆債,手頭緊。考量經濟狀況之下,我和太太之間,只能一人參與。」貴興真正體會了「錢」可發揮的功能不僅僅是滿足物資生活。善於規劃與使用,這筆錢可發揮助人的良能。

曾經執著,如今貴興對「物質」有了新看法、新詮釋。「以前覺得少了物質,生活一定枯躁。其實一切皆是觀念而已。現今物質沖擊的社會,很多產品外表看來華麗,實質上並不耐用。稍微包裝,價錢變得天淵之別。」他說,控制欲念,就不易被「花巧」、「華麗」所蒙蔽。

除了孩子,岳母省水的好習慣,讓貴興體悟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她在浴室裏放了好幾個桶,將用過的水收集,再重新使用。初時,大家感到煩惱,因一打開門,水桶佔滿了浴室空間。然,還是感恩岳母的堅持。一家七口,如今只需要馬幣二十令吉左右的水費,讓我見證即使小小動作的力量,真的不容忽視。」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清平致富」的觀念,容易誤解其含義,認爲既要過「貧苦」生活,又如何能帶來財富?「大家都認爲那是物質的財富,但上人指的是「心靈財富」。生活簡單平淡,將生命發揮在助人的事情上,其實方是最大的財富。」貴興分享道。

環保,是貴興志工活動另一個重心。他挨家挨戶去收集回收物,走入校園向師生宣導環保重要性,本來爲了生意買下的囉里,現在已變成慈濟專用的「環保車」。

大概三十年前,尚是中學生的貴興就認定「行善」的重要性。原來她一位感情要好的學姊患上腎病,沒錢治療,最後離開了人世。「年輕生命就此離去,實在很可惜。假如可以幫助籌款,說不定能讓她度過難關……」那個時候開始,「行善」種子已撒在貴興心田裏。

日子一天天過去,畢業後走入社區工作,接着結婚組織家庭,貴興始終沒放棄「行善」這個念頭。一九九五年,從慈濟刊物中獲知做環保也能行善,毅然在自家收集回收資源,變賣後再把錢捐給慈濟。多年來,「行善」熱忱一直未減。

經濟風暴連累回收物價暴跌,貴興抱着正面態度看待。「有時候回收量變賣的錢,還少過汽油費用。即使『虧』了,換個角度思考,只要載回一趟回收物,就可以幫助一個腎友洗腎,便非常值得了。」

曾經一度,貴興與太太想着待孩子長大後,才投入時間在有意義的公益活動上。孩子連接出世,一年接過一年,要等到何時才是真正有空閒時間?後來他倆有感:不必等到退休或者完成某些事情以後才來做,歲月不留人,時間一過不復返。訪視、環保、人文真善美、人文學校等等,不同場所、大大小小的活動上,都可以看到他們付出的身影。

他倆不再猶豫,日日把握因緣,做就對了!

左圖:慈濟每年舉辦的義賣會不僅是募款、募心,亦把握因緣向民衆宣導環保的重要性。身為環保志工的蔡貴興,透過海報圖文並茂的解説,向民衆説明如何利用廚餘做堆肥。(攝影:翁詩盈)

右圖:蔡貴興勤行菩薩道,哪裏有需要都不吝於付出;就連採訪錄影的工作,他都願意學習與投入。(攝影:林祖耀)

左圖:曾經夫妻倆花錢不手軟,常常上館子用餐;如今改變了習慣,一天三餐在家裏吃,減輕了負擔,又能一家人樂融融用餐,維繫家庭親情。一家人感情要好,孩子們隨父母上街頭募款,共同凝聚愛心善念,援助川緬苦難災民。(攝影:許榮育)

右圖:蔡貴興把握分秒做環保,為大地付出。(攝影:翁詩盈)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