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譬二乘人初聞大教,隨即忘失,流轉生死。世尊施權設方便教,
『譬二乘人初聞大教,隨即忘失,流轉生死。世尊施權設方便教,我們修行就是這樣歷過去生、今生、來生,過去生,
過去一直聽小法,知道人間苦,一點就通了,知道世間苦難偏多,
佛陀總是讓他們先了解生死輪迴,先讓他們了解苦難的道理,
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好好地練心,心若是練不好,一點點偏差,『
漸漸地,『暫證偏空以為止息』。就如緣覺,他能緣外面的境界,
但是,佛陀知道大家的根機已經止息,停滯在這個境界,
在<化城喻品>中,佛陀開頭就說了,這麼長時間,從無量塵點劫,
在大通智勝佛修行成道後來度眾生,
這當中,梵天王與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梵天王趕緊從十方而來,
梵天王是三界的統領者,梵天王他們在人間,
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小乘而中乘,到了根機成熟,
十六沙彌的請求,已經因緣成熟了,所以大通智勝佛開始說大乘法,
釋迦佛就是十六沙彌的最後一位,第十六沙彌,他也已經成佛了,
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時期,像法,
因緣成,我們就要自己來聽法,法要聽得很入心。
其實,佛法現在在人間,也已經受人間的干擾,
佛心就是我們人人的心,人人本具佛心,非常清淨的善念,
因為我們修小乘行,獨善其身,其實還沒有個定處,只是斷煩惱,
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
這已經明顯說了,過去慢慢地引導你們,大家了解了,走過五道,
除了地獄,比地獄還輕的就是畜生道。畜生道,苦不苦呢?
還有,雖然能來人間有人的身,但是一生下來,
看到這樣,活生生受到多少小蟲、小動物在他的身上。
這種險惡的生命遭遇,做人是這樣,當畜生是這樣。
但是,凡夫很難很難能完全將內心煩惱去除,很難,
佛陀已經看到二乘弟子,該修的修了,該了解的也了解了,
『即滅化城』,導師開始要將化城滅掉了。『語眾人言』,
過去和你們說的,生死無明,分段生死或者是變易生死,這些事情,
接下來這段經文,『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開始叫我們要去度眾生了,『應去應度』。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佛陀悲智教之慇切,本懷眾生同成正覺。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這是佛陀的悲智,教育殷切。
『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佛,他就是導師,就是用導師來譬喻,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引導出三界,
『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這些聲聞眾,以及緣覺等等。『
大家了解,三界,譬喻我們的心靈世界。心的欲念去除了;色,
修行最好的道場是在人群中,我們要去鍛鍊,更上一層樓。『
所以『知諸生死煩惱惡道』。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
入菩提道之後,我們就能了解,如佛一樣,『
『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這都是我們的人生,
所以『險難長遠』。
⊙險難長遠: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曠劫輪迴,故云長遠。
人生在世間的險難實在是很多很長,過去走過來的,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眾生,於險難惡道。二種生死,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我們已經知道了,
『應去應度』。有這麼多眾生,從過去無始以來一直沉溺在五道、
⊙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應度過此惡道。即合善知險道之相,
『謂應離去此惡道』,我們要自己滅度,滅除一切煩惱,
『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我們能了解了法,
⊙應去: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應度: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
『應去』,意思就是『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也還是這麼多人都不知道理,沒有聽到法,
真的人生苦難偏多,應該要用心去自修,然後度人。
	
	
