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常樂我淨是四德,唯諸佛心圓鏡明,靜寂清澄自輕安,
『常樂我淨是四德,唯諸佛心圓鏡明,靜寂清澄自輕安,『常』,人生是不是恆常呢?『樂』,是不是很快樂呢?『我』,
我們應該知道,人生苦短,生、老、病、死,沒有誰能夠恆住人間。
『四德』就是常德、樂德、我德、淨德。『常德』,就是不遷不變。
⊙常德:常者,不遷不變。樂德:樂者,安隱寂滅。我德:我者,
學佛者所要追求的就是諸佛心。諸佛的心與眾生的心無差別,
這面鏡子要清淨,就要有『常樂我淨』這四德,得到這四德,
『得大自在法導師』。若能輕安自在,法就是我們的導師,
前面經文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這部《法華經》是為深智的人說。法說出去了,也要有知音回應。
下面這段經文說,『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
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法華經》,還有聲聞、緣覺『
接下來經文再說,『一切聲聞及辟支佛,如是體一乘實證,
前面說,眾生的根機不夠,就不要虛妄傳說。但是,為了《法華經》
雖然,聲聞、辟支佛還未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若是他們聽得進去,
『智力雖弱,漸教可受大法』。就是根機比較弱,根還沒有很深,
最怕的,就是那種斷章取義、貢高我慢、未得謂得、
⊙於此經中,力所不及:假如是『愚法二乘』,
『於此經中,力所不及』。假如是『愚法二乘』,就是有些聲聞、
『或增上慢人,彼則無智不信』。增上慢的人,他沒有智慧,
當然,人人本具佛性,未來還是有因緣,這些人也是可成佛。所以,
下面經文再說:『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
在僧團中,佛稱讚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現在佛陀再向舍利弗說:『
⊙佛:『舍利弗汝是最上根人,尚需以信,始能證入此經大乘法義。
佛陀說:『舍利弗,你要有很充足的信心,才能夠入』,入什麼呢?
因此,佛陀說:『你,舍利弗,就是要深信,才能進入這本經,
⊙佛稱大智如舍利弗,尚且由信我語,方漸以自智證入一乘實相,
舍利弗的時代是佛在世時,所以佛陀說:『你因為相信我說的話,
『何況其餘不定性聲聞,非信難解』。沒有深信的人,
『十信』,就是我們已經發菩薩心了,還要身體力行,
⊙十信覺滅相:謂菩薩修行,覺了心中念念生住異滅相分齊。
『念念生住異滅』,我們要瞭解世間是成住壞空;
『十信』,就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
⊙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
我們若沒有念念在『信心』裡,就沒辦法向前進。向前進,
智慧就是平等心,有了『平等慧』,就會有慈悲。因為眾生平等,
我們還要護法,『為佛教,為眾生』。佛教要如何傳播在人間?
『回向心』。回向,不是有所求,一切回向都是回歸道理。
法能夠入心,有『戒心』、『願心』,『十信』就能夠圓滿了。
總而言之,學佛,要回向道理。道理來引導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