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6日】稱性起修 克服困難

Community:
Branch:

「於此妙法華經,言辭寂滅清淨,理實稱性起修,總願持四弘誓,離言法義無量,力行四無量心,持經如說修行,銘心永誌無難。」

用心體會了解,在這部《法華經》,我們要很用心,因為經的內容,在文字上來看,我們就要用心,體會它的內容含意。「言辭寂滅清淨」,我們從經典文字去深入,其中的法,其實所言,裡面的字、句、辭,一切的道理,其實回歸總納起來,那就是寂滅清淨。這個寂滅清淨法,它卻是涵蓋了,天下人間一切事物。這就是它的真理,在這麼多的人間事、人間物,人間一切的歡樂苦難,總之,都將它包含,包起來,其實裡面分析到底,它就是寂滅,沒有什麼樣,其中真的是清淨。我們雖然說惡濁,現在在五濁惡世,人的感受,事事物物,在這個大空間、大時代,人與人之間那一分紛爭,愛恨情仇,讓人感覺到,心無法這樣安靜下來,社會上因為人見解這樣的紛爭,所以社會不得安寧。人間世事,看看新聞,打開,從報紙上或者是在電視報導,每天同樣的事故,千差萬別,每天都是如是愛恨情仇,如是苦,苦難不堪,無不都是天災人禍等等。這就是在天下的事與人,真的是林林總總很多。

經典完全就是要對治這些事,但是,千經萬論,如何解釋呢?知道有這麼多的事情,發生在人間,人感受苦不堪,因為苦,所以不斷惹禍生非,不斷造作。用經典來解釋它,解開了,這些事情是這樣這樣,因啊、緣啊,這樣來發生。很多經典都能來解釋這些事,但是用什麼方法,來勉勵人人共同一個方向,要如何去對治這些,這麼複雜的事情?對治的方向就是在這部經之中。很多的苦難在很多的經典裡,數如恆沙,全都能看到每一部經的特性,來解釋因緣果報,方便法讓大家知道,但是要用什麼方法對治呢?這就無法在其它的經典,要如何來對治,那非常凝聚、對治的方法,那妙法就是沒有很有結構,也無法人人受而堅持,不是接受來,我就能堅持下去。

在《法華經.法師品》,佛陀就這樣說,持是經者難,很困難。法,就是要能得到這個法也困難,要受持這個法也困難,要能受持、要能講更困難,因為困難的事情重重啊!所以要先讓大家知道,人人先修平等法,因為這部經是充滿了智慧,悲智雙運,慈悲、智慧,在這部經的內容中。智就是分別智,先要讓我們了解世間一切一切事物,所以從方便法為我們分析,從方便法一直分析到恆持艱難。這個這麼方便,因緣果報法,我們了解,知道苦是來自這些事情,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所以就要修行。修行,心就很怕,因緣果報,不要在人與人之間再糾纏,了解法的人就這樣,所以守在聲聞、緣覺裡。他已經分別了解了,有智了,都了解了,道理就是這樣,但是平等慧還未開啟;平等慧若是開啟出來,那就是要慈悲喜捨了。有慈悲喜捨,用悲來啟慧,秉慧來修慈,這樣互相會合起來,就是兩足,慈悲以及智慧就是兩具足。智慧、慈悲兩具足了,才能走入人群行六度行。這種菩薩因行,全都這樣具足了,那就佛果成了。《法華經》的道理就是在這裡,與其他的經典不同。

我們前面說過,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那個法,要將它算數起來,就像是恆沙,很多很多法,法分支出去真的是很多法。但是這些法能對機、應機,都是方便法,讓人知道,能夠起智,知道分別法就是這樣這樣來,成就了這樣的緣,所以得了這樣的果報。這就是智,能夠去分別。所以大家獨善其身。佛陀就是說這樣不夠,我們還要啟慧,慧開啟了,那就是秉慧,我們開啟慈悲在人群中,因為眾生平等,心、佛、眾生皆是平等,所以走入人群,付出就如在供養諸佛,因為人人皆是佛。所以我們入人群去付出,是等於供養未來佛,也是供養。

所以在《法華經》裡,裡面很多的供養、供養,能通達這個道理,就是供養諸佛。你能夠通達,已經分別了解了,能夠身體力行慈悲喜捨,這就是供養。所以言辭,說那麼多的經典,也是含藏在《法華經》之中。《法華經》就是要分析,過去佛陀說那麼多方便法,從苦集滅道一直到十二因緣法,一直到了《大般若經》,那個法放開了,遍及恆沙數,真的是很多,收回來就是在《妙法華經》之中,分析到底,「言辭寂滅清淨」。因為你付出無所求,你的心境就是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到這個程度,菩薩行因,入人群去付出,這是一項很自然,與佛同心,化度眾生,無不都是歸納在法之中。所以「言辭寂滅清澄」,回歸到佛覺悟的境界,靜寂清澄,靜寂清澄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含藏著《妙法華經》,《妙法華經》我們若能完全體會,啟開、了解,寶塔,多寶佛塔自然浮現在我們的心裡,塔中有多寶佛的全身。這收納回來就是這樣,諸佛寂靜清澄,諸佛性本來就是寂靜清澄,很乾淨。

所以「理實稱性起修」。道理就是這樣,很實在,真實法。一實乘的道理,那就是「稱性起修」。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無量劫以來,我們就是這樣與生俱來,真如本性存在。我們聽法,啟動我們,就是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啟動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稱性」,我們這念善心起動起來,自然就開始修行了,所以叫做「稱性起修」。這個理是真實的,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是稱性,依照我們的原來真如本性,被啟發之後,我們開始修行。所以,「總願持四弘誓」。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同樣就是四弘誓願,每一尊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是佛,每一尊佛的心願。我們既然是已經稱性起修了,就是從我們的內心,真如佛性起動起來,我們開始要修行,所以這就是我們要開始發願,與佛同等發總願,總願,第一個條件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家應該了解。要度眾生,就是煩惱要去除,佛法道理很深奧,我們要好好去用心體會了解。「佛道無上誓願成」,行菩薩道體會了解了,「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所以我們就入菩薩大直道,一條路,菩薩因行,這樣一條路走去,這就是最究竟的道路。

所以「持經如說修行」。我們一直在說持經,持經除了書寫、讀誦,最重要的就是「如說修行」。修,了解,了解之後我們來說,說我們能做的,所以做我們能說的話,所以說「學中覺,覺中學」,還是不斷,這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不斷修行,「如說修行」,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的,這樣就是依照經典我們所了解的來說,說出了人人可以做的法,說出了我們自己也做得到的法,這就是經,經典實行。「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常常都是這樣向大家說,經不是這麼的困難,經就是這麼容易的一條路,讓我們走,只要我們願意起步,再遠的路都會到。所以常常說過,「千里之路始於初步。」開始是在第一步,只要你第一步踏出去,不論它是多遠的路,你步步向前前進,再遠的道路,我們都是走得到。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就是要我們去實行。所以,「持經如說修行」,就是要修、要走,要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的。要「銘心永誌」,若能這樣,就不困難了。

前面說很多的困難,其實不困難,只要你銘心永誌就不困難了。我們要用心,了解道理就是這樣,千經萬論,將它收納過來,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持經,依照這部經典的教法,我們了解,了解之後我們要去身體力行。所以,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我們若了解之後,我們就能說,說就能行。這就是持這部經,較困難的就是這一念的心念,要發這一念的願,我們要持續將這經典的內容,體會了解、身體力行,這樣走過去。

聞說此經稱性
極談真實之法
決須解了
依性起修
成稱性益

所以叫做「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一定要了解,「依性起修,成稱性益」,我們若是聽這部經,我們就要啟開我們自己的心,將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樣依性就開始修行,應該要這樣,這是真實法,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依性起修,成稱性益」。這樣回過頭來,我們做出去之後,都常常回向回來,在我們的本性,原來助人之後,是這麼歡喜的事情,原來這樣起步走路,能看到心地風光,這就是稱性之益。我們稱性起修,在修的就是行了,在行的當中看到人世間很多的事物,我們能夠在人事物中,吸收回來很多的智慧。人間的風光,是非,那個精華,法的精髓我們就收納回來,這叫做「稱性益」。已經走出去了,心地風光,吸收回來是法的精華,這就是利益。

修中道實相法
摧滅無明煩惱之業
而證一乘佛果
是為真實法輪

所以「修中道實相法」,這個過程,我們就要,「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證一乘實果」,這就是「真實法輪」。因為我們若對這些法若能了解,碰到人間很多的困難,因為我們有法在心,自然煩惱來了就將它催滅掉。這一切都是無明,這一切都是煩惱,不必去接受它,我們就這樣將它排除掉了,就沒有再複製的業。「證一乘佛果」,這就是「真實法輪」。我們在轉這個真實的法輪,這法輪在我們的內心是心輪,我們的心輪要轉,才能摧破掉了我們的無明煩惱。道理要了解,我們才有辦法看開煩惱,撥離了無明,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的。

好吧,趕緊用心來看前面的文:「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我們昨天說過了,就像這樣,經文這麼寫,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啊!這有辦法嗎?甚至能立在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在那個地方為眾演說無量餘經,這「無量餘經」,就是在《法華經》以外的經典,數如恆沙。我們這句話要很清楚,這無量餘經,就是《法華經》之外,所有的經典,要將它講盡,尤其是在色究竟天將它講盡,這也不困難。有辦法嗎?不可思議啊!但是佛陀說這不困難,能夠這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是啊,佛陀這麼說,要持那麼多經典,到色究竟天上去講經,這不困難,但是佛滅度之後,在惡世中,就是五濁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這段文,能說盡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持經的重要,但是要說這部經,傳這部經的困難,有多少的困難?將須彌山移去其他的地方,用足指來動三千世界,這都還不困難。能將恆河沙數的經典,到有頂天去講說,還不困難。然而,在佛滅度後,在這個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就很困難了。

確實很困難,以現在眾生的根機,以現在社會的生態,要說這麼長的經,將這經典反反覆覆一直說,有耐心要聽的人,實在不簡單啊!前面也曾說過了,現在的人就是要三分鐘說完,哪有可能啊?也聽你們在說:「某某師父說八分鐘,某某師父說五分鐘就好,三分鐘就好。」我想,這要說什麼啊?這就是現在的人,時間。到底像這樣蜻蜓點水,想想看,整塊的熱板,用這樣彈指的水,就要這塊熱板降溫下來,哪有可能呢?這實在不可能。但是,偏偏這部經,是包含天下一切的道理,要將它會合來,一個目標,讓人人去為天下,如何去對治眾生心病,這真的是很困難,要在惡世中講得清楚,困難。

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麼說,假使有人,手將這虛空這樣收攏來,把握著虛空到處遊行,這不困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虛空無相
不可把捉
縱能手把
亦不為難

這實在是,有可能嗎?但是,佛說這不困難。虛空是無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起來,假使有人說我現神通,我能將這虛空這樣將它,全都將它把捉起來,這不困難,有人能這樣。這大家有辦法嗎?大家再去想想看,這一個謎題,釋迦牟尼佛也出謎題給我們,要如何考驗我們的智慧,要如何將虛空拿起來,所以,手把虛空,在人間遊行不困難。我想起來,也不困難,虛空到底有什麼東西?大家猜得到嗎?虛空就只是空氣而已嘛!空氣,這樣將它裝起來,將空氣這樣裝起來,背著空氣去遊行。若我,我覺得不困難,不過佛陀用這個謎題驗大家,所以說,用心就不困難。我們若將塑膠袋拿來,這樣開口就趕快把它束起來,袋子裡面就是空氣了,這哪有什麼困難?但是佛陀用這個謎題給我們,困難,其實裡面的是很簡單。經典就是這樣,覺得裡面有很多奧妙的謎題,佛陀要告訴我們,這是困難嗎?其實內含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你想通,不困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佛滅後
人根劣弱
能弘此經
勝把空者

佛陀說,「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佛陀滅度之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佛陀滅度之後,自己來寫經,自己將這部經刻入我們的心版,在我們的內心,我們還能讓別人對這部經也有興趣,願意寫,刻在他們的心版裡,若能這樣,人人受持、入心來,這才是困難,真的困難。用形式來抄經,這是不困難,但是要刻入心版,這才是真困難,所以,「若佛滅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勝過了把握這個虛空去遊行。佛陀是這麼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根機劣弱,根機劣、很弱,所以要能持經是不簡單。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就要我們很用心去體會。「若以大地」,大地放在腳指頭上,這樣就登上虛空去,「升於梵天」,這不困難。梵天,大家在〈化城喻品〉,是不是我們都一直都在說,梵天,梵天,梵天要持上上戒,就是要修上上行,要清淨心,才能生在梵天。這個地方,將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佛陀說這不困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
梵天依空
今以大地安足甲上
而升於彼
亦非難

「梵天在虛空」,即使「大地安足甲上」,上去那個地方不是困難。我們的心一定要清淨,清淨了我們一切心,滅諸一切煩惱,持上上戒,修上上行,一切清淨,我們心地本來就是清淨梵天,所以說來並不困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滅後惡世
暫時之間
能讀此經
勝持地者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但是佛滅度之後,在這個惡世中,真的要暫讀此經,真的是很不簡單。勝於大地放在指甲上,升到梵天,這麼紛紛擾擾的人間,暫時放下雜務,來讀誦、研究這部、經典,真的是不簡單,所以,我們若能暫時讀誦,放下,放下其他的雜務心思,專心,暫時專心來讀誦此經,這勝過了能把持虛空,或者是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這更有勝。所以,暫讀此經,比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更優勝。本來覺得哪有可能?但是我們若能暫時讀這本經,那個心,真真正正心入這部經典的世界,哪怕是暫時,那念心的清淨勝於梵天。因為梵天他還是要來到,大通智勝佛的地方,要再來聽法,要再求佛講說大法。這就是一樣,就像多寶佛塔,也來到釋迦佛的道場,就是要聽《法華經》。所以說經,這部經,我們若能暫時間,將所有雜務放下,好好來讀誦,這部經入心來,哪怕是暫時,心完全清淨。經,這個法真正入心,若這樣,勝於大地放在指甲上,升到梵天。

此頌書持是經
及暫讀如是
妙法華經之難
亦非但有
神通力者可及
以大地升於梵天
須通過欲界天
極言其高
以先顯上升之難
而此經義
為平等大慧法身
之所流露
彼為無明煩惱
覆障之眾生
雖暫讀此經
因有覆障而不能入
比大地上升
之通過欲界天
為尤難也

這就表示,我們在誦持是經,誦持是經,這部經典,即使是暫時讀誦,還是就是《妙法華經》,這真的是不簡單,只要你能暫時放下來讀這部經,這比用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更困難。意思就是說,「亦非但有神通力(可及)」。用大地放在 指甲到梵天,這是運用神通就能到達,不困難,但是真正願意有心來讀誦此經,這就是比有這個神通更困難。所以這個神通,要運用,大地到有頂天,或者是梵天,還不困難,但是暫時要讀這本經還有困難。所以說來,能暫時讀這本經,就是勝過於神通,來運大地到梵天,意思就是這樣說。所以「以大地升於梵天」,就是通過欲界天,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要勝過了梵天,我們要能勝過梵天,除非真的要通過欲界。

所以「極言其高以先顯上升之難」。因為梵天很高,很高,那就是我們要超過欲界。人家說「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就是說我們的人心,那欲念的高,實在高過須彌山,所以我們一定要勝過了欲界,我們才有辦法,將這《妙法華經》入我們的心。所以這必定要勝過,我們才有辦法,將這部經刻入心來。

「而此經義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彼為無明煩惱覆障之眾生」,因為我們經典,這部經《法華經》,它就是平等大慧的法身,所流露出來,要到那無明煩惱,覆蓋眾生的地方,實在是很不容易。我們眾生,就是無明煩惱將我們覆蓋住了,這個平等大慧,要將它流入了,這無明煩惱覆蓋這些眾生。因為他煩惱覆蓋住了,這清淨平等的大慧,就無法流入這無明煩惱,障礙的眾生中去,所以這就是,能暫時讀誦,算來也算不簡單了。因為我們眾生就是受欲念、無明煩惱這樣蓋住我們,這常常告訴過大家了,我們真如本性本來具有,偏偏我們就是,煩惱將它覆蓋得很厚,這樣把它覆蓋下去,哪怕就是這個平等大法,智慧要流露到,我們凡夫的心地來,真的是很困難;能流露到凡夫的心地,哪怕是暫時,短暫讀誦這部經,這也很不簡單。所以,因為有覆蓋之障,所以不能入。眾生,因為我們的心地,有煩惱覆蓋,所以這清淨的法流無法進去,不能入。比作大地要上升通過欲界天,這實在是很困難。

所以剛才說,欲,我們要先通過了我們的心欲,心欲要去除,因為這部經是清淨法,是寂靜清澄,很清淨,眾生的煩惱,欲念很厚,這清淨的智慧,法流要流入這煩惱障礙重重,那實在是不容易。煩惱就是從欲累積來,所以,結成了人間愛恨情仇,很多無明複製煩惱,這就是要去除這個欲界,才有辦法,要勝過這個欲界,真的是困難重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要不然,真的是人生,時時都會受到這煩惱無明,層層覆蓋,哪怕是法在我們的面前,這平等智慧的法還是一樣,無法能夠這樣,浸入凡夫的心地去。所以說來,很多的譬喻困難,只要我們將這欲念去除,運用我們的智慧,轉煩惱來成菩提,若這樣,應該也沒有困難,需要我們人人用心。 

日常生活中用心去體會,世間有什麼法,我們行不通呢?就是因為我們欲念在,若有欲念在,哪怕是這麼簡單,佛陀譬喻,提出來的謎題,說困難、困難,真的不可思議的難,動一個腦筋,多用一些心,其實,沒有什麼困難,這只是法的譬喻而已。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去,這是不是很困難?佛陀說這不困難。其實這是一種譬喻,就是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我們若能將欲念去除,這一點都不困難。要去除,要用什麼方法?那就是要用這清淨法,圓教。「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它的精髓,淬煉出來的精髓就是在這圓教,這部《法華經》之中。《法華經》說盡了持經的困難,只要我們將困難撥除了,發大願,發心身體力行,如說修行,這哪有什麼困難啊?就不困難,這就是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