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農民福種計畫 志工關心未歇

Community:
Branch:

2010年8月13日 王棉棉 


今年五月份,慈濟志工在緬甸仰光丹茵鎮
進行「福種計畫」,發放稻種予農民,以
提高稻米種植產量,增加收入。經過兩個月的播種與耕耘,志工再度前往探訪村民。(攝影者:黃誠恕,地點:緬甸仰光省丹茵鎮四秉袞村Sit Bin Kwin,
日期:2010/07/31)

2010年5月,在得到緬甸政府的允許後,慈濟在仰光省丹茵鎮十三個村莊展開「福種」(稻種)發放計畫。6月11日,農業部也進行了「示範稻田」計畫,為了就是讓農民改善耕種方式,獲得高產量。

看到志工制服 農民插秧分享所學

7月31日,慈濟志工前往四秉袞村(Sit Bin Kwin)拜訪農民。看到志工的到來,村長很歡喜,很放心地說:「不需帶路人了,只要農民看到這個制服,他們就知道是發放稻種的團體來了,農民會帶你們去想去的地方。」

知道「示範稻田」一般都在路邊,志工便沿途詢問,看到了很多女工在田裡插秧,過去了解後知道,稻田的地主是烏麦克(Michael)。

烏麦克表示,他有八畝田,拿到了慈濟福種八包。他說,農業部召集農民傳授耕種技術與提供補助,參與「示範稻田」計劃的農民可以拿到一畝田兩萬塊緬幣(約新台幣六百三十六元)和肥料。


「從農業部回來後就把三畝田改用插秧方式,三畝田需要僱用七到九位工人,一位工人一天要付一千七百緬幣(約新台幣五十四元),六天時間插完。」烏麦克解釋。

緬甸很多農民依然認為插秧方式不但費用高,找插秧工人又麻煩,也不認同插秧方式,所以不想改變傳統的撒播方式。烏麦克過去也是用撒播方式,今年第一次參與「示範稻田」計劃,他有不一樣的想法:「插秧方式可以得高產量,而且也不需花很多包稻種。用撒播方式,一畝田要用到一包半稻種,用插秧方式只需要用到一包。」 他續道:「從農業部學到了插秧時要整齊的一排排,秧苗之間的距離要有八寸。」烏麦克和師姊們分享插秧的細節。

慈濟志工關心烏麦克插秧的現狀。(攝影者:黃誠恕,地點:緬甸仰光省丹茵鎮四秉袞村Sit Bin Kwin,日期:2010/07/31)

他續道:「從農業部學到了插秧時要整齊的一排排,秧苗之間的距離要有八寸。」烏麦克和師姊們分享插秧的細節。

慈濟稻種 農民當作『酵母』傳代代

烏麦克介紹完稻田,就趕著去施肥。師姊們一看,肥料有點特別便問起。農民烏麦克解釋:「我用三籮的牛糞、一籮泥土、一籮尿素肥料調配好放置一個晚上,這樣比以前省下三、四包肥料。而且收成高,吃起來也很有口感。」

慈濟在緬甸仰光丹茵鎮進行「福種計畫」,村民烏腊帖(U Hla Htay)向志工介紹稻田生長的情形。(攝影者:黃誠恕,日期: 2010/07/30,地點:緬甸仰光丹茵鎮)
慈濟在緬甸仰光丹茵鎮進行「福種計畫」,村民烏腊帖(U Hla Htay)向志工介紹稻田生長的情形。(攝影者:黃誠恕,日期: 2010/07/30,地點:緬甸仰光丹茵鎮)

過去,烏麦克曾經借債,現在加上利息已累積成兩百萬,所以他下定決心今年要種出高產量,也盡力要用到最少分量肥料。烏麦克堅定神情地說:「希望明年就能把這一筆債還完,多餘的就要布施。」

問起慈濟發放的稻種,烏麦克說:「就像『酵母』一樣,等到收成的時候,可以捐出來,這樣子的話,代代可以耕種。」

期許在各方援助之下,每一位農民都可以像烏麦克一樣自強不息,希望這一次的收成會讓農民們大大豐收,進而達到零債務、農民經濟「大翻身」。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